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为革命,毁家纾难 张静江,浙江省吴兴县南浔镇人,祖父、外祖父以经营丝业起家,家境十分富有。当时,南浔有刘、张、庞、顾四大巨富,当地人称之为“南浔四象”或“四大金刚”。张家就是“四象”之一。其父张定甫于1896年为年仅20岁的张静江捐得一个清朝道员的官衔。1902年,清朝官员孙慕韩(宝琦)出使法国,张静江以道员的身份有幸随从。出生于经商世家的张静江到巴黎的第二年,在父亲30万元的资助下,办起了一个通运公司。公司以经营“茶、丝、绸缎、地毡、漆竹牙器,以及其他名贵的古董、字画、金石、玉器等等,无所不…  相似文献   

2.
清末南浔绅商群体崛起的历史再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卫荣 《史学月刊》2006,(9):124-126
南浔自古就是江南区域著名的水乡古镇,从南宋时期建镇,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追溯清末民初时期,南浔出产的生丝、丝经曾经闻名海内外,由此也催生出了一个为数众多的业丝群体。关于近代南浔丝业和丝商,陈学文、樊树志、陈永昊、郎友兴等学者曾作过相应的论述,然而从绅商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李玉祥 《旅游》2012,(10):70-73
在太湖与钱塘江之间,有一富庶的平原——杭嘉湖平原。这里被人们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南浔古镇就坐落在这片土地上,它地处浙江北部湖州市东北角,与江苏省吴江市接壤,是江南现今六大古镇之一。南浔建镇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明代万历至清代中叶是南浔古镇经济最繁荣鼎盛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浔又是一个巨富之镇,它还有另一个称呼叫"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都是指当时南浔因经营丝业而发家致富的豪富阶层,用动物来做比喻,是对拥有财富多少的形象概括。经济的富庶,带动了文化的繁荣,加上江南地区历来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这里人才辈出,书香不绝。现今还有名为"嘉业堂"的藏书楼,著名的"小莲庄"园林与多处中西合璧的大宅院。  相似文献   

4.
出生在江南小镇读过徐迟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江南小镇》的人,心中都会波动着一幅水晶晶的图画。池塘、水网、符藻、桑园、野荸荠、藤萝架以及风车、渔舟、纺车、寺院、耶稣教堂,构成了一道极其美丽的人间风景。这就是名播中外的大作家徐迟的家乡,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这个美丽的江南小镇距太湖只有二三公里的水路,南距杭州60公里,东距上海100公里。1914年10月15日徐迟诞生时,南浔堪称中国的一个富镇,有着号称“四家”的四大家族,有号称“八牯牛”的豪门,还有民间该称之为“六十四只老黄狗”的财主和富户。徐迟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曾…  相似文献   

5.
洪焕椿先生编著的《浙江方志考》于1984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所列乡镇志共118部,其中乌程、归安两县(今属湖州市)有32部,占其118部总数的27.11%。洪所列乡镇志还不包括清同治《晟舍镇志》、清同治《练溪文选》和张和孚《南浔小志》这三部。湖州是方志之乡,也是丝绸之府,南浔、双林、菱湖等镇志,对境内丝绸贸易的记述甚详。生产发展需要市场,市场发展又为生产服务,湖州的乡镇志忠实反映了桑叶、湖丝、丝织品等各类专业市场。  相似文献   

6.
杨文远 《丝绸之路》2013,(19):72-76
我曾经在毗邻杭州的湖州市生活过一段日子。山水清远的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称号,自然景色优美而众多,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景点,就有湖州市南浔镇的“小莲庄”。  相似文献   

7.
正清代末年,在列强入侵、战争迭起、许多商业市镇因此衰落之时,位于浙江北部的南浔却"异军突起",让当地特产"辑里湖丝"通过上海远销海外。镇上靠经营丝织业而致富的实业家多达百余人,甚至有"江浙一座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夸张说法。清末南浔的第一大富商名叫刘镛(1826—1899年),他不仅是拥有2000万两白银家产的富商,而且还是因向朝廷慷慨  相似文献   

8.
2003年12月16日至20日,由民进省委牵头,组织省化厅物处、省志办等相关部门,对江浙地区部分历史化名镇(江苏木渎、震泽、黎里、同里,浙江南浔、乌镇、西塘)进行了考察调研。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和挖掘江南名镇的化内涵,了解各地贯彻执行《江苏历史化名城名镇保护条  相似文献   

9.
壶镇是浙中南地区三大千年古镇之一,台州、温州的孔道”,仙岭山之西,著名的苍岭古来,南来北往的客商催生散中心的形成。为“上达金华、衢州,下通、位于苍岭山之东,壶镇位于苍经苍岭古驿道到壶镇。  相似文献   

