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陵寝为历代帝后死后所葬之地。清朝共有十二帝十一处陵寝,福陵、昭陵为清入关前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帝王的陵墓。陵址为辽宁沈阳。清称盛京陵(包括永陵、福陵、昭陵,本文仅就福、昭二陵的祭祀制度的演变、谒陵礼仪、守陵官员的编制、俸禄及清帝几次东巡谒陵目的加以论述。福陵距盛京东北二十里,俗称东陵。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昭陵距盛京城北十里,俗称北陵。为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顺治八年封福陵山为天柱山,昭陵山为隆业山。均以祀方泽。每陵各派官员及守陵人员,并定祭仪。一 …  相似文献   

2.
自周朝开始,我国就有了较为系统的礼制,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系统地阐释后,便成了封建社会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清朝入关以后,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和经济的日益繁荣,各种“礼仪始备”,婚礼仪式更是十分繁缛。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中,只有清初的顺治、康熙和清末的同治、光绪四人幼冲即位,到了结婚年龄,才在紫禁城内举行大婚礼仪,其中尤以同治婚仪最繁。  相似文献   

3.
始建于清初的关外三陵即永陵、福陵、昭陵,因其为大清开国皇帝的万年吉地,倍受后世清帝的尊崇,自顺治帝钦定东巡祭祖谒陵祖制以后,共有四帝十次圣驾盛京,拜谒三陵,举行隆重盛大的祭陵大礼。正因如此,关外三陵例来管理严谨,戒备森严,军民人等不得擅人,既使清帝逊位之后,雄威依旧。但是,1931年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沈阳沦陷,东北遂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爱新觉罗子孙虽有强烈的敬天法祖思想,但却无力对租宗的陵寝妥善保护虔诚祭扫。非但如此,关外三陵在中国历史上亦翻开了最屈辱的一页。正如斯大林所指…  相似文献   

4.
汉代朝礼的交聘功能是随着当时交聘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加强的,一方面体现于朝礼中交聘功能的逐步加强,而汉王朝与四方国、族“朝”关系的发展决定了朝礼之从内部关系为主向交聘关系成分日益增加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体现于朝礼之向上陵礼、祀“三雍”礼等其他礼仪形态之延伸、扩展,以及将朝礼中的交聘关系成分移植于这些新型的礼仪性集会之中,一并纳入交聘体制之中,成为交聘礼仪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假如一开始,清朝皇帝不唯我独尊,虽不能平等但平和一点待人,历史将如何发展呢?然而,历史没有假如。在较长时间内,清朝统治者囿于自身的封建文化观念,一直认为自己是上天授予的"天朝上国",其他国家都应该是自己的"藩属国",凡是外国来使一律被视作是来向自己"朝贡"或"进贡",并以此强行对来使进行礼仪要求。  相似文献   

6.
清朝接待中亚各部朝觐使团的礼仪,对于清朝中亚政策和边疆治理兼具象征性与实效性作用。文章结合中央与地方双重视阈,呈现清乾隆朝对中亚各部朝觐使团接待礼仪的具体运作实态并延展了对礼仪的讨论维度。清朝在接待朝觐使团之筵宴、行围以及观阅等礼仪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仪式和符号,强化中亚各部对清朝权威的认知,这是礼仪的象征效用。就清朝边疆治理的实践层面而言,赏赐礼突破了“宣示恩赏”的象征性意义,转化为管控边境的有效途径,为清朝稳固边疆的统治乃至在中亚扩大自身政治影响力,均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作为满族发源地和清朝入关前的大本营,在清朝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盛京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和后金迁都的都城,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继续扮演着陪都的角色.清朝统治者统一全国后,依然惦念着祖宗的基业,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四位皇帝共进行了 10次东巡.历代清帝对东巡的重视,也赋予了东巡谒陵更多的意义.由于东巡活动的历...  相似文献   

8.
项德颐 《古今谈》2002,(2):49-50
五十五年前的1947年7月初,南京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南京哭陵”事件。当时我在南京,亲身见闻这一幕:当时“中央训练团”以黄埔军校一期生黄鹤为首的四百多名国民党高级将领,因鉴于蒋介石等倒行逆施,国是日非,一起前往中山陵墓前哭诉衷肠。原为“谒陵”,后来却演成一幕“哭陵”哀剧。  相似文献   

9.
农奴制度是封建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封建社会史,应当首先考虑这一问题。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农奴制度,哪些朝代有农奴制度,史学界具有很大分歧。有的史学家认为西周存在着庄园农奴制度;也有的认为西周是奴隶制社会,魏晋到隋唐才具有庄园农奴制度。至于五代以后是否存在农奴制度,迄今尚未提出具体看法。 我们认为,战国末年进入封建社会,建立封建政权。但是,当时封建制度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两汉是封建化进展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才完成封建化,形成农奴制度。南北朝以后,农奴制度继续发展,直到清朝。下面试简要说明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假借祭陵,实施叛逃在陕甘宁边区南面的中部县,有一座黄帝陵。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每逢清明,国民党政府都要从西安派出代表前往黄帝陵致祭,同时邀陕甘宁边区政府派代表作陪。国共代表同祭黄帝陵不  相似文献   

11.
乾隆帝四次东巡盛京谒陵礼成并在盛京皇宫举行升殿大典及筵宴后,还要进行祭神活动,地点主要是在旧宫正寝清宁宫。至于祭堂子,乾隆八年盛京内务府佐领根柱等曾为此呈请王大臣定准,进行与否不见记载。仅乾隆四十八年盛京堂子重新维修后,九月十八日皇帝“出抚远门诣堂子”祭天祭神,又派随行的皇子、王等于“二十一日在堂子竖杆、挂纸、打扎板”。此堂子祭亦有萨满念祝辞请神。清宁宫的祭神活动则始终受到乾隆帝的高度重视。“国朝礼重祭神,必于正寝,兹旋故宫,执豕荐醑,一遵旧制,弗敢废也”,成为他四次东巡盛京谒陵礼成驻跸盛京期间的一项重大活动。乾隆  相似文献   

