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瓷釉玻璃态中Si-O结构弯曲、拉伸振动拉曼光谱的测量与分析,对故宫院藏的28件宋代官窑青瓷和12件明清仿官青瓷的表面釉层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拉曼光谱中位于500cm-1附近宽带与位于1000cm-1附近宽带的面积比值(Ip值),可以看出明清仿官青瓷的特征与院藏宋官窑瓷器有明显不同,而院藏宋官窑瓷器又可依照烧成温度分为两大类,该结果得到了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瓷釉玻璃相中未熔晶相拉曼光谱的研究,对青瓷釉面效果的成因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藏明清仿官窑青瓷为研究对象,利用大样品室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谱仪对器物胎,釉的化学组成进行了无损测试分析。从器物的仿制特征出发,结合院藏宋代官窑胎釉的化学组成结果,比较院藏宋代官窑与明清仿品在胎釉化学组成上的异同,从而揭示了院藏明清仿官窑青瓷的胎釉特征和明清器物的仿制特点。  相似文献   

3.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11枚青瓷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青瓷胎的主量元素含量(SiO2、Al2O3和K2O)变化较大,即使是相同窑口的龙泉窑青瓷(南宋和元)稳定性也不高;热膨胀分析表明,南宋和元龙泉窑青瓷胎的烧成温度较其他样品低,这与厚釉高温容易流釉变形和瓷胎使用二元配方有关。根据元素分析结果,可推测样品中南宋、元和明的6件青瓷胎的原料可能出自同一地区,而晚唐和北宋青瓷样品则不属于龙泉窑的瓷器。  相似文献   

4.
为了科学探讨故宫博物院院藏"高钾低钙"类传世宋代官窑器物的烧制年代,本文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谱仪(EDXRF)对院藏传世宋代官窑器物和杭州老虎洞窑南宋及元代地层出土的青瓷标本的釉层成分进行了无损测试.结果 表明:故宫博物院院藏"高钾低钙"类传世宋代官窑瓷器与老虎洞元代地层出土青瓷标本的釉料成分更为接近,而与老虎洞窑南宋地层出土官窑青瓷标本相差甚远.根据瓷釉成分的判别分析结果以及从瓷釉技术发展史角度考察,本文推测这些"高钾低钙"类一直被认为是传世宋代官窑瓷器的烧制年代可能为元代早期,属于南宋官窑瓷器向元末烧制的典型传世哥窑瓷器转变过程中的过渡产品.  相似文献   

5.
杭州万松岭老虎洞窑青瓷的胎釉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近年来在杭州凤凰山万松岭附近发现了古陶瓷窑遗址,经初步发掘考证,有专家学者认为是南宋官窑修内司窑遗址,然而也有学者对此表示异议。本文通过对万松岭出土青瓷及相关青瓷胎釉成分的分析对比,认为万松岭老虎洞官窑就是修内司官窑,同时也论述了修内司官窑以及郊坛官窑青瓷采用的浙江地区原料,而不是从河南地区引进部分原料烧制。  相似文献   

6.
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场为北宋末年官府设立的一处官窑,开创了烧制天青色、玉质感强的厚釉青瓷先河。宋室南迁之后在浙江上林湖地区和杭州分别烧制出类汝窑的低岭头类官窑和南宋官窑青瓷。为了科学揭示汝窑、低岭头类官窑和南宋官窑之间在制釉技术上的传承关系,本文对三座窑的釉层元素组成、制釉原料和技术进行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1)三座窑瓷器的青瓷釉层主、次量元素组成类似,制釉技术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2)低岭头类官窑和南宋官窑青瓷可能采用了高K_2O低TiO_2含量的瓷石或长石类原料,同时石灰石和草木灰类原料按特定比例配釉以达到与汝官窑青瓷极其类似的元素组成特征;(3)低岭头类官窑和老虎洞南宋官窑并未采用南方传统越窑青瓷的以草木灰和瓷石的配釉技术,而是承继了北方汝官窑青瓷的核心制釉技术,创造出与浙江传统透明青釉瓷迥异的青瓷新产品。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对故宫博物院藏32件传世宋代官窑瓷器以及14件明清景德镇仿宋代官窑青瓷胎体(圈足、支钉、露胎处)的主次量和微量元素组成进行了无损测试,初步研究了这些瓷器胎体元素组成的特点、规律和类群关系,进而从胎体元素组成角度佐证和补充了根据釉料组成对院藏官窑类瓷器进行分类和产地溯源之研究所得的结论。结果表明:1)传世宋代官窑与明清景德镇仿官窑瓷器胎体组成可明确区分,其中原定为传世宋代官窑青瓷的G1、G29、G39号器物的胎体组成,符合明清景德镇仿官窑青瓷的胎体特征;而原定为明清仿宋代官窑青瓷的M41和Q54号器物,则与宋代官窑青瓷类似。2)综合胎釉分析结果,认为原定宋官窑鬲式炉的序号G26、原定宋官窑斗笠碗的序号G27和原定宋官窑圆洗(残)的序号G30这三件器物很可能为龙泉黑胎青瓷。3)原定为宋代官窑的7件菱花式小碟,胎体组成则符合北方青瓷特征。  相似文献   

