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故宫博物院陶瓷馆第三层室里陈列着一件清代雍正时期的青花釉里红松竹梅纹瓶。此瓶系清代景德镇御窑厂所烧制,是清雍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典型作品。瓶高26.7、口径8.9,底径儿厘米。圆唇,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瓶身略仿明永乐梅瓶式样,只是口部稍大。通体施白釉,釉中微微  相似文献   

2.
1980年秋,江西省文物商店从乐平县收集到一批瓷器,其中两件釉里红玉壶春瓶,特别引人注目。其中一件饰缠枝莲纹,高23.4、口径6.5、底径7厘米(图一)。另一件饰云凤纹,高23.8、口径6.6、底径7.2厘米(图二)。两器均为侈口,细长颈,肩以下渐广,底部较肥大,圈足稍外撇,造型俊秀优美。这两件玉壶春瓶,与湖南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1985年以来,安徽省淮南市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陆续征集到一批出土的陶瓷器,其中多数为隋唐时期寿州窑产品,现从中精选7件介绍如下。青釉四系盘口壶1件。盘口,束颈,溜肩,长鼓腹下内收,平底微内凹,颈肩交接处竖置对称的4个双条形系,系下有双圈凹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丰富多彩,单就器型而言有颈短口小、腹瘦肩丰、千般妩媚的梅瓶;有曲线曼妙、身姿清挺、丰满与纤细合一的玉壶春瓶;有溜肩、筒身的灯笼瓶;有形似锤布棒槌的棒槌瓶……而将军罐则因其盖似将军的头盔、其形似武将巍然屹立而得名。将军罐器型丰满,直口丰肩,腹下部渐收,通体浑圆,附宝珠顶高圆盖,是明清时期较为盛行的器型之一。将军罐为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始烧,至清顺治时基本定型,器型由较为矮定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清康熙时期,将军罐大量出现,广为流行。除了延续顺治朝造型外,康熙朝还出现了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的新造型,这种造型自腹至足有明显的收敛,近足处向  相似文献   

5.
赖金明 《收藏家》2007,(12):13-18
梅瓶是指一种造型特征为小口,短颈,丰肩,上腹浑圆肥硕,下腹内敛,暗圈足、矮圈足或平底的器物,其体态修长,造型优美,独具美感,非常引人注目。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瓷梅瓶数量多,近百件,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新野县樊集公社于湾村、五星公社汪庄村两社员,先后于劳动中各掘得宋代梅瓶一件,都及时主动上交县文化馆收藏,得到了表扬和奖励。梅瓶系宋代民间瓷窑创新之作,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体瓶。有青釉刻花的,有素面无纹的,尤以白地黑花者为佳。白地黑花梅瓶是宋代磁州窑系产品,具有朴素生动的民间艺术风格。于湾村出土的梅瓶(图左)通高48.5、腹径20.5、口径5厘米,口沿剖面呈三角形,外部通体施乳白釉,釉上花如黑墨。汪庄村出土的梅瓶(图右),通高41、腹径18、口径3.5厘米,口沿剖面亦为三角形,通体白釉,釉上黑花略带褐色。两瓶均属河南地区瓷窑制品。  相似文献   

7.
1964年出土于保定市永华南路的一个元代窖藏,现藏河北省博物馆。此瓶高51.5、口径6.6、底径14.5厘米。瓶身呈八校形,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八棱云纽盖。胎质坚硬厚重,釉色白中闪青,身绘青花海水及火焰纹,海水中用留白手法饰游龙四条,肩及腔部饰如意形云纹,内绘青花花卉、凤鸟及怪兽。器形挺拔俊美,纹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白地蓝花与蓝地白花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感染力。此瓶之所以为青花瓷中的精品,一是元青花瓷数量有限;二是梅瓶多为圆形,象这样的八棱状甚为少见;三是元青花瓷中的装饰技法…  相似文献   

8.
梅瓶源流考     
梅瓶是我国古代瓷器中一种独特的器型,其主要特征是小口、短颈、丰肩、修腹、窄胫。本文试图从名称、功用、形制的演变等方面去阐明梅瓶自唐末出现以来的发展演变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个时期梅瓶的形制特点、主要功能及梅瓶在整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峨眉山市罗目镇出土宋代窖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5年12月8日,峨眉山市罗目镇(距市南12公里)的电机铸造厂,新建工地挖基坑时,在距地表一米深处,发见一陶缸倒扣。工人将其砸烂,发现里面有一条形石板上,重叠置放着许多铜器和瓷器。遗憾的是已有部分器物被砸毁。当时工地副指挥长朱志强同志打电话通知我馆,我馆立刻派人赶到现场,将其较完好的四十多件器物收集回馆。现将这批器物分述如下: 铜瓶:十六件,分三式: I式一件。直口,卷唇,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半部丰满,矮圈足。形似吊胆,又称为胆式瓶。此瓶由于倒扣在其它盛有水的器物上,颈肩部分锈蚀严重,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余姚市文管会藏有1件内铭"食瓶"的唐越窑青瓷,现介绍如下: 瓶盘口,口大于腹,喇叭形长颈,下腹收敛,玉环底。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外底露胎。胎质灰白,器壁较薄。颈下部置4耳,集两耳于一侧,形似双复系(图一)。腹部阴刻:"食瓶一口光化三年十月十一日造"(图二)、"平十六郎"(图三)。口沿残,器身下部已脱釉。口径20.5、  相似文献   

