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近年在大众生活中和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无论从哪一侧面来研究中国传统,无论其见仁见智有何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学术、文化、社会演进影响巨大,是一个共识。如何建构起既有深厚传统又有现代意识的学术和文化,这是当代中国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期刊发一组青年学者关于这一话题的笔谈,展示他们关注这一话题的视角,期望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近年在大众生活中和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无论从哪一侧面来研究中国传统,无论其见仁见智有何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学术、文化、社会演进影响巨大,是一个共识。如何建构起既有深厚传统又有现代意识的学术和文化,这是当代中国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期刊发一组青年学者关于这一话题的笔谈,展示他们关注这一话题的视角,期望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近年在大众生活中和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无论从哪一侧面来研究中国传统,无论其见仁见智有何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学术、文化、社会演进影响巨大,是一个共识。如何建构起既有深厚传统又有现代意识的学术和文化,这是当代中国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期刊发一组青年学者关于这一话题的笔谈,展示他们关注这一话题的视角,期望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保守”与“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1990年代以来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发了接连不断的讨论。然而,这一课题较为复杂,涉及中国近代思想史乃至整个近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谷物酿酒起源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谷物酿酒的起源问题虽然是个较小的学术课题,长期以来却为不少学饶有兴味地加以研究。不仅考古学界的学关心它,历史学界、农史学界乃至化学界都有学参与其中,并发表了一系列论。这些学关注这一问题的缘由,并非仅仅在于争执一个  相似文献   

6.
新旧中西的冲突:关于学术规范讨论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祥森 《史学月刊》2003,(10):98-1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悄然进入一个范式大转变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在社会和学术双重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学术规范大讨论。在讨论中,来自不同学科的学术从业者基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就学术规范的内容及其体系结构、学术规范的作用与功能、学术规范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等重要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这场历时十余年的学术规范讨论,既是社会转型期新旧中西冲突和学术范式转换的产物,也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诸学科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识。  相似文献   

7.
一、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兴起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开始的中缅印交通研究,20世纪40至70年代不少学者对此发表过专门论著进行讨论,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这个具有国际学术意义的重大课题没有得到学术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直到19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中国西南与南亚、东南亚的古代交通与贸易问题,开始受到相当的重视。一批学者考察了从四川成都到云南腾冲的交通线,明确了这条线路的主要走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亲”,是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崔明德博士是较早涉及这一研究领域的学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大学读书期间,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发表了有关唐代和亲问题研究的学术论。之后,他又相继发表了《唐与薛延陀和亲原因新解》、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以来,学术史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领域,出现了许多著述,酝酿着更为厚重的成果。学术史是对于学术经验的回顾,这种回顾总会对后来的学术乃至社会文化形成重要的影响,因此,当下中国学术界对于学术史的关注之本身值得关注。就此有几点不成熟看法,提供方家斟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中的根本问题,这一研究经历了兴盛、低落和复兴三个阶段.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大体可以概括为历史认识主体的定义、历史认识主体的特点、历史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作用、历史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四个基本方面,这些讨论深化和拓展了大陆学术界关于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的研究,其不足主要是原创性思想不够.  相似文献   