12.
曹操“七十二疑冢”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今 《文博》2010,(1):11-15
关于曹操高陵争议的焦点之一,是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所谓"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发生在宋元时代。这正是曹操这位历史人物遭受舆论严厉贬斥的时代。"七十二疑冢"的安葬形式,不符合曹操一贯坚持的"薄葬"原则。曹操安葬之时,有明确的陵墓方位,有庄严的送葬仪仗。"武宣卞后""合葬高陵"事,也应当有庄重的礼仪,不大可能暗中进行。"魏武葬高陵,有司依汉立陵上祭殿"的记载以及文帝黄初三年诏所谓"高陵上殿皆毁坏,车马还(?),衣服藏府",都说明曹操高陵"陵上祭殿"曾经存在。这些事实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都是不能相合的曹丕在曹操高陵图画于禁"降服之状",迫使其羞辱而死的故事,也说明高陵有"陵屋",亦证实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之不可信。  相似文献   

13.
清朝的法律制度,渊源于明,基本体系和内容与明朝法律制度相同,但随着社会的前进也有所发展。正象清朝统治下全面保护满洲贵族的特权一样,清朝的法律制度也带有鲜明的民族统治的历史特点。众所周知,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封建末代王朝,满族从建立后金政权时起,便  相似文献   

14.
清朝的法律制度,渊源于明,基本体系和内容与明朝法律制度相同,但随着社会的前进也有所发展。正象清朝统治下全面保护满洲贵族的特权一样,清朝的法律制度也带有鲜明的民族统治的历史特点。众所周知,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封建末代王朝,满族从建立后金政权时起,便基于阶级矛盾的发展和统治的需要,颁布了一系列军政法令。但总的说来,迄至入关以前仍处于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过渡的阶段,法律制度比较简单,“皆因时立制,不尽垂诸久远”。1入关以后,面对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原有的简单旧律已经不能适应清朝统治全国的新形势,因而很快便开…  相似文献   

15.
盛京作为清朝的“发祥”之地,既有清初遗留下来的宫殿建筑群——盛京皇宫,又完整地保存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以及他们父祖的陵寝——盛京福陵、昭陵和兴京永陵。清朝入关后,自康熙皇帝开始举行“东巡”,谒陵祭祖,中经乾隆、嘉庆,直至道光皇帝,先后四帝十次东巡。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国家礼制中,皇家祭祀礼仪的主要对象是天、地、人(祖神),祭地大典是极为重要的国家典仪。"方丘"是古代祭皇地祇之坛,方丘之祭是国家祭地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项,属于五礼中吉礼(祭礼)的范畴。金朝承袭了中原地区的王朝祭礼,形成了兼具继承性和变革性的本朝方丘祭皇地祇之礼。笔者在学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并纠正了《大金集礼》中有关方丘祭礼史料的错误,继而对金代的北郊方丘之祭进行具体考述。  相似文献   

17.
7、又汉代山陵,哀策流文。前句无疑义。后句的“哀策”,似宜将各本注释汇总拢来,方为完整而明晰。“哀策”,各本均确认为是一种文体。牟注指出.“哀策”又写作“哀册”.“这是迁移帝王及太子、诸王、大臣灵枢时用的一件文体”。不误,但说得或不够全面。《后汉书·续礼仪志》有帝王驾崩“司徒、太史令奉溢、哀策”的记载.《文章缘起》也说“汉乐安相李尤作《和帝哀策》”,可知哀策并非迁陵时的专用文体。周注三:“祭陵墓用哀策文。”赵注大致相同。汇合各本,说哀策是专门用于皇帝是室等的祭记艾体较为妥贴.最初的哀祭、日后的祭…  相似文献   

18.
在巩县宋陵周围,因建陵、护陵和祭陵等过程,留下了众多相关的地名。本文仅就有籍可查和初经考证的一些地名,分类浅论如下。一、因永安陵而产生的地名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赵匡胤将其父赵弘殷从开封东南隅迁葬于巩县,名曰永安陵。从此,陵区之地叫做老龙窝,俗称龙洼,  相似文献   

19.
徽州祠祭     
正徽州祠祭,是流行于徽州境内各宗族祭祀祖先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分族祭和房祭,祭祀内容有春祭、中元、秋祭、冬祭,先祖诞辰、先祖忌日等,最普遍和最隆重的祠祭是春秋二祭和冬祭。徽州祠祭按照朱熹《家礼》的规定,整个祠祭活动过程组织完整,程序规范、仪式隆重,参祭人员必须整衣肃冠,由礼生读祭文,祭文写作有固定的格式。徽州  相似文献   

20.
依据《辽史》记载,对辽代皇帝祭祀先祖的行为进行统计,包括辽历代皇帝谒陵、祭庙、奉安石像等行为。辽代为死去的帝后设殿,各有其名,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该帝(后)之庙,故此辽代皇帝谒某殿、至享于某殿、拜御容于某殿,均属于其祭祀先祖的行为,也一并进行统计。通过对辽代统治者进行此类行为的频次、对象、间隔时间等方面情况进行梳理,从而试图对影响辽代先祖祭祀活动诸多因素,有更多的了解。同时通过统计,对辽代先祖祭祀中,庙祭与墓祭的地位差别,以及先祖祭祀与祭山、祭水等行为的重要程度,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