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荆州博物馆收藏有出土、传世各类文物十万余件.除举世闻名的楚国丝绸,楚、汉简牍,精美的楚、汉漆木器和西汉男尸等文物外,藏品中还有很多传世文物,不为世人所知.如明清时期的榕木家具、瓷器、玉器、书画、金银饰品等.为让人们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遗产,本文现就馆藏的部分金首饰和金生活器皿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西三环中路,有一处被誉为京西小故宫的古代建筑群,它就是著名的皇家寺庙——万寿寺。这座寺庙现今是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址。在寺庙的假山东侧长廊内陈列着明清家具。两大展厅约100余平方米,陈列着馆 相似文献
3.
传统民间家具是地方历史的重要反映,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天水市博物馆馆藏传统明清民间家具类别齐全、数量较多,传承了我国传统古典家具的历史基因,又与天水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民俗文化等进行融合,呈现出类别多、造型美、结构稳、装饰题材丰富、陈设组合灵活等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天水地区明清传统民间家具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以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明清传统民间家具为切入点,结合天水民俗博物馆的家具展陈案例,进而总结天水地区传统民间家具的特征、陈设组合,及其所体现的天水地区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4.
黄怡凡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4,36(5):83-95
通过对四川博物院藏11幅明清文人书画扇面文物进行形貌观察和检测分析,探索明清扇面书画文物的病害成因及加工工艺。通过观察发现,扇面主要由填料层、疏水层和基地纸张层三部分组成,明代早期金面扇面工艺较复杂,后逐步简化,与文献记载相符,反映了明清扇面等级及工艺演变过程:泥金扇面→其他加工涂布扇面(洒金、瓷青等)→矾扇(仅涂布疏水层)→粉连纸扇面。扇面文物病害主要为扇叶折痕断裂和填料层病害,病害程度受扇面厚度、涂布材料及工艺影响。扇面涂层具有较好的疏水性,因此润墨性较差,金面扇面普遍较素面扇面润墨性较差,写印色料不易附着;通过XRF和SEM-EDS分析,扇面填料材料为化学性质稳定的硅酸盐类化合物,不易受环境温湿度影响,可有效提高扇面防虫防霉能力,但受黏合剂影响较大——黏合剂老化失胶会导致填料层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龟裂、空鼓、粉化、起翘等病害;金面扇面的“金”成分主要为金银合金,不同金银配比及泥金、洒金、贴金三种不同的加工形式,会让其产生不同的金属色彩和光泽,因此修复过程中很难通过传统颜料调配的方法减少色差。扇面工艺特性及病害不同于普通纸质书画,因此使用传统书画保护修复技艺难以达到预期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发端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代的漆器工艺,是聪颖智慧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它以漆为媒介髹饰器物,具有胎薄体轻、坚固耐用、防腐抗酸的特性,兼有装饰华美、色彩绚丽的审美功能。明清两代,是中国漆器工艺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在长达五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漆器工艺呈现出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景象(《髹饰录》杨明序言)。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了解亚浸水漆器的制作工艺及材质,为该类文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工作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对出土于陕西长安县明代墓葬一漆棺的制作工艺及主要制作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漆棺是按照木胎-纤维-灰层-漆膜-颜料的工序制作的,主要使用材料有麻、粘土类物质、生漆、金及朱砂颜料。漆棺制作工艺及材质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是中国古代漆棺传统工艺制作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7.
皮影是一门将雕刻、剪纸、绘画、戏曲、音乐、表演、光学、力学等巧妙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孝义皮影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语言,是民间艺人们历经千百年薪火相传所存留下来的艺术珍宝,本文对孝义皮影的文化传承及制作工艺进行探究,引发人们对皮影艺术的思考,使这项民间艺术得以更好地发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8.
网友:伍先生,你在收藏鉴要的《新仿古典家具行情浅析》一文中所说的“明清以来制作的大型黄花梨家具所用材料80%取自越南黄花梨”,此话有依据吗? 相似文献
9.
10.
