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吴越春秋》、《越绝书》中的神话为线索,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吴越春秋》与《越绝书》两书的材料来源基本同一,《吴越春秋》广泛地运用了先秦以来的资料,《越绝书》是其参考书之一。因此《吴越春秋》具有整合之功,内容更为丰富。《吴越春秋》对汉代神话传说的记录,体现出政治思想对神话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两书在风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2.
《越绝书》是有关先秦、汉代吴越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关于其编纂者袁康、吴平的真实性,以及确切的成书年代,目前学术界有分歧.本文由深入解读《越绝书》末篇《篇叙外传》之末章得出结论:袁康、吴平是两汉之际真实存在的人物,吴平是袁康的学生,早卒,卒于更始二年(公元24)或三年.今本《越绝书》基本订定于吴平之手.  相似文献   

3.
论《越绝书》所见“干戈人”问题 《越绝书》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部带有地方志性质的古籍,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在东汉时期,当是汉代吴越地区的人,自写其乡土历史的一部著作,与东汉山阴人赵晔所著《吴越春秋》,同为研究古代吴越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越绝书》虽然也是把重点放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问题上面,但对于古代吴越地区(今太湖流域与宁绍平原)的山川、沟渎、城郭,古迹的方位,道里都作了详细的调查,而流行于当地的方言与一些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也都有所记录,涉及的方面相当广泛,由于时代去古不远,並系亲身调查访问所得与采辑当地同类性质著述或记录编纂而成,因此富于史料价值,很可珍贵。 《越绝书》与《吴越春秋》所采用的书籍,除《左传》、《国语》、《史记》等书,如今尚存可以互相比勘,以见其间承袭损益的迹象之外,其他就难于稽考了。  相似文献   

4.
《越绝书》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绝书》不是地方志,而是一部地方史;它的作者不是东汉的袁康、吴平,而是战国后期人追记而成,东汉时期会稽也不曾有过袁康、吴平这两个人,在历史上乃属子虚乌有;本书的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时一些政治家游说两国君主时的言论,包括和两国君主的对话及所上富国强兵策略,也记载了两国争霸的某些过程和结局,因此,它主要是研究吴越争霸的历史。当然,既要强兵,因而书中军事思想非常突出,要富国,因而经济思想很有特色。尤其是强调发展农业又同时主张商品流通。其它方面价值很多,但都只是副产品而已;书中所记为吴越两国之事,作者又是吴越贤者,因而在今天来说,它应属江、浙两省所共有,而不是浙江所独有;该书的书名,近代学者俞樾所说比较可信  相似文献   

5.
对比《越绝书》异文可知,《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之“固欲”应当校读作“面谀”,“曳心”之“曳”当为“臾”字之讹,“臾心”读为“谀心”。相关现象可与汉代简帛、铜镜文字中的同类情况互相印证,对了解古书讹字形成过程,探索《吴越春秋》底本情况、写定时代皆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①或以为子贡所作,当挟四方,不当独在吴越。俞纪东《越绝书全译》注:挟,拥有,此指统括。(卷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下简称俞注。P9)  相似文献   

7.
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在《国语》《左传》这两部史书中,记载了大量越王勾践的事迹,却找不到勾践卧薪尝胆的记载。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只是说勾践"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而无"卧薪"之说。东汉的《越绝书》专述吴越争霸史事,书中没有  相似文献   

8.
关于《越绝书》,笔者先后已发表了四篇文章①,对该书一些重大问题,诸如性质、作者、内容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近来阅读了王志邦先生发表在《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12期上的《〈越绝书〉再认识》一文后,颇受启发,觉得有必要对有些问题再谈些看法。尤其是长期以来,对于《越绝书》的归属问题,浙江方志界有些同仁总是拿它作为浙江最早的一部方志,似乎从来无人提出疑义,已成定论。可是我在多次阅读、研究这部书以后,发觉原来并非如此。实际上笔者早在《〈越绝书〉散论》一文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现将这段文字抄录如下:其实只要人们在读此书时,稍事…  相似文献   

9.
<正>《越绝书》是一部记载古代吴、越史地为主的地方史志。关于该书的作者说法一直较多,难以定论。然考其文字,却可以发现许多与公羊学有关的内容。前人也多指出"作者盖传《公羊》家学",或说"作者笃信《公羊》","宗《公羊》家言"(乐祖谋点校:《越绝书·越绝书序跋辑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122、121页)。通过对《越绝书》文字的梳理,《越绝书》中与公羊学有关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外传本事》《吴内传》《德序外传记》《篇叙外传记》等篇中。本文试对  相似文献   

