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平粮台遗址位于淮阳县城东南四公里的大朱庄西南,面积五万多平方米,高出附近地面三至五米,又称"平粮冢"或"贮粮台"(图一)。 1979年9月,河南省文物局举办省文物工作人员训练班,在平粮台遗址进行考古实习时,发掘面积八百多平方米。发现了龙山文化的高台建筑,并在平粮台周围发现了几  相似文献   

2.
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西南台地上,台地高出附近地面3至5米,面积近百亩。当地群众称其为平粮台,《淮阳县志》记载为“平粮冢”。1979年至1989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其进行发掘,发掘面积4532平方米,清  相似文献   

3.
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西南台地上,是一座龙山文化古城。台地东濒蔡河,高出周围地面3—5米,面积5万余平方米,又称“平粮冢”或“贮粮台”。1979年开始对该城址作过多次发掘,获知其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185米,城墙残高3米多,上宽8—10米,下宽约13米。西南城角保存较好,外角略呈弧形,内角较直。修建城墙时,用小版堆筑而成。夯窝明显清晰,除圆形圜底和椭圆形的以外,还有用四  相似文献   

4.
河南淮阳平粮台十六号楚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粮台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西南地,台高3至5米,面积百余亩,《准阳县志》称其为"平粮冢"、"贮粮台",当地群众称其为"平粮台"。此台是一座龙山文化古城址,古城废弃后,成为战国、两汉的墓葬区。1979年至1980年我们在平粮台清理了一批战国、两汉墓葬,其中以十六号楚墓形制最大,出土遗物也比较丰富,现简介于下。一墓葬形制十六号墓位于平粮台古城址内的东北部,发掘前由于社员取土烧砖已将此墓的东半部墓口及墓内部分填土挖去,残损的墓口及墓道因之暴露于外。此墓系竖穴木椁墓,墓向107°,平面为"甲"字形,东部有斜坡  相似文献   

5.
河南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发现刻符陶纺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大连乡大朱行政村西南隅的台地上。此台据《淮阳县志》记载:“高两丈,大一顷,旧有四门,林木蔚然,不知何代建筑。”城址平面呈方形,总面积为5万余平方米。城内的文化层堆积厚达6米,共有10层,分五期。第1层分布不均,且较薄,其文化特征与偃师二里头下层文化堆积相似,被定为平粮台五期文化;第2~6层为平粮台四期文化(为平粮台较晚的龙山文化);第7~9层为平粮台三期文化(稍晚于古城墙的龙山史化);第10层为平粮台一期文化(为  相似文献   

6.
淮阳县平粮台四号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粮台位于淮阳县东南四公里的大连公社大朱大队大朱村西南,台高约五米,面积百余亩。《淮阳县志》称之为“贮粮台”或“平粮冢”。台上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遗址上还保留有战国、汉代的墓群。一九七九年五月上旬,周口地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在河南  相似文献   

7.
亚运广州     
这里是广州 这里已经准备好了。在西关泮塘,有人说“老广州”变漂亮了,牌搂没了.商铺没了.路面被改成一条人一河.新砌的拱桥自得发亮。近百年的老墙被涂上了新色,古气只能蜷缩于墙缝。  相似文献   

8.
一先秦的城市往古的人们在新石器时期里,经过悠长的岁月,由定居而形成聚落。在聚落中生活自然较为安全,但还要防御外来的侵扰,因而在聚落周围增加了壕沟和城墙的设置,这就显现出城市的刍形。对于这样刍形城市的具体功能,现在所能知晓的实甚胜少,尚须待其再作发展,始能洞晓个中情况。再作发展就能和文献记载相联系,甚至文献中还能有更多的记载,显示出早期城市更多的面貌。近年已经发现河南登封县告成镇的王城岗遗址和河南淮阳县大朱庄的平粮台古城,曾引人注意。告成镇于汉时为阳城县地,据战国时人记载,阳城曾作过大禹的都城①。…  相似文献   

9.
淮阳平粮台城址社会性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平粮台城址的兴建年代、城名、族属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南四公里大朱庄西南角台地上,台地高出附近地面三至五米,平面为正方形,城内使用面积三万四千多平方米,如果包括城墙及外侧附加部分,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现存城墙顶部的宽度约8—10米,下部宽13米,残高3米多,城墙大部分保存较好,东西两侧一部分城墙遭到破坏,西南城角呈弧形,内部较直,系采用小版筑堆筑法,即先用掺有红烧土的褐色土在城墙基址的内侧筑一版筑墙,墙宽0.8—0.85米,高1.20米,夯层厚0.15—0.20米,以此作为城墙的内壁。  相似文献   

10.
吴胜 《江淮文史》2004,(4):121-126
李府,青砖黛瓦,高大的影壁,以其古老的面貌矗立在合肥市繁华的淮河路步行街上。络绎不绝的行人经过时,都会对这所老宅子投以好奇的目光。可是很少有人知道,4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破败不堪的老居民区,不到2000平方米的大杂院里居然挤着40多户人家,以至于当政府正式原地修复时,拆迁费用大大超过了基建费用。  相似文献   

