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今年第1期刊登的《东瀛沉冤七十载》一文,披露了关东大地震期间600余名旅日华工惨遭虐杀的历史真相,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兴趣。吉林长春市读者孙青辰来信,希望本刊专文介绍旅日华工领袖王希夭的生平和业绩。为此,我们特编发《爱国志士王希夭》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师秋朗同志是本刊第5期所刊师哲同志《我所知。的康生》一文的执笔者。她对于本刊未经作者同意,删除了稿中若干重要内容,提出了不同意见。我们诚恳接受作者的批评。本期我们还发表了对于《郑超麟和中国托派》一文的意见和补正,前此还发表过关于《蒋纬国的仕途与婚恋》一文的来信,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广大读者、作者来共同关心和监督、改进本刊的编辑工作。 本刊主要发表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作品,而历史是不容掩盖、歪曲和伪造的。有关的作品作者可以各抒已见,做到文责自负,编者也有责任使作品从内容到文字上更臻完善。 为尊重作者意见,我们将师秋朗同志的来信全文发表,并将信中所说的删去部分补登于后。  相似文献   

3.
1993年《追求》杂志第二期发表了《许世友蒙难记》一文,上海、北京的报刊间相转载,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当年参与处理此事的莫文骅将军对此文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将他为此写的文章交本刊发表。我们认为本着实事求是和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对若干历史事件和人物,提出新的史实和看法,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和正确地了解历史,有利于弄清历史真实情况,求得共识,这对于解放思想和团结同志是有益处的。我们欢迎作者、读者经常提供这方面的稿件。  相似文献   

4.
蒋健 《文史精华》2004,(7):61-64
贵刊2004年第3期周英才《王造时“反苏”真相》一文谈到对《日苏中立条约》的历史评价,认为“事实表明,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使亲者痛,仇者快”。 本人对此有不同看法,兹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5.
蒋健 《文史精华》2006,(10):62-64
《文史精华》2004年第3期周英才《王造时“反苏”真相》一文谈到对《日苏中立条约》的历史评价,认为“事实表明,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使亲者痛,仇者快”。本人对此有不同看法,兹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6.
从“阶段风波”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79年2月举行的“理论工作务虚会”的一个分组会上,苏绍智、冯兰瑞作了题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联合发言(以下简称苏、冯文章或《阶段》一文),博得了与会者的好评,整后在《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上发表,却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并由此而引发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提法的最终确立。以下讲述的就是我所了解的这段历史情况。  相似文献   

7.
《“江浙同乡会”事件始末》(续)补正本刊1994年第4期因电脑故障,致使《‘江浙同乡会’事件始末》(续)一文两页内容意外丢失,并使部分正文误排成引文。丢失内容属原文第八节(“无效裁判”),即从第232页最后一自然段引文部分倒数第五行“要完全肃清”五字...  相似文献   

8.
闻亮 《百年潮》2001,(1):54-57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读者通过不同途径,对于本刊2000年第7期发表的《丁玲历史问题结论的一波三折》一文提出了批评。中国丁玲研究会的一些学者还为此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这些批评意见是中肯的,使我们感到了读者对本刊的关心,也使我们看到了工作的某些不足。本刊记者最近就有关丁玲生平的几个问题采访了陈明同志。  相似文献   

9.
本刊2009年第4期《是什么让孩子失去了理想》一文登出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纷纷致电致函积极参与这一热点问题的讨论。本期“好家长视点”结合这些回馈意见与建议,与大家一起再谈谈学生的理想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同志在《文物》杂志一九六五年第六期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心,有赞同的意见,也有不赞同的意见。我虽然不是书法家,对中国书法史没有深刻的研究,但在这次学术争论中,也愿意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兵工界的“二李”(李承干、李待琛)被誉为一对“国宝”。他们同是湖南人,均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同为战时中国大型兵工厂中将厂长,都为中国的兵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1992年第6期曾刊出《李承干与金陵兵工厂》一文,对李承干和旧中国的兵工业作了简要介绍,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关注,纷纷投书本刊,表示对此类稿件很感兴趣。为此,我们又约《李承干》一文的作者撰写了本文,专门介绍二次大战时期被美国总统罗斯福赞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最前线的兵工厂”——第  相似文献   

