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49年12月初的一天,陈立夫跑到成都北校场中央军校校长官邸去见蒋介石。蒋介石一见陈立夫就问道:"今天真奇怪,我召集的军事将领会议,大家都不来了,这是怎  相似文献   

2.
1946年6—7月间,上海爆发反对宋子文财政措施的金融风潮,工厂罢工、商人罢市。蒋介石特派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陈立夫赴沪指挥军警特宪,策划反共并对付“民主同盟”等中间力量,以图平息沪市。7月5日,陈立夫在沪致函正在庐山休养的蒋介石,报告情况及处置办法。陈布雷代表蒋介石亲笔复函陈立夫指示工作方针,函中同时亦暴露出陈布雷身体状况严重衰弱及其不能见谅于蒋介石之苦衷,并涉及国民党对外宣传工作,颇具研究价值。现特选刊如后,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立夫追随蒋介石30年,是国民党内“CC系”的代表人物。但到了台湾以后,蒋介石一心扶植儿子蒋经国接掌党内大权,陈立夫成了蒋经国夺权路上的拦路虎。在蒋氏父子的排挤下,陈立夫1950年携全家定居美国。为了糊口,在朋友的资助下,陈立夫在新泽西州湖林镇买下了一个养鸡场,养了5000多只鸡。美国人养鸡,通常都是用机器定时传送饲料。而一开始,陈立夫无钱购置先进设备,只得采用人工方法喂鸡,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去镇上买饲料、卖鸡蛋,也是陈立夫的分内事。昔日呼风唤雨的国民党要人,如今竟然每天要为生计而忙碌,陈立夫…  相似文献   

4.
陈立夫是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立法院副院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孔孟学会理事长等职。花溪区政协委员张葆琛与陈立夫祖籍同处长江之南的太湖地区,陈立夫生于1900年,比张大5岁,陈立夫与张葆琛从小相交。陈立夫在任南京教育部长时,与张葆琛交往甚密。陈立夫于1949年随蒋介石飞往台湾。张葆琛1973年移居花溪奶牛场,1981年7月被选为花溪区政协常委。1996年与陈立夫恢复联系。是年3月,陈立夫寄来第一封  相似文献   

5.
1949年12月初的一天,陈立夫跑到成都北校场中央军校校长官邸去见蒋介石。  相似文献   

6.
据说,国民党内的CC集团,有一条不成文的“习惯法”,凡是集团内的成员要同蒋介石发生关系或者是须经蒋介石同意的大官,都必须经过二陈(一是陈立夫,国民党组织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另一个是陈果夫,陈立夫的哥哥)的推荐,不能背着二陈直接与蒋介石发生关系。如果违背了这个“习惯法”,虽不说是离经叛道,却也被认为是违反了集团纪律的。张厉生得到蒋介石的信任,最初不经过二陈的推荐而登上了中央组织部长的宝座,整天只坐在部长室里批例行的公事,实在显得无聊的时候,只好请名流学者如  相似文献   

7.
贾晓明 《纵横》2008,(10):9-12
……那天是阴天,公冕送我到码头。在我就要上船时,突然听见有人对我们打招呼。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穿着浅色中山装的男士。公冕告诉我说:他就是陈立夫。寒暄了一阵,陈立夫对公冕说:"我们对你说过几次了,你只要给他(指蒋介石)写封信,问题就解决了。"公冕只是笑了一笑.没做任何回答。陈立夫也没继续说什么。  相似文献   

8.
张珊珍 《百年潮》2006,(7):40-43
1935年冬,为进一步密切中苏关系,蒋介石暗地里派陈立夫秘密前往苏联.然而,到达欧洲的陈立夫迟迟接不到进入苏联的密令,滞留欧洲达4个月之久,以致引起外界种种猜测.迫于曝光的压力,陈立夫无功而返,赴苏之行半途而废.由于是一次绝密行动,迄今公开的史料中记录甚少,即便提及,也是语焉不详.近年出版的陈立夫个人回忆以及保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口述历史"档案,非常详细地记述了这次秘密之行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再现了那些已经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前尘往事.  相似文献   

9.
林莉 《文史月刊》2011,(3):28-31
从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到1975年蒋介石病逝台北,台湾海峡两岸经历了三次危机。 在此期间,海峡两岸秘使频繁往来。蒋方有著名资深记者曹聚仁,台湾当局“立法委员”宋宜山,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毛泽东也派著名爱国人士、国学大师章士钊先生三赴香港,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  相似文献   

10.
陈其美的政治生涯虽然不足十年,却是民国史上的风云人物。1927年,当年由他介绍加入同盟会、认识孙中山的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他的侄儿陈果夫、陈立夫也成为国民党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并列为四大家族。  相似文献   