11.
<正>在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有一片横跨欧亚两洲,面向三大洋的疆域。有人说,宫殿是它的名片;有人说,城堡是它的象征;有人说,教堂是它的地标;也有人说,冰天雪地是它的代名词。这里,还有世界顶尖级艺术,如芭蕾、雕塑和壁画等等。导游说,这里的旅行特色,可以用一道菜名概括,  相似文献   

12.
福州之南有台临江.这是福州南台地名的由来。这座台便是福州大庙山的越王台。大庙山原称惠泽山,南临闽江。《闽都记》说:“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无诸王受册封闽于此.后立庙,称大庙。”《榕城考古略》却说:“汉遣是封无诸孙丑为繇王,授册于此。”还有人说,越王台即“钓龙台”,越王余善钓白龙处。余善为无诸的儿子.被封为“东越王”,后自称“东越武帝”。不管怎么说法。“越王台”和无诸的家族都是有关的,颇觉得神圣十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伏羲究竟是人是神?从西北的大地湾到中原的平粮台,两位考古工作者曾经亲历了上个世纪震动国内外的两大考古发现。一系列重要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出土,使人们在寻找“人祖”伏羲的过程中经历了疑问与惊喜交织的岁月。  相似文献   

14.
杨乃运  吴若峰 《旅游》2008,(5):14-19
关长城盘踞在金柜山、翠屏山上.像雄鹰巨大的双翼.崇耸的关楼和关楼前的瓮城,就像雄鹰的头颅。关城城体跨度大.落差大.凭谷依山的雄胜气势.非一般关城能够相比。按古时的说法,它的总长达13华里37步。北关门城台墙面是花墙,光怪陆离.像一幅刻意标新立异的抽象派的画。砌台的用材太没规矩.有花岗岩条石,有碎石块,有青色的城墙砖。城墙砖还不是一种规格尺寸,有薄有厚有大有小.厚的是我们都熟悉的明代城墙砖.薄的,小的.并不是我们日常见到的那种盖房用的青砖,比较家常青砖.它要不就是更长些更厚些.要不就是更薄些更小些,在宏阔的墙面上.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大平原被称为“风力资源的沙特阿拉伯”,因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风力资源。美国北达科他州圣心修道院的修女们安装了两台风力发电机,电费支出大为减少。修道院院长玛丽·亨克勒说:“我们想要成为未来的见证人。”  相似文献   

16.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内片”是怎么回事。那是28年前,我奉命为毛泽东拍摄“内片”……1976年5月初,根据来自北京的指示,上海成立“内片”摄制组。我突然被任命为上海“内片”摄制组导演。当时我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这一任命,不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而且使我的同事们都惊讶万分。因为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文艺黑线干将”、“大毒草作者”,遭到抄家,在“五七干校”度过3年,然后则去“深挖洞”———挖防空洞及做煤渣砖。这样的“臭老九”,怎么可能去拍摄“内片”呢?在当时,所谓“内片”,也就是保密性极高的影片。进入“内片”摄…  相似文献   

17.
村落传奇     
《华夏地理》2008,(5):298
2005年.小说家谭恩美(左)为了创作一部歌剧而到地扪村考察.初次造访,她就被这里深深吸引。她说:“来了就忍不住好奇.这里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谭恩美非常乐意借着为本期特刊采访的机会故地重游.访问村民。她入住的旅馆是一位有志于保护村落原貌的香港慈善家兴建的。谭恩美和当地人相谈甚欢.有时在村民们家里,有时则是在村中的集体活动场合.譬如在为新生儿取名的仪式上,会有数百名客人陶醉在传统的对歌活动中。而且她与这个村子的缘分还没完。她说:“它一定会融入我的新小说里.这里有太多美丽的细节。”  相似文献   

18.
探访荒漠     
驱车沿着河西走廊西行,快到酒 泉时,祁连山的雪峰在朝霞的 映衬下变成了粉红色.戈壁间充满生机的绿洲.也沐浴在金碧色的朝晖里,汉、明长城沿山逶迤而去只有在这里才能见到的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时空定格在这个令人难忘的早晨. 我们要去一片荒原,一片很少有人涉足的荒原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居延海. 酒泉的钟楼告诉我们”北通大漠”.我们驱车从当年霍去病抗击匈奴的酒泉向北.想去探访今年北京沙尘暴的发祥地。看看昔日人丁繁盛的泱泱垦区。是怎样变成流沙满目荒原的. 7月 30日清晨.西北的燥热尚未及浮起时我们就上路了.…  相似文献   

19.
异地搬迁:古民居保护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民居被“消费”最极端的证据,非“异地搬迁”莫属。这招“乾坤大挪移”本来是一种文物保护的特殊手段,如今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却可以使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宅犹如长了翅膀,离开血脉相连的故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延续生命。有人说这是古民居的“二次投胎”,也有人说这是古民居被“阴谋拐卖”。离开了古民居先天生长的地方,人们担心:它会不会断了“地气”,成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怪胎”?  相似文献   

20.
千年盐井     
在西藏和云南交界处的澜沧江河谷里.我们不管向谁询问.人们都一致认定.他们的祖先发现和经营芒康的这一得盐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很久以前直到如今.这里就叫做“盐井”。没有任何记载或传说表明人们是如何找到这片盐井的。也许是一个或几个衣杉褴褛的猎人在追寻猎物时发砚了动物们常在这里流连.也许是牛羊凭着本能嗅到了盐巴的味道而把它们的主人领到了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