11.
近二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许多成果。这一进展表明,中国史学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史学工作者更一步走向中国史学深处。同时,这一进展的学术影响,已超出了专史本身的范围而受到不少史学工作者的关注,以至于受到学术界...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应该如何深入发展?这是一个回顾与前瞻性的交叉问题。回顾,乃是对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程进行学术盘点;前瞻,则需展望中国近代史学科在新世纪共同的学术追求与发展趋势;交叉,是在“瞻前顾后”的基础上提出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具体路径。《史学月刊》作为一个专业性刊物,责无旁贷,愿意为大家提供一个讨论平台。为此,本刊特组织“2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笔谈,邀请国内中国近代史学界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探讨这个问题,旨在凝聚共识、寻求突破。参加本期讨论的既有老一辈历史学家,也有活跃在学术界的中青年学者。这七篇笔谈构成一篇大文章,见仁见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或从宏观上探讨新世纪近代史研究境界的追求、学科品位的提升、学术发展的趋势,或具体入微,分析过去研究中的弱点、盲点,提出对新世纪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看法。这些观点或许能对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一些启示!当然,一期笔谈难竞其功。我们也深知,由于学者的研究领域不同、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这个问题也许不可能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结果,重要的是通过笔谈能引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深思!我们不追求结果的圆满,只追求过程的深邃。因此,我们诚恳希望学界同仁以本期笔谈为开端,不吝赐稿,深耕我们共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园地,为学术事业的繁荣昌盛尽我们的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13.
中朝边界史研究,乃是当今中朝关系史中的热点问题,中、日、韩三国学术界皆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出版了不少论著。但彼此分歧很明显,因为这不只是学术问题,更有着浓重的现实关怀。相对而言,中国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滞后,中韩建交之前,这是学术禁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著。只是近20年来,随着中朝(韩)关系史研究的发展,方有专著问世。杨昭全与孙玉梅的《中朝边界史研究》①是第一部比较系统论述中朝边界历史沿革的专著,重点描述了清代以来中朝边界交涉的经过。2011年出版了两部著作,  相似文献   

14.
林向 《成都文物》2006,(3):9-15
“巴蜀文化”是目前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经常使用的专有名词,但各人对它的语境的认识却有所不同,交流中往往发生理解的错位,造成误解。作一个学术术语尤其应该正本清源,才能名正言顺。对此笔者愿抛砖引玉,谨申浅见,提供讨论;本文的辨证只涉及“巴蜀文化”一辞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海岱地区文明起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岱地区文明起源初探车广锦前言─—文明起源课题的深入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对这一课题的探索,是系统构建中国史前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往学术界对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大多是综合各个不同区系的考古学文化的文明因素,来阐述阶级...  相似文献   

16.
本刊1988年第3期发表了申晨星同志《论公仆意识的历史发展》一文后,在学术界引起一定反响。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它的研究价值。学术上不同意见的争鸣,是繁荣和发展学术的活力所在。本期选登徐波同志的商榷文章,就是出于这一考虑。我们也欢迎对这个课题感兴趣的同志抒发己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7.
20 0 0年 9月 15日至 17日 ,由复旦大学历史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和上海嘉定区文化局联合举办的顾维钧与中国外交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和中国内地与台湾的4 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 30余篇论文 ,涵盖顾维钧外交生涯的大部分时段 ,并涉及民国外交史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深层次问题。兹就会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述评如下。一巴黎和会不仅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界碑 ,也是顾维钧外交生涯中最亮的光点。近年来学术界对此课题虽已有不少很好的研究 ,但仍有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我认为,创建在系统阐释中国历史进程方面更具说服力的新型中国历史理论,是中国学术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学术回顾应当主要看成绩,学术展望应当主要看问题。看成绩,可以学习他人之长,增强学术自信,避免虚无主义和妄自菲薄;看问题,才能认清努力方向,拓展研究思路,避免夜郎自大和固步自封。这里想讲一点个人的感觉、判断和展望,主要分析中国学术目前存在的若干重大问题。1.创造新型中国历史理论的必要性及其主要理据我的几本代表作获得同行的肯定,也都获得好的奖项。然而,这几本书的最大缺憾是"重大理论  相似文献   

19.
<正>当下,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特别反映在夏朝之争及如何认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问题上。目前对于一些关键问题的看法往往众说纷纭,甚至针锋相对,特别是中外专家之间的立场判然有别。笔者觉得,许多争论的产生,不是研究对象有什么难度或多么复杂,而是我们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不足。我们传统的学术训练一直限于经验性的知识传授,缺乏科学思维和方法论的基本训练,这可能是许多重要争论无法解决,研究水平难以提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正>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电脑技术与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这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学术的各个层面,而且影响还在日益扩大。其中与文化、学术事业直接关联的电子文献和电子文献检索,一经产生,就对延续千年的图书馆工作造成很大的挑战,不得不直面应对,做出电子资源方面的建设。对此,学术界已经多所讨论和采取了不少措施。本文不拟分析上述较为宏观的问题,仅从中国历史研究者个人运用电子文献检索和史料查阅的角度,谈谈其学术上的功能和利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