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俑出土以后,研究秦俑主题的论文曾出现过一批。通过秦俑的艺术形象,探讨其主题思想,确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但是,从已发表的论著来看,基本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秦俑的形象都是“不畏强暴、自信、活泼”,秦俑军阵反映了“积极向上”、“秦政权的巩固和强大无比”,“体现着新兴地主阶级武装力量的旺盛的战斗精  相似文献   

2.
秦俑之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剑鸣的《秦俑之谜》,对秦俑坑的性质提出了又一新的见解,他认为俑坑是表彰统一全国的军功所树的“封”,类似于纪念碑的作用。关于秦俑坑的性质问题,学术界还有另外一些论点。  相似文献   

3.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自发现以来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许多专家都做过秦俑面部特征的定性研究,但缺少定量论据。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对秦俑面部特征做定量分析,分析过程包括图像预处理、面部检测筛选、面部特征提取、面部特征向量表示、面部特征向量相似度计算、面部特征向量相似度分析等。通过单个秦俑面部相似度Top-N直观分析秦俑面部特征;通过热力图分析多个秦俑面部相似度,发现10个“特征鲜明”的秦俑及10个“大众脸”的秦俑;用直方图可视化秦俑面部相似度分布,揭示了秦俑面部相似度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人脸识别技术为秦俑研究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思路,相关思路可以用于秦俑五官单特征、服饰纹理等分析,也为更大规模秦俑面部特征定量分析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秦俑战袍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衣冠之制,启自黄帝、夏、商至西周,仪制尤备,特严贵贱之区别。到秦始皇统一,作为当时物质文明的衣冠服饰,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色。秦俑战袍,就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形象的军服资料(图一)。本文对秦俑战袍的称谓,秦俑战袍的起源与发展,秦俑战袍的质料与剪裁,秦俑战袍的染色等问题予以讨论,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5.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俑,一经出土,便以其磅礴的气势、宏伟的规模和感人至深的魅力,震惊了整个世界,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兴趣,他们对秦俑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秦俑形象、秦俑制作年代及秦俑军阵方向等几个小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 秦俑的形象是自秦俑破土而出后一直多有争议的问题,学者们各抒已见,在此问题上见仁见智.我觉得这实际上是涉及整体和个体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过分强调统一的整体而忽视多样化的个体,也不能用个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秦弓”与“吴钩”皆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兵器,成为古代军人的精良装备的象征。秦俑坑实战弓弩的出现,对我们研究军史上的重要兵器——“秦弓”的本来面目提供了重要资料。秦俑坑出土的一种弯刀形兵器,被人们当成是锐不可挡的“吴钩”,例如秦俑博物馆兵器陈列说明中至今仍这样命名。笔者认为这种弯刀形兵器不是吴钩,是一种“镰”。下面对二器作一些初步考证,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蒋文孝 《文博》2009,(5):35-39
对包括秦俑一二号坑在内的众多秦陵陪葬坑被焚原因的解读,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中以秦末农民起义军焚烧说最为流行。本文根据实际发掘的考古资料,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秦陵陪葬坑焚烧系“秦始皇下葬时一种自焚的葬仪形式”——“葬仪说”是最接近事实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8.
秦俑铠甲的编缀及秦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始皇兵马俑以高度的写实作风再现了秦代为军阵形象,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秦代军事的珍贵资料。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对这些现成材料拿来就用,对秦俑的认识和研究还要下一番功夫。这是因为:1、秦俑的写实是通过陶塑的手段来表现的,它提供人们的形象限于俑的外表,对“隐”于其里的形状、结构需要通过外表来联想、研究。2、形象的质地一律是用陶质表现的,需要通过形象提供的质感、颜色,还要借助于文献资料和其它考古材料进行参证、比较才能确定。3、俑坑经过焚毁,陶俑及所执兵器有  相似文献   

9.
秦俑是历史的产物。它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秦俑是我们研究秦代社会的活素材。本文似就秦俑雕塑的角度去研究、探讨秦人的社会心理。一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秦俑雕塑艺术的出现,亦决非偶然,必是继承发扬前人的艺术成果才诞生的。从考古资料可以证明,战国至秦时,人们已经完全能够塑造出生动的、富有个性的“传神”之作。秦俑艺术与前代一脉相承,并是同时代集大成之  相似文献   

10.
一位外国友人曾经赞叹秦俑坑是世界上少见的考古发掘工地。他十分羡慕地说:“你们能在这里工作,是太幸福了。”泰国公主诗琳通参观秦俑时,以一个考古学家的口吻说:“这是世界上考古工作者最能发挥她的才能的地  相似文献   

