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0年元旦,蒋介石并没有在台北欢度新年,而是带着蒋经国等人从台湾的日月潭出发,冒雨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查,以示与过去一刀两断并为倡导新作风树立典范。这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雪耻。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自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蒋介石此前幻想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出现,美国人是指望不上了,  相似文献   

2.
周维强 《古今谈》2010,(2):55-58
史载,从1947年到1950年,当国共两党军事战争进入生死大决战的严重关口,蒋介石一再严厉训斥他的军事将领,无有已时。一方面,蒋介石自满得可以,譬如1947年6月,  相似文献   

3.
杜顺安  王丰 《文史博览》2009,(11):13-17
如果蒋介石在崛起过程中,少了杜月笙,少了青帮、军统局,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蒋介石果真递过“红帖子”,拜在青帮门下吗?杜月笙究竟何事与蒋介石渐行渐远?为何大骂蒋介石拿他当夜壶?为什么1949年不愿意跟随蒋介石父子到台湾?对于昔日被称为“上海皇帝”的杜月笙,其长孙杜顺安(其父即为杜月笙长子杜维藩)回忆他的祖父晚年种种,并解开几许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4.
太虚法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佛教领袖,因毕生致力于佛教革命事业而名扬僧俗两界。 太虚一生,因种种机缘,与民国政要,如孙中山、段祺瑞、章太炎等多有结交,而其与蒋介石之间的交往尤其耐人寻味。 太虚与蒋介石的交往始于1927年。 这一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不久,汪精卫在武汉通电要蒋下野,唐生智甚至调集重兵,准备赴宁讨伐。而蒋军在北伐前线又连连失利,大举溃退,时间,蒋介石竟成众矢之的,遭到各方谴责。 在此情形下,蒋介石为避开矛盾焦点,以退为进,于8月宣布“下野”。 蒋介…  相似文献   

5.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发生在抗战后期西南大后方的一起国际间谍案长时间鲜为人知,案情并不复杂,但因牵涉到美英盟国与重庆国民政府的关系,令蒋介石颇为伤脑筋。  相似文献   

6.
提起蒋介石的原籍,人们自然会想到浙江奉化。这是官方及史学界均已认同的结论。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关于蒋介石的原籍还有另一个版本,那就是河南许昌。早在1926年江南就有不少关于蒋介石就是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即郑三发)的传言,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作家唐人根据蒋介石的一位侍卫官提供的郑发找蒋介石认亲的史料,写成的《金陵春梦》第一集《郑三发子》问世以来,关于蒋介石原籍许昌的传闻更是沸沸扬扬。那么蒋介石到底是不是许昌的郑三发子?他又是怎么从许昌到奉化的?他的胞兄郑发几次赴重庆、南京寻亲认弟,蒋介石为何态度暧昧?种种谜团令人费解。为揭开谜底,本文作者李耕五进行了长达30年(1978-2008)的考证。  相似文献   

7.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这个政权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它建立之后通过种种手段实行国家权力的一党化和个人独裁化,逐步建立起以国民党一党专政为主体、以蒋介石个人独裁为核心、同军事特务统治和保甲制度相结合的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专制独裁体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与其他国立大学类似,浙江大学在其发展中遭遇了一系列困境:教育经费短缺与拖欠,校长频繁更迭,教师索薪罢教,学生运动迭起。浙大历任校长皆试图解决各种问题。在其经费、校长人选、学潮等问题的产生及应对过程中,除校方的种种努力外,也可以看到国立大学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于特殊的地缘因素,蒋介石及其亲信的浙籍官员对于浙大事务多有插手。浙大为解决自身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也设法与蒋介石等联系,以争取自身利益,甚至试图影响国民政府的某些高等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9.
如何评价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对日交涉——评《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一段论述北京师范大学蔡德金自1935年11月19日,蒋介石提出“最后关头”之日起,直到全面抗战爆发,一直没有放弃呼吁和平,以政治外交方法,解决中日争端的口号,并进行了种种外交活动。对此...  相似文献   