11.
正江苏省如皋市档案馆珍藏一份79年前发行的民国版《如皋日报》。虽然报纸泛黄,且多处破裂,但弥足珍贵之处在于"如皋日报"四个字,是由国民党元老、时任国民政府土地委员会主任委员陈立夫题写的,并盖有一枚陈立夫印章。陈立夫(1899—2001),浙陈立夫题写江省吴兴(现湖州市)人,名祖的《如皋日报》燕,号立夫。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要职。尤其作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  相似文献   

12.
陈立夫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夫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八年抗战期间,陈立夫担任近7年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在战争艰难岁月中,陈立夫在拟订战时教育政策、方针,迁播高校,增设、改进中国高等教育,推进中等教育、国民教育与社会教育,发展边疆教育和华侨教育,以及救济、培养与征召青年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使中国教育不仅没有因战争而停顿,相反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但是,陈立夫执掌教育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在教育部门维护蒋介石的专制独裁,实行思想统制,防共反共,抵制“赤化”,逆时代进步大潮。功过是非,历史会给予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陈果夫与陈立夫兄弟曾是国民党政权中权势显赫的人物,但到台湾后,却被蒋介石政权抛弃,政途黯淡。 1948年底,国内形势朝着不利于国民党的方向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完成了三大战役,随时准备渡过长江,直捣国民党政权中心南京。蒋介石政权临近灭亡,陈果夫的病情也一天天加重,亲友们都纷纷劝他以养病为由  相似文献   

14.
柯云  育欣 《文史天地》2005,(8):49-51
婚姻服从于政治的需要.这在政坛上自古亦然。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与中原重将胡宗南情同父子。总司令蒋介石与胡则是货真价实的师生.然所需不同.于是也就有了关于胡宗南的这场婚姻闹剧。  相似文献   

15.
早年曾有国民党“四大家族”一说,分别指的是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以及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俩。他们是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总代表,利用其掌控的反动政权,掠夺人民财富,垄断全国经济命脉,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日本投降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照我等平民百姓设想,“四大家族”的这几个代表人物,必定是个个腰缠亿万,海外银行存有巨款,几辈子也花销不完。实则并非全都如此,其中的陈立夫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16.
陈果夫、陈立夫兄弟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便成为蒋介石在党务、组织及金融方面的重要骨干亲信。然而在大陆军政失败逃亡台湾之后,由蒋介石钦点的新的决策机构——国民党改造委员会16名成员中,陈氏兄弟的名字消失了。军事强人陈诚的加盟,是要在巩固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完成由蒋经国接班的一项过渡;张道藩作为一位失意的CC派大员,他和谷正纲、张其昀3人代表了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之后国民党新的党务、组织系统;胡建中、崔书琴代表国民党新的文宣系统,郑彦、陈雪屏是老蒋心腹文胆;为了体现地方色彩,吸收了台籍人士连震东加入……这…  相似文献   

17.
韩戍 《近代史研究》2016,(1):124-137
抗战期间,内迁贵阳的私立大夏大学因经济困难,不断向教育部申请改为国立。教育部部长陈立夫鉴于贵州缺乏综合性国立大学,出于合理分配全国高等教育资源的考虑,以大夏大学更名贵州大学作为允改国立的条件。大夏大学以校董会中的中央要员为后援,数次与教育部博弈,维持了私立身份并获得高额补助。在大夏大学改国立的风波中,无论是整顿教育手腕强硬的陈立夫,还是支持陈立夫的蒋介石,最后均向校方让步。在抗战中大多数资源掌控于国家、民间社会弱小的前提下,私立大学唯有寻求政治的支持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然而,此种政学结合又不可避免地会给国家的教育行政造成一定困境。  相似文献   

18.
万东 《钟山风雨》2012,(6):37-41
1945年初,获悉蒋介石有意要撤换全面主持中统局工作的副局长徐恩曾时,时任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主任的陈果夫和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的陈立夫不仅没有去说情,反而积极推荐由叶秀峰继任。叶秀峰何许人也?竟受到二陈如此青睐。  相似文献   

19.
在旧中国的四大家族中,蒋介石为最高统治者,宋子文、孔祥熙二人皆为蒋的内亲,他们三家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唯独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陈氏家族与蒋无任何亲戚关系,他们是靠什么跻身四大家族之列的呢?本文详细地披露了其中的内幕。  相似文献   

20.
留洋硕士弃工从政陈立夫,原名陈祖燕,浙江吴兴人,出生于1900年。父亲陈其业,清末廪生,母亲何氏,叔叔陈其美,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江浙沪负责人,曾任沪军都督,孙中山称之为一代“人杰”。因与蒋介石有过“安危同仗”、“生死与共”的患难经历而义结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