10.
琅玡怀古     
小时候就听说,我们家乡诸城东南一百多里的海边,有个琅琊台。长大之后,读了一点历史,对琅玡台知道得更多了一些。 据史书记载,琅琊台最早为越王勾践所建。《吴越春秋》中说:“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徙都琅玡,立观台以望东海。”《括地志》也说,“密州诸城县东南百六十里有琅琊台,越王勾践观台也.台西北十里有琅琊故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琅玡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下诏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重修琅琊台,并“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一年后(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游,第二次到琅玡。过了九年,他…  相似文献   

11.
《吴越春秋》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古代史学著作。是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编纂体例和历史文学方面都有一定成就,对于了解春秋时吴、越争霸历史,增长人们有关历史知识,从历史中吸取智慧是很有用的。作为汉代史著能流传到现在,这个事实本身似乎也可以说明它确有其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春秋之际,雄踞于长江下游的吴国,以其兵器制造之精良而冠于诸侯。《战国策·赵策》云:“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此处,《荀子·强国》、《考工记·有章》、《史记·吴太伯世家》以及《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俱有对吴国青铜剑的赞誉之载,可见吴国之剑在其时声闻遐迩,名噪一时。  相似文献   

13.
区域历史研究应有新的理念和现实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勇 《史学月刊》2004,(4):9-11
中国的区域历史研究,具有悠久的传统。人们熟悉的《越绝书》、《吴越春秋》、《华阳国志》、《云南志(蛮书)》等,都是中国古代区域历史研究的典范之作。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编纂,更是推动了区域历史的研究。现代,人们普遍感到:中国历史上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上疆域,当今也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上领土,地理环境千差  相似文献   

14.
越国疆域考     
本分析了越国疆域五次重大的变迁,澄清了历史上的诸多岐见.首次考定《越绝书》所说的写干即今江西省余干县。  相似文献   

15.
《吴越春秋》补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张党先生所撰《(吴越春秋)全译》一书中的可商榷之处16条,逐一补正。  相似文献   

16.
王宇 《东南文化》2007,(3):66-68
根据《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吴越民歌,探讨了吴越民歌在我国民歌史上的地位,而《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吴越民歌应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之源。  相似文献   

17.
韦力 《收藏家》2012,(11):55-58
《国语》又称《春秋外传》,与有《春秋内传》之称的《左传》并列,两书互为表里,互相参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然因八国史事之记载详略不同,文风迥异。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代吴大城位置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吴国后期都城——“吴大城”(又称:“吴越城”、“阖闾大城”),主要借重于《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其中又推《越绝书》为冠.《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载:“阖庐之时,大霸,筑吴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百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阖庐所造也.吴郭周六十八里六十步.吴小城,周十二里…….伍子胥城,周九里二百七十步.……”.先后出现城门名称为阊门、娄门、平门、蛇门、巫门、地门、近门,胥门、齐门等.  相似文献   

19.
编修方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这不只是修忐的传统,而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化传统。早在先秦《周官》、《禹贡》和《山海经》中,已存在着方志藉以发生的渊源。秦、汉时期,出现了一批郡书、地书、都邑簿和图经。我省成书于东汉的《越绝书》,较为全面、可靠地记载了吴、越两地的人物、地理、都邑,成为后世方志的正式发端。  相似文献   

20.
靳宝 《史学史研究》2023,(1):12-22+80
“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是李大师修史设想的核心,蕴含着丰富的编撰思想。李大师欲以内北外南而又备南北的编年体书写形式,编撰一部南北朝史。李延寿继承、发展了其父李大师的修史设想和编撰思想,巧妙地把《史记》与《吴越春秋》在体裁体例方面相融合,采用内北外南而又贯通南北的纪传体书写形式,编撰完成了《南史》《北史》,实现了以备南北的著述之志。可以说,内北外南这一体例,既是李大师、李延寿站在隋唐立场上维护隋唐以北朝为正统的前提下所选择的,又是《吴越春秋》内吴外越的体例特征带给他们的启示和借鉴,二者高度契合。同时,在大一统和天下一家观念影响下,以及在《吴越春秋》通观吴越、总揽内外的编撰思想的启示下,以备南北又成了他们共同追求的著述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