11.
1984年春,山东省嘉祥县义学礼村社员于村前运沙时,发现几件瓷器和1件铜镜,随即送交有关部门。县文物管理所的同志经现场调查,确认出土地点为一座土坑竖穴墓,从中还清理出3件银簪和瓷碗等,现将出土瓷器简介如下。四系罐 3件。皆胎质粗糙,器壁厚重。器内施全釉,外施半釉,系均残。1件口微敛,直颈,圆腹,饼形足。灰白色胎,施青釉。高24、口径11、底径11厘米。1件器形与上相似。灰褐色胎,施紫褐釉。高14、口径6、底径7厘米。1件口微敛,直颈较高,鼓  相似文献   

12.
1983年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收集到一件酱釉金彩瓶(图一)。此瓶出土于肥西县将军岭乡李岗村外三国运河的南岸。这一带散布许多宋代墓砖,瓶的出土地点也有大量宋砖,推断此瓶出自宋代墓葬中。瓶高18.1、口径7.1、腹径12.6、底径8厘米。口沿外折,短颈,丰肩,鼓腹,下腹斜收,矮圈足。壁薄胎白,内外均施酱色釉,足根露胎。釉上有金彩描画的纹饰,金彩虽已脱落,但图案尚清晰可辨。上部图案,从颈肩处的两道细弦纹到腹中部的两道细弦纹之间,绘一支亭亭玉立的荷花,两片随风摇  相似文献   

13.
刘云  李健 《收藏家》2013,(4):57-62
首都博物馆于2005年入藏一件兽面纹青铜方!(图1)。该!方体溜肩,直口圈足,盖作四阿式屋顶形,下腹收敛,器身自盖至圈足饰八道扉棱;肩部侧面有一对兽首耳,前后有立体兽头装饰;颈、肩及圈足四面饰龙纹,盖及腹部四面饰兽面纹;全器通高38厘米。从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的越窑分布在山阴、会稽(山阴、会稽今名绍兴市)、上虞、余姚等地,而上虞县生产的瓷器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大,质量最优,窑址之多全国居首,瓷器产品可谓风靡国内外.但把这些地方生产的瓷器统称为“越窑”器是否适合,本文试谈一点新的看法.一、我们1979年7月征集到一件青瓷粮罂瓶,高26、口径11.5、底径9厘米,盘口,筒颈、圆肩,口沿下至上腹粘接四鋬,矮圈  相似文献   

15.
院文清 《收藏家》2007,(9):13-18
陶瓷学界凡论及元明青花瓷器,必谈青花四爱图梅瓶。多以武汉市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四爱图梅瓶为例,这件器物几乎成为了元青花瓷器的一件标准器。它的影响甚至还延及到了花卉爱好界,被作为经典加以引据。其实就在文物考古界之中,对这件青花梅瓶四爱图的解释也存在不同的意见。其中的错误非常明显,且都是在很权威的版本之中。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宜阳县董王庄乡洞子沟村出土白釉黑花瓷梅瓶一件,现藏县文化馆。梅瓶重唇小口,短颈,丰肩,上腹微鼓,下收为小平底。高44、口径3.2、腹径17、底径10.5厘米。外部通体施白色护胎釉,釉下黑彩绘纹饰三组:上绘缠枝纹;中间开光内绘鸳鸯戏莲,周围饰牡丹花叶纹;下绘莲瓣纹(见图)。此瓶造型端庄,纹饰秀丽,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风格,属金代磁州窑类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4,(1)
<正>二.清宫官窑瓷器与明清绘画清乾隆款霁蓝活腰环葫芦大瓶(图23)制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高80.5、口径9、腹径大33.5、小14.5厘米,足径17.6厘米。瓷制葫芦瓶始烧于宋、元时期,明、清两朝景德镇窑曾大量烧造。这件乾隆款葫芦瓶应是清代中期所制各类葫芦瓶的代表器之一。瓶为撇口,短细颈,总体如上小、下大的束腰葫芦形;颈肩、腰部线条流畅,其形匀称秀美,下部为平底,底部圈足露胎,胎体厚重。口内为白釉地,葫芦表面为霁蓝釉,深邃沉静,端庄精致;束腰间为一圈扁状活环,环两侧为  相似文献   

18.
1985年9月,南岸玄坛庙的重庆茶厂在基建中发现古墓。市博物馆闻讯前往清理时,墓葬已遭到破坏,形制无从查参,墓内文物散失。经努力仅索回影青瓷器三件。 葵口瓜棱瓶 二件,大小型制完全相同。口径7厘米,高16.6厘米,腹径7.6厘米,足径5.7厘米。六瓣葵花侈口,细直颈为六面体,丰肩,长圆腹下急收,足外撇成喇叭形圈足,肩部以下由凸凹的弧线组成瓜瓣,计十二瓣。器身部分地方薄可透光。造型秀丽灵巧。外满釉,圈足内无釉,内部除器口部分外皆露白胎(图一)。  相似文献   

19.
梅瓶的造型特点是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底足纤巧,给人一种轻盈的美感。所以叫梅瓶,据说因其口小,只可插一枝梅花,供文人雅士案头清玩,这恐怕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梅瓶的起源始于宋朝,宋瓷的造型讲求挺拔、俏丽,梅瓶最能体现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梅瓶的功用原本是盛酒用的,  相似文献   

20.
北京平谷河北村元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10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河北村西发掘清理了23座古墓葬,其中元代墓葬5座,均为砖筑的圆形单室墓,墓道朝南,墓顶部均已坍塌。出土器物以瓷器为主,共31件,均为实用器物,器形有碗、碟、盘、四系瓶等,四系瓶均成对出土,摆放于墓室南部的东西两侧。5座墓相距不远,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相似,可能为同一家族的墓葬。从墓葬的砌砖多用残砖分析,墓主属于中下阶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