紫禁城多个建筑的盘龙藻井中均悬有轩辕镜,但对轩辕镜的分析研究却很少。本研究采用多种仪器方法,对故宫万春亭藻井轩辕镜和画珐琅葫芦等配件进行了分析。万春亭轩辕镜的分析结果表明,轩辕镜玻璃基体为钾-铅玻璃,镀层采用了锡汞齐技术,生产时间晚于17世纪末;画珐琅葫芦配件的分析结果表明,画珐琅白色底釉组成与\"玻璃白\"原料相近,不同颜色珐琅釉基体均为钾-铅玻璃,黄色釉中铅锡黄同时发挥着色与乳浊的作用,蓝色釉为砷酸铅乳浊,胭脂红色为金红发色,棕色勾线呈色物质为赤铁矿。画珐琅釉料大部分经过预熔处理,绘制时按照白色底釉、棕色线条、其他色釉的顺序施加,最后烧制而成。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明清边疆社会的习俗互化——以海南女性生活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族群对我国边疆地区的共同开发奠定了边疆社会的基本形态。秦汉以后,大陆移民就不断进入海南,他们在与其他族群共同开发海南的过程中也渐渐互化了习俗,女性在社会经济、婚姻家庭、衣着服饰等领域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汉黎风俗互化起了积极作用,在明清时期最终促成具有海南地方特色习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的山西洪洞韩氏——以洪洞韩氏家谱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洪洞韩氏由河南安阳移居,系宋代丞相韩琦的后裔.至明朝成化年间户部尚书韩文时该族兴盛,产生了一批士大夫.韩氏家谱始修于韩文,此后不断续修.今存清代洪洞韩氏家谱记载表明,洪洞韩氏是典型的因科举成功而强盛的宗族,这个士大夫类型的宗族承载着传统文化赋予的精神力量,也有必要的经济保障.洪洞韩氏因为科举与仕宦的成就盛于明代,清代有所衰落.但是就家族制度而言,洪洞韩氏在明清时期逐渐强化,清代比较明显.洪洞韩氏对当地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试论明清商人对职业戏班发展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聘请职业戏班,是商人看戏的重要途径.商人一般在酬神赛神还愿,有喜庆丧葬之需,或者自家娱乐、宴客,巴结各级官吏等情况下聘请职业戏班前来搬演.商人在聘请职业戏班时往往会尽力选择名班,这使其花费的钱财不可胜数.商人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在观戏听曲方面出资又很大方,许多戏班都争相成为商人青睐的对象.而商人对戏班的选择及其对戏班演出的评价,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各戏班努力提高演艺水平.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西北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卓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22(2):101-107
明清是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结构又一次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随着区域农业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最终得以取代畜牧业生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8.
清初继承的明制包括了高级官员的会推制度,然而此制在康熙年间逐渐没落。开列制与保举制的先后引入,使皇帝加强了对会推的控制,会推的质量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也产生了低效、徇私等弊,得人效果不佳。康熙朝官员参与会推的积极性较低,不愿承担保举责任。决策时,康熙帝常与大学士共议,并越来越多地行特简之权,但也因此造成了明珠等权臣借机结党营私。明清会推中皇权的强化,不仅是皇帝个人意愿的展现,更是政局现实与政治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侯方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之一,他出生于名门望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早就名满天下。他早年交游广阔,与当时的一帮名士朝夕对酒作诗,品评当世人物,颇有济世之志。后来,因得罪了小人,自己落得四处飘零,又由于农民战争及清军的蹂躏,他的大部分好友都散去或死去;明清易代,他又成了夹缝中的遗民。他虽然英年早逝,但短暂的一生却历经巨变沧桑。 相似文献
20.
玉时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17(3):61-68
本文对明清时期的瑶族向西南边疆及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迁徙进行了探讨。认为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以及刀耕火种游耕生产方式、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原因,瑶族被迫从湖南及湘粤桂边界大规模向西南边疆及东南亚一带迁徙,并由此而引起瑶族人口和其文化中心的转移,形成新的文化特征,瑶族亦由此而成为跨境民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