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底,山东章丘市危山风景区内发现汉代陪葬兵马俑坑。在对兵马俑坑出土陶俑进行修复过程中,经过对俑体内部结构和制成材料的仔细观察、检测研究,明晰了立俑的制作工艺。立俑制法多采用合范法,少数部位结合雕塑,制作工艺包括前期准备,陶俑各部位的合范制作以及分装套合、细部修整等,入窑焙烧过程和最后的表面涂饰彩绘工艺。  相似文献   

2.
埋藏于秦始皇陵东侧的兵马俑军阵模拟了一支秦代京师戍卫军,他们守护着埋藏于神密地宫中的秦始皇。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现已确认这支地下军队约由8000名陶俑士兵组成,陶俑手中持有武器,均为武士装束。这些陶俑虽然是被大规模制作出来的,但陶俑所表现出的人体生理形态特征,特别是面部特征异常真实。现实世界中人们的面貌各不相同,兵马俑的面部特征也是各不相同,人们多用千人千面来形容秦兵马俑面  相似文献   

3.
《文博》1999,(5)
1974年,当陕西省临潼县的几位农民在骊山北麓打井时发现了秦始皇陵陪葬坑的兵马俑时,世人为震惊。数以千计与真人一般大小的陶俑所组成的战阵,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此后不久。秦始皇  相似文献   

4.
2006年山东青州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了近千件陶俑,可分为仪仗兵马俑、立俑、牺牲俑三类。本文对其型制特征、制作工艺分别做了分析介绍,总结出西汉陶俑制作工艺的特点及其背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遗址自1984年12月发掘以来,俑坑一直未进行很好的防水加固保护,致使汉兵马俑长期处于饱水状态,甚至浸泡在水中。汉兵马俑受潮后,出现了陶俑涨开、泛碱,彩绘脱落,陶质酥解、粉化等病害。2007年,南京博物院联合宜兴太湖防渗修缮加固工程有限公司对狮子山汉兵马俑俑坑进行了防水加固保护,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实施,俑坑达到了不改变原状和防渗的技术要求,使汉兵马俑免遭水的侵害。  相似文献   

6.
<正>引言以秦始皇陵兵马俑、狮子山楚王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俑为代表的秦汉俑是我国古代陶俑艺术的代表,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中秦俑兵阵整体展现出一种威严的氛围,反映出战国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时代特点。汉朝在一定程度之上受到秦的影响,汉俑对于俑艺术既有继承也有发扬,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较大的差异。秦文化孕育于西北游牧民族,在陶俑身上也多体现了剽悍和大度的特色。汉文化则更多地受到西楚气韵的影响,因此秦汉陶俑差异性也较为明显,诸如服饰、规模等。而秦汉陶俑又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当时的经济状况、社会  相似文献   

7.
张卫星 《文博》2005,(1):68-72
埋藏于秦始皇陵东侧的兵马俑军阵模拟了一支秦代京师戍卫军,他们守护着埋藏于神密地宫中的秦始皇.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现已确认这支地下军队约由8000名陶俑士兵组成,陶俑手中持有武器,均为武士装束.这些陶俑虽然是被大规模制作出来的,但陶俑所表现出的人体生理形态特征,特别是面部特征异常真实.现实世界中人们的面貌各不相同,兵马俑的面部特征也是各不相同,人们多用千人千面来形容秦兵马俑面容的丰富.虽然这些陶俑面部表情、五官特征各不相同,但是其面形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袁仲一、王玉清等先生经过分析,结合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八格,指出秦兵马俑面部形态有"甲、目、由、国、风、田、申、用"等八种基本形式,他们的工作为秦兵马俑面形研究做出了很重要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四号坑是未建成之俑坑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士学 《文博》1989,(5):65-71
《秦始皇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曰:“在二、三号坑之间还有一个未建成的废弃坑,面积约4600平方米,仅有土扩,未发现木构建筑遗迹及砖铺地,也未见陶俑、陶马等文物,这有可能是拟议中的一个军阵;因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而未能建成。”由于认为该坑是一个未建成的兵马俑军阵,故称其为秦俑四号坑  相似文献   

9.
《文物》2016,(6)
2007年冬,淄博市临淄区山王村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5座汉代墓葬和1座大型兵马俑坑。俑坑由两个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坑和中间过道组成,南北总长15.3米,坑底最深处5.4米。坑内放置陶俑及车马、兵器、乐器、动物、家禽、阙楼、大门、楼房、粮仓、厨房等模型共500余件套。从出土的戴风帽式头盔的骑兵俑和跪坐俑的特征来看,这批兵马俑的年代应接近并晚于徐州狮子山西汉兵马俑。这一俑坑可能为汉武帝之子怀王刘闳的陪葬坑。  相似文献   

10.
秦俑足踏板再认识王望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脚下均设有足踏板。秦俑体型高大,重量最高达245.25公斤①,靠两脚那么小的面积直立,显然有重心不稳之虞。现有这种比双足扩大了数倍的足踏板的设计,数千件陶俑才得以稳固地站立在涌坑中。足踏板形似方砖,陶质...  相似文献   

