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讯     
罗检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46万字,33元汉学是清代学术的主流。现有研究偏重于“乾嘉学派”,且集中于论述汉学的知识系统,而涉及嘉庆以降汉学变化的论著不多,时其学术精神和价值取向更缺少总结。本书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之一,作者在广泛搜集和解析相关学术专著及学者诗文的基  相似文献   

2.
汉学是清代学术的主流,以往的研究对于嘉道时期及其以后汉学发展衍变的情况还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研究。罗检秋所著《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作为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研究丛刊》的系列成果之一,对于清代中后期汉学的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一)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国际汉学研究成为中国人文学术一个新的增长点。汉学这个名词逐渐活跃起来。它从一个比较普通的边缘术语提昇为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话语。不少大学成立了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了不少以汉学命名的不定期专刊,还召开了一些以汉学命名的会议。①因而对於汉学是什麽以及如何看待汉学史的问题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近年来,要求写作汉学史的呼声逐渐增高。个别学者甚至将这件事提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例如,刘正在其《东西方汉学思想史·序》中认为,没有产生一部中国人写的《汉学通史》,“对於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研究的现代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4.
程钢 《世界汉学》2005,(3):177-197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国际汉学研究成为中国人文学术一个新的增长点。汉学这个名词逐渐活跃起来。它从一个比较普通的边缘术语提昇为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话语。不少大学成立了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了不少以汉学命名的不定期专刊,  相似文献   

5.
在国内学界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中,比较文学、历史学的研究模式应用最为广泛。比较文学的研究模式强调“归化”,以中国文化为轴心进行中外文化的勾连和比较。而历史学的研究路径呈现“异化”,主张把握海外汉学的“外国学”本质,这就需要研究者深入外国的学术传统。而汉学在西方学术体系中只是东方学的一个分支,在东方学浩瀚的宏观构架下考量汉学就成了研究者必经的漫漫蜀道。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人逐渐形成了努力发展现代文史研究以与西方汉学竞胜的学术共识。受此信念驱动,胡适、陈垣、陈寅恪等人,在批判继承乾嘉汉学遗产基础上,借鉴西方汉学将文史研究与现代考古学、语言学结合的治学路径,努力打破陈旧观念,发展出可与西方汉学界竞胜的现代文史研究形态——新汉学,并试图将北大国学门、清华国学院打造成新汉学的中心。虽然这一努力遭受挫折,但其理念及积淀的经验与学术人才,对此后中国现代文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正是承接了前一时期新汉学发展的经验与人才,并将与西方汉学竞胜以争取国家荣耀的理念意识形态化,才迅速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文史研究的领导机构,并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史研究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7.
柳若梅 《世界汉学》2003,(2):119-119
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中心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为院为依托,以北京外国语大学相关院、系、所及国内外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为基本队伍,展开对海外汉学的全方位研究。成立以来,北外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同国内外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先后与国内的国际汉学研究组织联合举办了“国际二程学术研讨会”、“相遇与对话——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校研讨合”等大型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8.
陈玮芬 《世界汉学》2005,(3):244-245
第二届日本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於2003年11月7日、8日两天在台湾大学举行,由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主办。延续第一届日本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汉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宗旨,本次会议主题依然以日本汉学.汉文学为主。来自日本的与会学者有兴膳宏(京都博物馆馆长)、川合康三(京都大学)、後藤昭雄(大阪大学)、  相似文献   

9.
正汉学(Sinology)起源于欧洲。自19世纪学院式汉学兴起和20世纪初西方汉学快速发展之后,在中国以外地区遂相继建立类似的、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时之间涌现不少术有专攻的汉学家,欧美各地高等学术机构更是纷纷设立以"中国学""东方学""东亚学"等为名的相关课程与学系。有关欧美、日本,乃至于韩国的汉学研究的介绍和探讨已有相当不错的成果,然而东南亚地区的相关研究则仍相较被忽略。以马来西亚汉学作为介绍与讨论对象的论  相似文献   

10.
学者在幕府中专门从事学术活动,并形成一种风气,是清代幕府独有现象。各种机缘辐辏之下,汉学在晚清不但没有迅速走向衰落,而且有了新发展,其中学人游幕起了重要作用。道光以降,学人游幕对汉学地域的扩展、汉学人才的增加、汉学研究领域的扩充、大型学术文献的整理编纂、重要学术著作的产生都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汉学在晚清的继续发展,有助于中国学术由传统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1.
海外汉学①是西方学者基于自身的社会语境和学术传统,利用西方的理论框架和话语对中国所做出的研究。故尔,研究海外汉学,必须深入西方文化,从西方社会、学术的整体背景中考察这门学问的承续和变迁。当然海外汉学论证的材料、研究的对象都来源于中国,为此,从源流上把握中西文化交流也就成了研究海外汉学的题中之意。阎国栋教授著  相似文献   