8.
宋代汝瓷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导了从河南省平顶山清凉寺汝窟遗址出土的官窑和民窑青瓷样品的测试结果。给出用 PIXE方法测得的胎、釉的化学组成和微量元素含量。实验结果:官汝和民汝样品胎的化学组成基本一 致;而釉的化学组成明显不同。本文也给出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南方青瓷(龙泉窟、上林湖青瓷)和北 方青瓷(汝官窑、汝民窑、钧窑、耀州窑、段店窑)的化学组成和微量元素含量在聚类分析中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课题系统比较了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宋代官窑瓷器、明清景德镇仿官窑瓷器和龙泉青瓷之间的胎釉元素组成,为1 0件故宫藏官窑瓷器的重新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探讨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以及杭州各个遗址出土官窑标本的胎釉组成、原料特征,为探讨南宋官窑的技术发展脉络及演变规律等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通过将故宫藏宋代官窑完整器与郊坛下、老虎洞窑址出土瓷片胎釉元素组成的对比,探讨了故宫藏宋代官窑瓷器的类群关系和产地窑口问题;探讨了杭州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产品与龙泉仿官窑产品的胎釉元素组成、显微结构,特别是铷、锶含量与锶同位素比值之间的异同,为研究杭州官窑与龙泉青瓷的产地特征和烧制技术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清代官窑瓷器元素成分数据库建立工作,是上海博物馆古陶瓷科技分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项工作以清代官窑瓷器的透明釉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无损的X荧光检测设备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多种类别瓷器中透明釉的成分配比,涉及到的清代官窑瓷器品种主要包括青花、白釉、釉里红、高温颜色釉、粉彩等。主要包含有清代官窑瓷器中透明釉元素成分分布特征、样品分类、完整器成分分析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和讨论,通过清代官窑瓷器中元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给出清代官窑瓷器的元素成分数据库相关信息,同时结合古文献记载,探讨清代官窑瓷器制作的有关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荧光能谱仪(EDXRF)测试了杭州卷烟厂、严官巷、吴庄和太庙四处南宋遗址出土的官窑类瓷片的胎釉元素组成;并根据胎体元素分类情况,制备了光学薄片,运用偏光显微镜对部分官窑瓷片的胎体进行了岩相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杭州这些遗址出土官窑类瓷片的窑口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四处南宋遗址出土的56块官窑类瓷片当中,有48块样品可能为杭州两窑烧造,而有8块样品的胎体元素组成更接近龙泉黑胎青瓷,结合判别分析和岩相分析结果,这八块样品为龙泉窑烧造的可能性更大,但具体窑口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用ENGLE-Ⅱ微探针能量色散型X荧光光谱(EDXRF)技术测定一批青瓷残片中的16种元素氧化物的含量.其残片来自浙江杭州地区南宋的郊坛窑和老虎洞窑。由主量元素判别方程。值表明,郊坛和老虎洞青釉瓷均属官窑制品,与龙泉民窑产品有很大差别。从主成分统计分析看出.郊坛下官窑与老虎洞官窑的瓷釉成分有明显不同,但其胎质成分的分布却有部分的重叠。这显示两类同属官窑的制品,其釉料可有不同的矿物组合。但胎料有时会交流使用。从釉层、中间层、和胎层的Al2O3和CaO的含量变化数据表明,郊坛下官窑和老虎洞官窑的青瓷制品有厚度分别为120-140um和230-240μm的中间层,反映出烧造工艺上有一定的差别。化学成分鉴定证实了考古工作者认为老虎洞窑实为史书记载的修内司官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为系统了解历代上林湖地区越窑青瓷胎釉化学组成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EDXRF),对唐代、五代、北宋和南宋上林湖越窑青瓷作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越窑胎釉组成是低铝高硅的南方青瓷特征,有一定量的杂质,历代瓷釉均为高钙釉;从唐代到南宋,越窑青瓷胎的化学组成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唐代青瓷、北宋透明釉青瓷、南宋乳浊釉青瓷釉的化学组成存在一些差异;南宋越窑部分青瓷的外观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釉料仍延续了越窑独特的工艺配方,与北方青瓷和南方官窑青瓷等的釉料差异明显。分析同时表明:该技术的使用为解决薄釉的样品处理难题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历代越窑青瓷的制釉技术及发展规律、探讨南宋时期的类官窑青瓷与传统越窑青瓷的差异,从而探讨以配釉技术为载体的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的发展规律及传播线路,由浙江省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采用便携式荧光能谱仪对越窑不同时期的青瓷标本和南宋时期的类官窑青瓷标本的釉层元素组成进行了无损分析。结果表明从东汉、唐代、五代、北宋直至南宋不同时期的越窑青瓷釉的元素组成变化不大,即历代越窑青瓷釉为高钛、高铁的瓷石加草木灰的二元配方,并保持连续了近千年。相比之下,南宋时期的类官窑青瓷的釉料配方中使用了一种钛、铁含量极低的原料,这表明南宋类官窑青瓷的制釉技术有别于传统越窑青瓷。本项研究还表明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能谱仪可在无损的条件下分析研究古陶瓷的釉层元素组成,这对辅助揭示古陶瓷的釉料配方和发展规律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釉色特征和发展规律,探讨釉色的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分光光度计、光学与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等,对后司岙窑址秘色瓷及普通越窑青瓷、荷花芯窑址普通越窑青瓷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与普通越窑青瓷相比,后司岙秘色瓷釉色更偏青、饱和度更低,其釉色处于普通越窑青瓷向汝窑青瓷、南宋官窑青瓷等釉色的审美过渡阶段。(2)后司岙窑址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釉层较为相似,均属于较薄的透明釉,影响二者釉层颜色差异的因素主要为胎体颜色及釉层中的过渡金属离子。(3)后司岙秘色瓷胎体颜色较白且深色颗粒较少,使得秘色瓷釉面明度值较高且更加纯净透亮。(4)后司岙秘色瓷采用的瓷质匣钵和釉封的工艺是其釉中Fe2+含量高于普通越窑青瓷的原因之一,后司岙秘色瓷釉色因而更加偏青。  相似文献   