10.
孙武 《民国档案》2004,(2):136-140
蒋介石以手令代替法定公文指挥党政军事务,并对其处理方式予以种种严密的规定,要求各机关对手令实行专册登记,以区别于正常公文;指定专人负责,落实承办责任;限期办理,并将办理情形按时呈复;对手令的实施情形,按月进行考查,年终汇总报告。蒋介石还派员对手令的执行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要求侍从室对手令原件回缴归档,笔者认为其手令处理规程体现了蒋介石的政治理念和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听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他的态度如何? 半世纪以来,不少西方人士认为,珍珠港事件发生必然使蒋介石大喜若狂.原因是在事件爆发之前,蒋介石和其他中国领袖早已丧失战斗意志,因此美日开战一直是蒋介石梦寐以求的事件.当它终于到来时,蒋介石自是难以抑制其内心的喜悦.这个说法的含义非常明确:珍珠港事件爆发给美国带来灾难,但它却让蒋介石的军队从此以后无需认真作战,可以静待盟国把胜利果实双手奉上.  相似文献   

12.
王楚英 《百年潮》2006,(11):32-38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在重庆闻讯,即决定派兵入缅甸作战.同时,罗斯福应蒋介石之请,派史迪威来中国,任中国战区盟军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1942年3月11日,史迪威受蒋介石之命到缅甸指挥作战.蒋介石电令驻缅参谋团团长林蔚和远征军代长官杜聿明服从史迪威的指挥.这一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任命亚历山大指挥在缅甸的英军作战.  相似文献   

13.
陈长伟 《百年潮》2007,(8):46-49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蒋介石不甘偏安孤岛一隅,时刻想重返大陆再造“中华民国”的大一统之梦。其在台湾的基本政策除了竭力维护“中华民国”在国际上的“正统”地位之外,就是要将台湾建设为巩固的“反共复兴”基地,为“反攻大陆”做准备。但是,从一开始,蒋介石的“反攻复国”种种企图就一直遭到美国的坚决反对和百般阻挠。  相似文献   

14.
袁成亮 《安徽史学》2005,4(6):97-101
近年来,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指令史迪威清除蒋介石的说法出现于国内许多论著中.本文从罗斯福对华政策、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与蒋介石关系、美在华中国通对蒋介石的态度等方面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辨析,指出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指令史迪威干掉蒋介石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15.
吴景平 《民国档案》2013,(1):106-116
蒋介石与战时外汇特别是与战时平准基金的关系,迄今为止未见有专门性研究成果问世.本文在查阅斯坦福胡佛研究所藏蒋介石日记、台北“国史馆”藏蒋介石档案、国民政府档案及其他史料基础上,系统梳理蒋介石对于战时外汇问题尤其是对于平准基金和平准基金委员会的态度,分析蒋介石对于战时重大外汇政策的决策与实施的作用,进而探讨相应的体制与机制问题,以冀深化对于蒋介石研究和战时财经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风云雷动的现代史上,一代枭雄蒋介石从乱世中崛起.蒋介石的崛起,既有其错综复杂的客观形势,也有其自身的主观动因.而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文化积淀,无疑也为蒋介石的崛起提供了传统的政治文化氛围."道德自律"、"业缘规则"、"权力本位",就是蒋介石崛起的政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至1954年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签订,海峡两岸军事、政治对峙格局形成。海峡两岸对峙格局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与“反攻大陆”战略的厘定。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和平与团结,而国民党将内战强加在中国共产党头上,因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肃清国民党残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采取了种种措施,这在客观上也成为海峡两岸军事、政治对峙格局形成的被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杨天石 《纵横》2013,(7):15-26
题记:蒋经国轰轰烈烈的上海“打虎”终因蒋介石、宋美龄的徇私包庇而黯然收场,并导致国民党内及社会上弥漫着种种不满及怨愤。对此,蒋介石亦是知道的:11月5日:党报社论,亦攻讦我父子,无所顾忌,此全为孔令侃父子所累,人心动摇,怨恨,未有如今日之甚者。11月11日:本日为孔庸之事及社会对宋、孔豪门资本之攻讦,几乎成为全国一致之目标。  相似文献   

19.
茅家琦 《安徽史学》2010,(4):127-128
一 民国史研究近年来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热点,蒋介石研究则是民国史研究领域的重点.学术环境不断宽松,新资料不断开放,但对台湾时期的蒋介石进行系统评述的成果仍不多见.由陈红民、赵兴胜、韩文宁合著的<蒋介石的后半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一书问世,满足了学者的期待.该书由海峡两岸的蒋介石研究专家蒋永敬教授、杨天石教授作序.全书分为18章,共50余万字,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以专题方式全面系统论述了蒋介石在台湾时期的思想与活动.  相似文献   

20.
<正>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托人带信给黄金荣,劝他"抓紧时机"到香港或台湾去,"以免遭种种不测"。但是,黄金荣哪里也没去,出人意料地留居上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