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西榆社石窟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是北魏、东魏和北齐政权的重要根据地,佛教曾盛极一时。除著名的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外,全省各地尚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小型石窟,尤以晋中和晋东南地区分布最为密集。榆社县属晋中地区,南与晋东南的武乡县接壤,其境内有不少北朝时期的石窟造像。1994年10月下旬笔者前往该县进行考察,着重调查了两处比较重要的石窟寺,即圆子山石窟和响堂寺石窟(图一)。现将调查结  相似文献   

2.
2013年延安市文物研究所对陕西延安富县拱桥沟石窟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石窟中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造像题记以及石窟形制、造像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该石窟作为有确切纪年的宋代石窟,在全国尚不多见,它的发现为研究陕北宋代石窟造像风格和佛教艺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2009年6、7月,考古工作者对陕西宜君县东部的雷塬乡沟门、官地坪、苜蓿沟,西村乡咀头以及城关镇牛家庄、后桥等6处石窟和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经调查可知,沟门、咀头、苜蓿沟及牛家庄4处石窟及摩崖造像为北朝时期,官地坪摩崖造像属于唐代,后桥石窟为宋代石窟.宜君东部的这6处石窟和摩崖造像为研究北朝至唐宋时期关中北部的民族融合、佛教及道教信仰、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侯卫东 《中原文物》2022,(4):120-125
巩县石窟是北魏宣武帝时期(483—515年)开凿的皇家石窟,此前的孝文帝时期此地已营建有希玄寺。北齐天保二年(551年)至武平二年(571年)的20年间,是巩县石窟寺民间造像的第一次高峰。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至永隆二年(681年)的21年,是巩县石窟寺民间造像的第二次高峰,该时期僧人和本县官吏积极参加造像,一批稳定的本地平民信众成为持续造像的主力,龙朔二年(662年)《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及其造像是平民信众造像的杰出代表。《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追记的北魏孝文帝希玄寺初唐时期已不再运行,香火没有延续下来。净土寺是初唐时期巩县石窟区域内保有香火的佛寺,北宋后期成为皇家寺院,与希玄寺没有直接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5.
麦积山石窟10号造像碑●项一峰麦积山石窟万佛洞(第133窟)10号造像碑,是北魏太和十年(486)至太和十八年或景明三年(502)所作,距今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是佛教碑刻造像中的艺术精品。造像碑通高136米,宽073米,厚010米,正面造...  相似文献   

6.
孟瑜 《大众考古》2024,(1):43-47
<正>安岳石窟是中国中小石窟的代表,在安岳历代石窟营造过程中,营造者留下姓名的不多,唐代僧人玄应是其中一位,他在安岳几处重点石窟都留下了印记。安岳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置普州及安岳县,州、县同治一城,取“安居于山岳”而得名。安岳境内现有民国以前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3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有摩崖石刻佛经40余万字。安岳石窟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造像题记是唐武德三年(620年)。  相似文献   

7.
常青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11):32-51+147-148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良侯店石窟有大窟(第1窟)一所、小窟(第2、第3窟)二所及摩崖造像若干。大窟约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至太和十年(486)改制之前,下限可至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之前。大窟外的三所小龛也大约雕刻于5世纪下半叶。窟内有坐佛六尊,为表现过去世的六佛,其造像风格和北魏首都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第一、二期相似,主要受印度与中亚风格的影响。大窟形制具有独特之处,留有现存最早的规整倒凹字形坛,为研究山西地区北魏中期石窟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但因资料的缺乏,其渊源还有待研究。第2窟约开凿在7世纪下半叶,为唐代流行的倒凹字形佛坛窟,其形制与造像风格受到长安与洛阳的影响。第3窟约是北齐作品。  相似文献   