11.
泾渭秦墓中出土了189件彩绘陶俑,根据服饰差异可分为塑衣式俑和裸体俑两类,结合肢体姿势与共出的相关器物综合判断可知,有牛车俑、乐舞俑、骑马俑、角抵俑和杂技俑等几类。陶俑的制作方法简单,为捏塑、细部刻划并绘彩后,简单烘烤或晾干而成。这批陶俑时代早、数量多、种类全、组合完整,弥补了东周秦俑的空白,同时对于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及发展源流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陵一号坑兵马俑的指纹元素散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陵兵马俑举世闻名,但其原料产地至今还是一个谜。本文选取秦始皇陵一号坑的陶俑和陶马样品20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附近黏土样品20个,耀州瓷胎样品1个。用中子活化分析(NAA)测量样品中32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从这32个元素中挑选出8种指纹元素的含量进行散布分析。结果表明一号坑兵马俑样品与秦陵附近的垆土关系密切,与黄土关系稍远,与耀州瓷胎关系甚远。由此推断,一号坑兵马俑的原料来源可能是骊山地区的黏土,烧制兵马俑的窑址也可能在秦始皇陵附近。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约1.5公里处,草木杂生,砂石堆积,荒冢累累.1974年3月,西扬村村民在这里打井,挖至4,5米,井底出现了一些陶俑残片.7月15日,首批考古人员抵达,掘出一个庞大的兵马俑  相似文献   

14.
2004~200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高陵区米家崖村发掘清理了28座战国时期墓葬,其中M3、M9、M14、M49四座墓保存较好,出土器物较为丰富.这些墓葬中普遍出土两套随葬品:一套为秦墓常见陶器,另一套为比较少见的低温陶器、低温陶俑.米家崖秦墓的发掘不仅为战国时期秦墓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而且对于各类陶俑制作与发展源流以及其后秦兵马俑源流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若明 《文博》2012,(3):14-22
在崇尚厚葬的西汉早期王侯陵墓中,陶俑是陪葬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对较完整的保存下来,除常见的兵马俑外,西汉大量出土的女性陶俑更是对先秦兵马俑新的发展,包括了侍女俑、舞蹈俑、器乐俑等不同的形象。在"视死如视生"的西汉王候地下陵墓中,这些不同身份的女俑还原了一个生动再现的西汉王侯生活景象,其中以西安汉阳陵出土女俑和徐州楚王墓群驮篮山和北洞山的女俑最为代表,并各有特点。本文通过对汉阳陵和西汉楚王墓葬中女俑在制作方法、尺寸、数量、刻划风格和服饰、发式、姿势、面部表情等多方面的对比研究,讨论其形成的原因,以及所体现的这一时期西汉帝王和地方王侯在权力和财富、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体设备就是军队装备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卫体装备的优劣,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影响战争的胜负.秦陵兵马俑坑中已出土1000余件陶俑,绝大多数上身都塑有卫体服饰——铠甲,即所谓“坚甲”.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兵马俑于1974年出土,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作为一座大型遗址性博物馆成立。1987年秦始皇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经过长达二十年的艰苦工作,秦俑的文物保护已进入系统化和深层次的阶段。秦俑坑有兵马俑近8000件,现已发掘出1000余件。已经掌握的考古资料表明,坑内所有的陶俑原来都是通体施彩的。然而,因秦俑曾遭焚毁、坍塌及多次山洪冲刷等变故,加之地下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博》杂志1994年第5期刊发了赵成文先生撰写的《痕迹考证与秦陵兵马俑之谜》一文,赵先生根据秦俑身上发现的陶文“辛卯”及陶俑陶马体腔内壁的麻布纹、粗绳纹、麻绳纹等“痕迹”,对秦俑坑修建的时间和秦兵马俑的制作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观点.笔者读后,感觉此文的疑点甚多.现择其几点,写成“辩析”小文,以与赵先生及诸同仁共研共勉.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秦陵百戏俑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袁仲一 《文博》2000,(4):54-60,,64,
1999年上半年,在秦始皇陵封土东南角的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一面积约800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经局部试掘,在面积约9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百戏陶俑11件。该坑的钻探、试掘资料,及已修复过的几件陶俑的情况,《中国文物报》的1999年10月13日,10月31日,2000年1月26日等先后作了详细的报道。其他报刊、杂志亦作了大量的介绍。现就百戏俑中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意见。 一、百戏俑的造型艺术 秦始皇陵百戏俑,是继兵马俑坑出土的数千件武士俑,及马厩坑和珍禽异兽坑出土的十余件跽坐涌、铜车马坑出土的二件铜俑之后…  相似文献   

20.
秦兵马俑表层风化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稀世的化瑰宝,其风化状况评估是秦俑保护的重要依据。为此,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分析仪、孔隙率检测仪、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分析等手段对秦兵马俑样品进行了相关的理化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秦俑的风化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估。实验结果表明,秦俑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可觉察的内部风化现象,但表面出现了轻度风化,并有少量陶俑表面发生了明显的酥解现象。研究结果表明陶俑的保护,特别是表层防风化问题应当作为秦俑保护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