16.
为了鉴别文物表面常见的天然有机物,采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技术采集了古代常用的蛋白类、多糖类、脂肪酸类、树脂类4类6种有代表性的天然有机物的拉曼光谱。通过对皮胶、桃胶、蜂蜡、棕榈蜡、达玛树脂和琥珀标准样品的拉曼光谱分析,发现蛋白类的特征振动峰位于1657cm-1、1305~1252cm-1、1033cm-1及1003cm-1附近;多糖类的特征振动峰位于1463cm-1、1328cm-1、1258cm-1、1088cm-1、977cm-1等;蜡类的特征振动峰位于1470~1350cm-1区间,1659cm-1、1303cm-1、1636 cm-1及1610cm-1;树脂类的特征振动峰位于1660~1650cm-1区间和1460~1440cm-1区间。在对6种天然有机物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使用拉曼光谱法可实现古代文物表面常见天然有机物种类鉴别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秘色瓷胎釉成分特征及其与普通越窑青瓷之间的异同,并探讨越窑青瓷制釉技术的时代特征,本文采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对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和荷花芯窑址出土的青瓷标本进行了无损测试。结果表明:(1)后司岙窑址秘色瓷的胎体元素组成与普通越窑青瓷无明显的差异,即二者均采用当地的瓷石原料制胎;(2)晚唐和五代秘色瓷釉的元素组成与同时期普通越窑青瓷也无明显差异,其独特的釉色与其采用瓷质匣钵的烧制工艺有关;(3)晚唐至五代时期越窑青瓷釉料配方可能发生了重大改变,即由早期的瓷石加草木灰的二元配方变成瓷石加草木灰、石灰石的三元配方。(4)晚唐至五代秘色瓷以及五代耀州窑青瓷、北宋汝官窑、南宋官窑以及龙泉南宋青瓷均将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严格控制在10%?14%范围之内,即各个窑口的制釉技术是非常类似的。  相似文献   

18.
应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以及激光拉曼分子探针等测试技术对唐代和五代典型耀州青瓷残片釉的显微结构构造以及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依据众多的微构造参数和化学组分特征对各时代青瓷的烧成温度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耀州青瓷的烧成温度均在1200℃以上,唐代的约在1220-1270℃,而五代的则在1260-1310℃。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积分球式分光光度仪对28件院藏宋代官窑完整器釉的颜色进行了测试分析,运用社会科学和色度学相结合的颜色分类方法,分别利用色度学中Lab均匀色度空间、LCH色度空间和分光反射光谱曲线对院藏宋代官窑瓷器釉的颜色进行定量化表征和分类,从而揭示了釉的不同颜色的色度学特征。并结合宋代官窑瓷器釉的化学组成,探析院藏宋代官窑瓷器釉的化学组成与釉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院藏33件宋代官窑瓷器和12件明清仿官瓷器进行了无损分析。研究人员通过对瓷器釉面、釉及胎釉中间层的显微观察,对瓷器釉纹片和釉中气泡的记录及统计,系统对比了宋代官窑和明清仿官瓷器显微结构特征的异同点,并对院藏宋代官窑瓷器和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