8.
仁寿龙桥乡唐代石窟造像高俊英,邹毅仁寿县龙桥乡,在县城东面29公里,地处深丘,一条发源于简阳县的绿水河横贯全乡注入兰溪至资阳县境。1987年组织文物普查时,在该乡绿水河两岸的东林、凤鸣、练武三个村,发现白艮罐、渣口岩、石佛沟、千佛寺四处石窟造像(图一...  相似文献   

9.
龙门石窟维摩变造像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维摩变出现于洞窟之间,是北朝的龙门造像在题材方面一个显著的特点。据笔者勘察统计,此类造像在龙门现存一百二十九铺。以维摩变在石窟造像中所处地位而言,龙门堪称国内石窟之最。若干年来,从事石窟寺考史工作的学者,对以《维摩诘经》为题材的造像史迹,在学术方面曾有所涉及,并获得一定成就。但就笔者所知,此等学术研究多偏重于艺术方面  相似文献   

10.
河北武安千佛洞石窟开凿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前后。石窟分内窟、外窟两部分,外窟的南、北两壁上现存造像龛106座,造像156身。造像内容以单尊结跏趺坐佛为主,兼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土地三侍等组合。通过分析石窟内现有的71条造像题记,可知石窟是一处由都保正侯进发起,僧人惠开引导,侯进下辖保丁及乡里作为从众而建造的民间性公共佛堂,供养人身份包括基层管理者、僧侣和普通民众三类。普通民众中,女性供养人群体的地位较为突出。千佛洞石窟造像题材多样,年代明确,是研究武安地区北宋佛教发展及石窟艺术的珍贵材料。同时,石窟题记可与北宋保甲法相互印证,填补了武安地区关于保甲法的文献资料空白。  相似文献   

11.
莫高窟北魏至元甘肃省敦煌市(包括西千佛洞)榆林窟北魏至元甘肃省安西县麦积山石窟北魏至明甘肃省天水市炳灵寺石窟北魏至明甘肃省永靖县克孜尔千佛洞唐至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传开凿于3世纪)库木吐喇千佛洞唐至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传开凿于3世纪)皇泽寺摩崖造像唐四川省广元市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唐、宋四川省广元市北山摩崖造像唐、宋重庆市大足县(包括佛湾、观音坡、佛耳峰、营盘山)宝顶山摩崖造像宋重庆市大足县(包括大佛湾、小佛湾、广大山、龙潭、松林坡)石钟山石窟南诏、大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包括石钟寺、狮子关、沙登)西安碑林汉至近代陕西省西安市爨宝子碑东晋云南省曲靖市爨龙颜碑南朝云南省陆良县药王山石刻隋至明陕西省铜川市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大理云南省曲靖市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西夏甘肃省武威市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宋至明四川省峨眉山市须弥山石窟北朝至唐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乐山大佛唐四川省乐山市柏孜克里千佛洞唐至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地藏寺经幢大理云南省昆明市北石窟寺北魏至宋甘肃省西峰市南石窟寺北魏至唐甘肃省泾川县南龛摩崖造像隋至宋四川省巴中县大佛寺石窟唐陕西省彬县卧佛院摩崖造像唐四川省安岳县钟山石窟...  相似文献   

12.
安岳毗卢洞石窟调查研究曹丹,赵晗安岳县毗卢洞石窟,在县城东南50公里的石羊场厥山上。有石窟5窟,计造像465躯和摩崖铭刻、碑记32通(件),是四川著名的佛教密宗派造像之一。这五窟造像分别命名为:毗卢洞(即“柳本尊十炼图”)、幽居洞、玉皇洞、千佛洞和梯...  相似文献   

13.
陕北发现一批北朝石窟和摩崖造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年到1982年,笔者在陕北石窟的考察中,与宜君县文化馆孙相武同志一道发现了一批北朝石窟和摩崖造像,其中除富县川庄石窟外均未作过报道,现择要分别介绍如下。一、陕北北部的北魏石窟 1.横山县接引寺摩崖造像造像位于横山县秦长城南2.5公里处的波罗城东崖(北魏属夏州,明正统十年建波罗堡城),为菩萨立像。面方圆,鼻高直,深目,戴高冠,宝缯垂至肩,左臂屈于腹部,舒指向下,右手下垂抚膝,跣足。造像  相似文献   