10.
我和巴索风云打过三次交道。 第一次是去年年底,他是丽江花园论坛“江外江”上格外活跃的ID之一。为了调查反对“垃圾焚烧”事件始末,我们在几个不同的场合相见,有时是相约恳谈,有时是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11.
在泉州市西街台魁巷一处幽静的私家宅院,笔者访问了平生具有传奇色彩的黄远先生。年逾八旬的黄远老人气色依然很好,一说起他与英国战俘彼得长达半个世纪的情谊,黄远先生兴致很高,他高兴地说:“彼得9月份又要来中国和我见面,这是他第四次来中国,去年我和我的儿子也应邀到英国去探望他。他这次来要先去北京登长城,然后去游三峡,再到苏州、杭州游览,最后到厦门、泉州和我见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在2005年成为中国一大亮点。2005年10月,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魅力中国·名镇》揭晓,泰宁、室韦、西递宏村、乌镇、张壁、南浔、同里、和顺、兴安、石湾这十个魅力十足的古镇历时半年多时间,从参与展示的全国100多个古镇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列,风采照人、万众瞩目。同样是2005年的春天,位于闽西北山区的古城泰宁,跻身全球33个“世界地质公园”之列。“泰宁的美是世界级的”,泰宁的魅力无法抗拒。让我们走进泰宁,走进“中国十大魅力名镇”。  相似文献   

13.
童年和家庭 1901年II月8日(农历辛丑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 五台县位于五台山南麓,因五台山而得名,是个山区小县.交通、经济相当落后,但也有比较富庶的地区.过去我们那里流传有“县不如镇,镇不如村”的说法.镇,指东冶镇,土地好,产量高,大户人家不少,比五台县城要富裕些;村,说的是阎锡山的家乡河边村,同我村仅一河之隔.阎锡山老家,高墙大院,豪门深宅,比那县衙府第要气派得多.  相似文献   

14.
同是江南水乡,同是临水建屋,在乌镇、西塘和南浔却会看到不同风格的建筑, 给人不同的感受。也许这正是个性鲜明的浙北三镇的魅力所在吧。  相似文献   

15.
镇与古代生活习俗董彦文在出土文物中,“镇”屡有发现。占文献中关于“镇”的记载也不少。根据考古发掘,镇在古代应该有三种用途:镇压席四隅;置于博枰之上;镇魔压邪。可见镇的产生与古代起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席、枰密切相关,也与古人求神祈福保宅安的思想有关。一、...  相似文献   

16.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等。在1938年9月,武汉会战的南河战役中,中国守军痛歼日军,再创辉煌,取得了“万家岭大捷”,与上述“两捷”三足鼎立而彪炳千秋。 南浔之战 入侵南浔一线的日军是以冈村宁次中将为首的11军。1938年7月26日九江失守后,冈村策划攻击武汉。他盘算着如果直接向西猛攻武汉,虽可能拿下这座城市,但歼灭不了多少中国军队。再说,在他侧后方有中国重兵集团,他的部队能否攻下武汉是个疑问,暂时攻下也不一定站得稳。根据蒋介石“守武…  相似文献   

17.
《江苏地方志》2007,(5):I0004
该镇位于武进中心城区,全镇面积84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37个行政村、22个社区,常住人口12.5万,外来人口17.5万,是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卫生镇,两次荣获“中国乡镇之星”的殊荣,在2002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色织协会命名为“中国织造名镇”。  相似文献   

18.
他的身上有“士气”,优雅、豁达、格局阔大,以中文之“雅”营造了民歌之“风” 告别2013年12月27日,下午两点,在台北新店慈济医院的安宁病房,南京媒体人黄佳诗见到了弥留之际的李泰祥。“这是我第一次见他,没想到也是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19.
1927年、1931年、1949年,蒋介石曾三次下野,在其家乡度过了不少时日,写过许多日记,记下了他在这段时间的思想、行踪、读书、修身、交往等情况。这些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试作析读。第一次下野回乡心情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于1927年8月14日回到家乡溪口。在8月14日和15日的日记里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14日日记在临近家乡"遥望江口塔与甬山"时,发出"复见名山之雄厚青秀,爱乡之心益切,并恨卸之不早也”。15日日记又说,“此次引退,比较心和气平,毫无怨恨,即被白崇禧加以词迫,亦不以为意,以心地光明良知无疚也”。  相似文献   

20.
在 2 0 0 0年 2月山东省市地史志办公室主任会议上 ,省史志办公室主任刘秋增提出了建设史志事业“三个中心”的战略思路 ,即 :在 2 0 0 0年至 2 0 1 0年 1 0年间 ,把各级史志机构建设成立足于当地的“地方文献中心、地情资料中心、区域研究和咨询中心”。当时分管史志工作的陈抗甫副省长对这一思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这一思路 ,省史志办在 2 0 0 1年和 2 0 0 2年两次全省史志工作会上又做了进一步阐述和贯彻 ,并将建设“三个中心”作为史志事业长期奋斗目标列入了《山东省史志工作“十五”规划》。但是目前就全省来看 ,仍有不少史志机构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