12.
“草地密电“真相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健 《文史精华》2004,(10):17-24
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的“草地密电”事件,是一件可以看作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大事,张国焘企图用武力威胁中央的“密电”,导致了一、四方面军的分裂。但此事真相如何,至今还未能完全拨开迷雾。《“草地密电”真相探究》一文依据回忆史料和相关资料,对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作了认真的梳理和分析,试图从多个角度揭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13.
外界对《安徽史学》新栏目的反应《安徽史学》1995年第1期推出“史学沙龙”、“当代史研究”栏目后,引起了学术界同仁的关注,不少人通过各种途径向本刊表达了他们的意见。这里,我们将瞿林东、周中明二位先生的来信摘登出来以飨读者。我们欢迎学界同仁提供意见,尤...  相似文献   

14.
李曙新 《文史精华》2010,(11):33-39
1919年5月4日,这个划时代的日子虽已远逝,然而仅仅这天之内所发生的事件却一直存在连串谜团,令世人甚是费解。《"五四"那天留下的十八个历史谜团》一文,作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比较和考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些历史谜团作出独家详尽解答,还原诸多历史真相,颇具研读价值。本刊将分3期连载,敬请读者特别垂注。  相似文献   

15.
本刊1988年第3期发表了申晨星同志《论公仆意识的历史发展》一文后,在学术界引起一定反响。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它的研究价值。学术上不同意见的争鸣,是繁荣和发展学术的活力所在。本期选登徐波同志的商榷文章,就是出于这一考虑。我们也欢迎对这个课题感兴趣的同志抒发己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6.
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平均主义究竟包含哪些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拙稿《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对平均主义在各个不同时代的不同表现、不同作用没有进行具体分析,未予区别对待。《历史研究》1980年第四期发表徐祖根同志《试论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平均主义》一文,对此提出中肯正确的批评意见,并进而对平均主义在“封建社会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不同作用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提出有价值的见解。这是十分可喜  相似文献   

17.
王彬彬 《文史博览》2006,(10):58-62
突出“地下工作”还是突出“武装斗争”? 1974年第1期的《红旗》杂志上,发表了初澜的《中国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二谈革命样板戏的成就和意义》一文。这是对所谓“革命样板戏”的成就和意义“进行整体性总结和评价的文章”。文章着意强调了“样板戏”对“武装斗争”的表现:即使是有一定篇幅描写地下斗争的作品,也是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突出“地下工作”还是突出“武装斗争”? 1974年第1期的《红旗》杂志上,发表了初澜的《中国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谈革命样板戏的成就和意义》一文。这是对所谓“革命样板戏”的成就和意义“进行整体性总结和评价的文章”。文章着意强调了“样板戏”对“武装斗争”的表现:即使是有一定篇幅描写地下斗争的作品,也是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良玉 《百年潮》2003,(9):77-79
《百年潮》2002年第8期发表了吴雪晴同志的《1976年“南京事件”始末》(以下简称《始末》)一文,详细介绍了1976年3月29日爆发的南京人民反对“四人帮”的群众政治运动,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好文  相似文献   

20.
孙兴盛 《百年潮》2008,(10):46-53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国青年》杂志复刊30周年。1978年9月11日正式复刊的《中国青年》第1期,由于公开宣传报道“天安门事件”,一度被下令停印停发,引起一场颇为轰动的风波。一经过编辑部同仁的据理力争,由于中央主要负责同志的特别宽容,也得力予一些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刊物说话,这场风波最终得以圆满解决。现在回忆此事,对加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是颇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