14.
红凡沟石造像塔出土地点明确,考古信息准确,来源清楚,具有重要的考古、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造像塔所刻人物造型的特征及故事情节,和天水麦积山石窟、武山拉梢寺石窟的北周造像形态基本一致或相似。根据这些特征和北周时期流行佛教经典内容,红凡沟石造像塔应为北周时期所刻造。  相似文献   

15.
李飞  陈晶鑫 《四川文物》2023,(5):4-23+2
毗卢寺遗址位于资阳市安岳县忠义镇石桅村。2015年6月,当地在进行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了文物28件,其中包括雕刻精美的圆雕造像。2015—201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安岳石窟研究院共同对安岳毗卢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遗址由地面寺院及石窟两部分组成,从清理情况看,五代北宋时期最初营建石窟,并于石窟周边营建地面佛寺,其后地面佛寺遭到破坏,明代在石窟南侧复建,至明末清初废弃。本次发掘的主体建筑即为明代所建。遗址的发掘对于探讨川东渝西地区这种石窟(摩崖造像)与地面建筑结合的寺院遗址的布局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出土的大量圆雕造像及其他类型遗物对研究宋明时期的佛教艺术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足石篆山、妙高山两处举世罕见的木刻儒、样、道三教合一造像.在我国石窟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民国三十四年大足石刻考察团以来.对其研究者甚众,温因诸多因素.至今无一人将其如实地全面著录。为使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这两处造像.现将我们的调查研究书于其后,请分家教正。-。石篆山、妙高山造像的内容石篆山、妙高山摩岩造像(国见封二、三).内容丰富.刻艺精美.是我国石窟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三教合一造像。其中.佛教造像居多一儒、道造像次之、在佛教造像中.凡佛(除毗卢佛头戴毗卢冠.冠下无螺譬外…  相似文献   

17.
山东历城黄石崖摩崖龛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石崖在山东历城西南螺丝顶山主峰西侧,西北与济南市南郊千佛山相邻。黄石崖龛窟造像是山东最早的北朝摩崖造像,现存大窟1个,小龛28个,造像约79躯。龛窟间有北魏正光至东魏兴和年问的造像题记8则。山东省北朝摩崖石窟造像仅有黄石崖和济南以东15公里处的龙洞造像,龙洞造像为东魏至隋所雕。黄石崖石窟与中原北方龙门、巩县等石窟有密切关系,在山东以至中国石窟中也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8.
北石窟寺创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至清代的增修和扩建,现存大小窟龛307个,石雕造像2126尊。现就北朝时期的86个窟龛及造像特点略作浅析。  相似文献   

19.
大足石刻中与北山石窟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宝顶山石窟造像上万躯,但题材无一重复,内容前后辉映,布列主次有序,表现形式统一而独特,龛窟形制无一异形,石窟中虽刻写有经文、经目、偈语、颂词等数以万计的文字,却没镌刻有乞佛人和工匠师的姓名,更没留下只言片语纪年镌记和“消灾祈福” 之词。显见,它独异于国内各大石窟造像的特点。 宝顶山造像何以独异于其它石窟造像?笔者认为:乃因是自号“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本尊(俗名智风,法名智宗),于宋淳熙六年(1179年)至淳祐年间的七十年左右,以弘扬佛法为宗旨,按道场构思构图,尽平生之力营造的一座曼荼罗。因此,它具有前期各代开凿的石窟没有的特点,本文所论仅是其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大足石刻维修工程四十年回顾邓之金大足石刻系大足县境内保存的摩岩造像总称,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北山和宝顶山两处摩岩造像,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尖山子摩岩造像镌造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这是大足石刻最早的石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