12.
李维维 《南方文物》2013,(3):129-132
日本汉学一直是国际汉学研究的重镇之一,其起步之早,研究范围之广,成就之高,一直为学术界公认。日本当代著名汉学家、古文字学家、古钱币学家江村治树专致于秦汉古代史研究,学术态度严谨,学术方法多样化,学术成果丰富,本文从江村治树的生平、著作、治学方法的角度出发,试图对其汉学研究做一个较为完整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国际汉学》第1辑出版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传统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以中华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汉学(Sinology,又称中国学)现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的学术事业。日前《国际汉学》集刊第一辑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任继愈先生任主编的《国际汉学》集刊是应汉学研...  相似文献   

14.
方东树所著《汉学商兑》的批判对象并非仅仅限于《国朝汉学师承记》,而是以批驳《国朝汉学师承记》为由展开对清代汉学的全面批判。虽说方东树在批驳对手时多主观臆断及肆意攻击之词,但从学术批判展开的具体方式及产生的影响看,《汉学商兑》不失为中国传统学术批评的经典著作。《汉学商兑》在体例选择、谋篇布局、重点议题的选择及论证等方面都与汉学家争锋相对,确有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及动摇对方根基的作用。在涉及训诂、制度等汉学家擅长的研究领域,方东树多采取回避、兼采、贬低的方式,少有正面交锋。对于无法反驳的问题,或以"理"压制汉学家,或以朝廷权威威胁对手,将学术交锋转换为政治问题,这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汉学商兑》的学术批判水准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清代汉学是传统学术的高峰,源远流长。不仅其学术规范影响深远,而且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在目前相关研究中,人们对汉学精神的认识大体局限于"实事求是",而对许多汉学家淡泊利禄、锲而不舍、和而不同的学术精神鲜有论及。本文略述要旨,以期进一步探析、认识清代汉学的底蕴,这或许对后世学术风尚的形成和繁荣亦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关于晚清文化的研究,学界存有重新学而轻旧学。详今文经学而略汉学、理学的倾向,对儒学内部各派别的位置及其传承谱系缺乏整体把握。历史地看。晚清时期,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和社会意识形态而处于主导地位;汉学拥有广泛的学术基础,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依旧占据传统学术的主流;今文经学的兴起虽然醒目,但其社会基础则不及理学、汉学。  相似文献   

17.
第二届日本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於2003年11月7日、8日两天在台湾大学举行,由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主办。延续第一届日本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汉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宗旨,本次会议主题依然以日本汉学、汉文学为主。来自日本的与会学者有兴膳宏(京都博物馆馆长)、川合康三(京都大学)、後藤昭雄(大阪大学)、蔡毅(南山大学)、中见嶋隆藏(东北大学)诸位教授;傅佛果教授(Prof.Joshua Fogel,加州圣塔芭芭拉分校)及麦立伦教授(JamesMcMullen,牛津大学)分别来自美国与英国;来自中国的与会学者有孟昭毅(天…  相似文献   

18.
海外汉学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日渐成为一门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学问。为了推动海外汉学的研究,建立海外汉学学科体系并促进国内汉学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增进国际汉学领域同行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和合作,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小组办公室(汉办)的支持下,由汉办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作为世界汉语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的“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7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外研社的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举办。  相似文献   

19.
创刊于1890年、由法国和荷兰汉学家联袂主编的《通报》汇集了欧洲汉学界主要研究成果。截止1944年,《通报》在历任主编的努力下,确定了其汉学研究的期刊定位,成为欧洲汉学研究交流的平台,是法国汉学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通报》设置的"学术论文""书目""讣告"等栏目记录了法国汉学研究的历史与动态,反映出法20世纪上半叶国汉学研究的研究范围专精、研究方法更新和学术自觉性加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清中叶以降,汉学的家法观念逐渐凸显,且与学术评价和汉学衍变密切相关,但研究者至今对清代汉学的家法观念仍缺少系统论述。本文梳理了清代汉学家法的本源,分析了清代今、古文家的家法观念,认为古文家注重区分汉、宋,侧重小学方法或经说师承;而今文家倾向于区分今、古文经,以"三统""三世"说为家法的核心。清代汉学的家法观念在清末呈现出淡化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