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寫作緣起我很早就知道麴建泰墓誌。這主要得益於認識"洛陽四趙"——趙跟喜、趙君平、趙振華、趙水森四位先生1。趙跟喜先生是我主編的《新中國出土墓誌》中千唐誌齋博物館子課題的負責人,工作接觸較多。他徵集的洛陽出土墓誌拓片目録中有關於麴建泰墓誌的説明,原文爲:唐故寧遠將軍益州玉津府折衝都尉上柱國麴建泰墓誌銘并序咸亨五年(674)二月二十八日。誌長63、寬63厘米。誌文30行,滿行30字。正書。  相似文献   

2.
清朝寓意吉祥之物──如意张淑芝何谓如意,单从字面上讲,就是如人之意,是在我国流行很久的一种器物。历代如意以首、柄两部分组成,清代如意以首、柄、穗三部分组成,首有几种,按其形状分有灵芝形、云纹形、还有随形,即根据材质的自然形状,略施数刀便可。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3.
捐献     
《文物》1950,(12)
山西省圖書博物舘收到趙子言捐献文物山西太谷趙子言先生將乃父趙鐵山畢生收藏的明、殿版等善本圖書三萬餘册,樟木書櫃十九件,又周虢貌姜銅鼎(内有铭十三字:虢姜作惠中尊高其子孫永寶用)元朝銅印等七件,趙柳堂(趙子言之姪)所藏周代銅箭頭(刻有"尚力多",三字)北魏銅器  相似文献   

4.
漫话如意     
李晶 《收藏家》2000,(2):50-51
“如意”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体作S形,像一个有长长柄的勺。柄前有一扁圆形结,有的柄尾还带有飘缨。或者说,如意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将临。“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裨史类编》中认为:“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指爪,柄长可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爬,如人之意。”后来人们取其爪杖之形,做成各  相似文献   

5.
陝西博物館保存了一方1957年蓝田县城北出土的銅印,印正方形,长寬各6.9厘米,厚1.4厘米,椭圆柱柄,长7.1厘米。正面刻"三水县信"四个方体篆文,边緣寬0.7厘米。背面柄右阴刻"三水县信"四楷字,柄左阴剔"礼政府造"及"永昌元年拾貮月日"两行楷書。左侧阴刻楷書"安字壹百号"五字。印的形制与明清两代的县印都相似,仅差一"信’字。李自成的官制初定于襄阳,吏、戶、礼、兵、  相似文献   

6.
王建芙 《收藏家》2012,(7):73-79
“如意”原属佛教词汇,译自印度梵语“阿娜律”,是一种柄端作心形的手柄。佛教法师讲经时经常手持如意,将经文记在上面,以免遗忘。也有说如意就是古代人一种搔痒工具,尤如今天的“痒痒挠”,我们东北人所说的“老头乐”。后来因为如意寓意吉祥,造型讨巧可爱,实用功能退化,逐渐向纯粹的陈设珍玩和礼赠饰物演化。  相似文献   

7.
今年五月在北京发现了一颗李自成永昌元年的铜印。出土地点在东城王府大街路西,东厂胡同(明錦衣街旧址)迤南。这里过去是临街的民房,现在是北京第五建筑公司的食堂,这颗铜印就埋在食堂附近的一间小屋里的地下,五月中旬该公司一位同志在安装收音机地线时在距离地面约尺余深处发现。印正方形,长宽各7.9厘米,厚1.2厘米。楕圆柱柄,柄长8.9厘米,通高10.1厘米。正面阳刻篆书"工政府屯田清吏司契",三行共九字。印背柄右阴刻楷书"工政府屯田清吏司契"。印背柄左阴刻楷书"永昌元年肆月日造"。印左边阴刻楷书"宇字伍佰贰拾捌号"。  相似文献   

8.
苏州发现的太平天国文物中,在袭爵保天安黄得馥给开朝勋臣、(亻戎)天仪吴习玖的禀帖帖首,钤有一颗引人注目的圆形朱色印记。这颗印记直径11.3厘米,所镌图案颇为别致。它的外缘为一条太平天国习用的双回文边图案。内层圆周部分,上半部镌有"保天安发"四字,下半部镌有五只张翅飞翔的蝙蝠,蝙蝠周围布有如意云纹。圆心部分镌有一匹鞍辔齐全、昂首扬尾、奋蹄飞驰的骏马,马身前后上下的空间也布以如意云纹。细加观察,可见奔马的右前足似乎系有一个公函封套之类的东西。这大概是一种暗记。  相似文献   

9.
1987年7月8日,苍溪县伏公乡龙凤村出土两方唐代官印。其一为“蓬州之印”,7.6厘米见方,厚1.7厘米,柄椭圆,高8厘米,重2.3市斤,阳篆“篷州之印”四字,柄右刻楷书“蓬州之印”四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八月日”、“礼部造”十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五十二号”六字;其二为“蓬州儒学记”,长8厘米,宽5厘米,厚1.3厘米,柄椭园,高7厘米,重1.3市斤。阳篆“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右刻楷书“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十一月日”、“礼部造”十一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三百八十七号”八字。 两印均为青铜铸造,工艺细致,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10.
<正>敦煌寫本S.2078號文書,正面爲《佛説無量壽宗要經》,背面内容混雜,據筆跡判斷爲同一人所書,依次爲:社人張員住身故轉帖抄、《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寶雲經卷第七》、習字和《寶雲經》。《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録》第十卷對背面的一、四、五部分作了文字釋録1,筆者忝爲整理者之一。據我們考證,其中"習字"的範本當是有關隋末唐初留居中原的突厥人史大奈的碑文2,本文稱之爲"史大奈碑"。《釋録》付  相似文献   