11.
秦代兵士的衣服是由国家供给还是自备?史无明文记载,云梦睡虎地四号墓出土的两件木牍,是士兵的家信,内容是向家中要衣钱.许多人因此推断,秦俑的服饰也应是自备的.我认为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陵园的地下庞大军阵──兵马俑群的出土,被誉为“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正值秦始皇兵马俑发现25周年和秦俑博物馆开放2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长期从事文物考古报道的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兆麟,对秦俑的发现、挖掘、作全景写真,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和未公开的情况的材料。二十多年来“秦俑热”历久不衰,西安的秦俑博物馆迄今已接待了中外人士四千多万人次,其中包括一百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这些风靡五大洲的秦始皇“地下御林军”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3.
1994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喜事重重。3月,是秦俑发现20周年;10月1日,是秦俑博物馆开馆15周年;10月中旬又添一喜──秦俑2号坑发掘现场对外开放。发掘仅七个半月即开放迎宾10月14日上午,在新近建成的秦俑2号坑保护陈列大厅东门外广场,一个将被载入中国文化史册的盛大仪式,世所瞩目的秦俑2号坑发掘现场对外开放典礼举行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从北京专程前来为开放仪式剪彩。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和陕西省、西安市负责人以及各界人士千余人,满怀喜悦地出席了开放盛典。2…  相似文献   

14.
秦陵布局这个问题是杨宽先生首先提出来的。受到这个启发,一九八二年十月,我写了《秦陵布局与兵马俑坑》一文,本意在求教于学界方家。现在,把这篇文章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谈三个方面:一、秦俑坑产生的时代,二、秦俑坑的性质,三、秦陵布局中的秦俑坑。一、兵马俑产生于秦始皇时期兵马俑坑是什么时候制作的?一九八三年,有人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尽管秦始皇兵马俑消息传遍了世界,流行了很多年,然  相似文献   

15.
秦俑主题思想是秦俑研究诸方面中一个十分重要而且较为复杂的课题.它关系到从总体上真正把握和认识秦俑这一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随着秦俑研究领域的不断开拓,秦俑主题思想的探讨也逐渐被专家学者们所重视,从一般涉及到专文论述,以致初步形成几种不同观点的争鸣,这是秦俑研究不断深入的可喜表现.  相似文献   

16.
《文博》杂志1994年第5期刊发了赵成文先生撰写的《痕迹考证与秦陵兵马俑之谜》一文,赵先生根据秦俑身上发现的陶文“辛卯”及陶俑陶马体腔内壁的麻布纹、粗绳纹、麻绳纹等“痕迹”,对秦俑坑修建的时间和秦兵马俑的制作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观点.笔者读后,感觉此文的疑点甚多.现择其几点,写成“辩析”小文,以与赵先生及诸同仁共研共勉.  相似文献   

17.
“镇墓兽”新解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楚墓中,常见一种形状怪异的木雕兽,形状一般是头插鹿角,吐长舌。多年来,学术界称之为“镇墓兽”。有的学者就“镇墓兽”的形象和用途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镇墓兽”是古代山神的造象,各种不同形状的“镇墓兽”也就是不同的山神形象。其二,认为“镇墓兽”是地神土伯的偶象。持以上两种意见的同志都认为,“镇墓兽”是以其所代表的神象起保护死者的作用,也即起镇墓避邪的作用,“镇墓兽”之名也因此而来。有关“镇墓兽”的旧说有两点不足,第一,对“镇墓兽”形象的解释比较牵强,引  相似文献   

18.
《文博》1999,(5)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最近又有惊人发现。在二号坑的第二阶段考古工作中,清理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跪射武士俑(见封三),其绚丽的色彩和惟妙惟肖的造型堪称秦俑之最。彩绘俑的清理出土和保护成功,是二十多年来秦俑考  相似文献   

19.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中,对秦俑彩绘质地作了这样的描述:“经化验颜色都是矿物质,颜色的调合剂为明胶”。在王学理《秦待卫甲俑的服饰与绘彩》、李亚东《秦俑彩绘颜料及秦代颜料史考》及单(日韦)《秦兵马俑彩绘成份初探》等文中,均称秦俑所用彩绘属矿物质,与发掘报告不同之处是说彩绘涂在一层褐色胶层上。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三号坑彩绘的保护工作,亲眼目睹了秦俑初出土时的彩绘现状,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试验后,觉得上述报告  相似文献   

20.
秦俑各坑布的是什么阵呢?一号俑坑可以是“方阵”布法,也可视之为“雁行之阵”;二号俑坑可说是“锥形之阵”的布法,也可以称之为“钩行之阵”. 古代兵法《六韬·虎韬》中尚有“三阵”之说.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为天阵、地阵、人阵,奈何?”太公曰:“日月星辰斗杓,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谓天阵.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谓地阵.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谓人阵.”武王曰:“善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