11.
清代乾嘉著名學者錢大昕認爲宋元祐時翰林學士趙彦若爲宗室人士,近年則有人以趙彦若之父趙師民爲宗室文人。今考趙氏父子雖曾先後任職管理宗室事務的機構宗正寺,然宗正寺長貳在元豐改制前以國姓(宗姓、同姓)充,僅指趙姓,非宗室,而在《宋史·宗室世系表》中,雖列有師民和彦若之名,但彦若爲太祖弟魏王廷美七世孫,其父名公鑑,師民爲太祖八世孫,無子。是宗室之彦若比師民高一5,與字周翰之趙師民及其子彦若無涉。錢氏等誤矣。  相似文献   

12.
1984年6月,同心县文物管理所在新庄集乡征集到西夏官印一方。据调查,1963年春,当地人在马家渠村黄岘子沟的荒滩上挖甘草时,在距地表深约1.5米处挖出白瓷罐一件,罐内存放这方官印。官印为铜质,方形抹角,长柄有穿。总高3.5、印身边长5.4、厚1.1、柄高2.4、柄端长2.2、宽1.7厘米。印文为白文,上刻西夏九叠篆文"首领"二字。柄端刻西夏行书"上"字。背款文字两行,经史金波同志译  相似文献   

13.
朱继伟 《收藏家》2016,(4):73-78
在清代的紫禁城中,到处可见到一柄柄被称作“如意”的精致物件。形似长柄钩,钩头扁如灵芝,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等,在我国是一种代表吉祥的珍玩与日常摆设。  相似文献   

14.
正敞口,圆唇,斜腹微鼓,平底,三兽足。盘内饰皮球花团寿纹,盘口边饰一周如意头花纹,腹外壁为皮球花纹。下足作兽面纹。底中间有"大清咸丰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博物博馆藏文物中,曾经保存着九柄清代如意,一向被视为稀世之珍,从其质料来看,包括白毛、红白玛瑙、云碧毛、翡翠、水晶、黄玛瑙等。现简述如下: 白毛如意一对。一只通长42.9厘米、阔7.3厘米。另一只通长42.5厘米、阔7.7厘米。通体白色,唯首端稍带翡翠色。形同灵芝,首端雕饰伏螭、柄中雕饰蝙蝠衔双鱼,尾端的连环扣由一块整玉雕成。紫檀木底座透雕灵芝花纹。  相似文献   

16.
1981年3月,广东省肇庆市郊黄茅岗村村民在村中公地的积土中发现一方南明铜官印,当即送交肇庆市博物馆。此印印面方形,边长6.5、印体厚1厘米,圆柱形柄长7厘米。印面有边框,印文为阳文篆书"肇庆卫指挥使司经历司之印"12字。印背柄两侧有阴文楷书款:左款为"永历贰年月日",右款为"肇庆卫经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河南省博物馆收集到不少金代铜官印,现分别介绍如下。一、"都统所听字印"一颗。1965年3月南阳县出土。正方形印面,长方形柄。印面宽7.1、厚1.5、通高4.7厘米。印文为九叠篆书"都统所听字印"六字。背面右刻"兴定元年九月";左刻"□□礼部造";侧面刻"都统所听字印"(图一)。  相似文献   

18.
每个民族均有自己的吉祥物,满族人的吉祥物是玉如意。如意是随佛教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梵语称:“阿耶律”,古代满族人用玉琢成此物,认为十分吉祥,十分珍重。如意不仅为满族普通人家喜爱,在贵族夫人、小姐中也是身边珍物,常常将此物作为贺婚、祝寿的礼品。满族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写到贾母受人礼品:“原来贾母是金玉如意各一柄……”。如意端头如同灵芝草形状,图案呈心形或云形,满族人常将其雕在栏杆的上  相似文献   

19.
1974年,安徽省庐江县出土1件攻敔王光剑。剑身有铭文2行16字,原报道释文有误,现重新释写如下:攻敔王光自乍(作)用剑。(走亘)余允至,克戕多攻。其中"(走亘)"、"戕"二字是反文。"(走亘)"字原文从"辵"从"亘",为"(走亘)"字的异体。铭文前一句的意思十分清楚,是说这柄  相似文献   

20.
“五泉”钱     
"五泉"钱大小如"汉兴","五"字在穿右,"泉"字在穿左,面有外郭,背平,鉛质。此钱未见著录,二十年前,天津河北第一博物院曾陈列过一枚,据說出自广东汉墓。近在天津又出现四枚,內有一枚穿左右均作"五"字。此钱制作粗率,不象正式流通的货币,而各代钱币,也沒有以"五泉"为文的。从传出汉墓及钱文"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