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洋 《历史地理研究》2021,41(4):124-127
清华简《系年》载有楚灵王“南怀之行”相关史事,可与《左传》昭公四年、五年所载楚灵王伐吴相关史事相应。据吴楚之战形势可以推知,其中所涉朱方、棘、栎、麻、夏汭、钟离、州来、巢、繁扬、琐、鹊岸、罗汭、莱山、南怀、汝清、坁箕之山等地名,均在今淮河流域。  相似文献   

2.
南冠小考     
赵东玉 《文献》2000,(2):284-287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南方地区的楚国,由于文化渊源以及地域等因素的影响,饮食服饰等多"不与华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左传》、《国语》等古书中言及的"南冠",即与中原地区当时流行的冠冕有所不同,是南方楚人独立发展起来的衣冠服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楚居》是一篇极其重要的先秦文献,详述从季连至楚悼王的居处迁徙,内容完整,是研究楚都的绝好资料。其中"为郢",出现频率高,时间跨度大,特别引人注目。本文从楚文王迁都情况出发,结合楚灵王时期的史实,判断为郢就是《左传》昭公十三年、《史记·楚世家》灵王十二年的鄢,在今湖北宜城西南,可对应1990年发掘的宜城郭家岗遗址。《楚居》中从邑安声的字,整理者读为鄢,应即《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楚之边邑鄢",在河南郾城县南五里处,与襃信白亭相近。  相似文献   

4.
宋怡  陈恩虎 《安徽史学》2018,(4):163-165
正先秦时期江淮方国巢国,汉为居巢县,其具体位置所在,学界一直议论纷纷。夏商西周时期巢国的情况,文献记载寥寥,难以考论。与之相比,《春秋》《左传》等书中十多次提到吴楚两国在巢国及其周边地带进行军事斗争。《春秋》文公十二年杜预注云:"巢,吴楚间小国。庐江六县东有居巢城。"(1)六县即今六安市,六安以东什么地方有居巢  相似文献   

5.
从文献与考古学角度论楚灵王的“大屈”陈建梁《左传》中提到楚灵王有「宝物」名曰「大屈」历来对这个名词的解释颇有争论,现试就考古及文献角度论证「大屈」的所指。《左氏传·昭公七年》曰:「楚子享公于新台,使长者相。好以大屈。既而悔之。启疆闻之,见公。公语之,...  相似文献   

6.
通过《系年》与《左传》相关内容的比对,《左传》的编纂者对所据史料应当运用了如下两种编纂方式:在组织层面,重组材料,随经隶事,比年排列,通过割裂、整合等方式将史料重组以安排到《春秋》的叙事框架中去;在文本层面,援经造传,根据《春秋》经文内容与规则对原始材料进行补充、改造,模仿《春秋》经文,以追求与《春秋》价值观的同一。如果对《系年》各章与《左传》之间文本进行全面详细的比对,可以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整体的单线的承继关系。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在《左传》与《系年》文本形成的时期,当时社会上应流传有大量的、不见于今日的历史记述。《左传》与《系年》文本的形成正是这些历史记述在不同时空维度下流转的结果,同时它们文本本身也可能成为了传播链上的一环。因此,《左传》与《系年》间的关系更类似于今天的"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7.
(女菐)盘的作器者"(女菐)"是随州义地岗文峰塔33号墓的主人。她是■君的长女,曾在周王朝为官。根据上博简《成王为城濮之行》和《左传》僖公二十七年的对读,可以判明"■"就是子玉治兵之地"蔿"。君作为楚的重要封君,把女儿嫁到曾国,是当时两国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8.
以《左传·成公》为例,从地域、礼仪、语言三方面分析《左传》辞令的文化色彩以及对后世的辞令产生的影响。《左传》行人辞令在史学、文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后世史学家、文学家把他们的言辞当作效法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楚灵王修建章华台,文献上是有明确记载的。《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为诸侯落之”。后代的文人墨客,歌咏章华台的诗篇,为数也很不少,故关于楚灵王修建章台的事实,无需多加怀疑。但章华台的确切位置究在何处?都已经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重大学术课题,素为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要想解决这个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前人遗留下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单依靠文献  相似文献   

10.
刘弘 《四川文物》2007,(5):66-74
西南地区的青铜戈根据其分布的区域与器型特征可以分为若干个系统,但它们都与蜀式青铜戈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从考古器型学角度观察,它们在形制上都以蜀式戈为"祖形"。蜀式戈向南传播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并形成了四个不同时期的辐射圈。透过蜀式戈的南传可以寻找出蜀文化在历史上逐渐向南传播的过程与路线,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西南地区各青铜文化。  相似文献   

11.
"南公"见于大盂鼎、南公有司鼎和南宫乎钟等铜器铭文,学界一般认为"南公"之"南"应是"南宫"的省称。根据《左传》及《白虎通》引《诗传》而知,南公有可能就是周武王十兄弟中最小的聃季载,"聃"与"南"为通假字。称南公应是原居于周宫中的南宫,又封于南土的采邑而得名。叶家山M111中再次出土了一件"犺乍剌(烈)考南公宝尊彝"的铜簋。"南公"铭文在南土的再次发现,对探讨其族属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字依据。从铭文可知,"南公"为曾侯犺的父辈。结合大盂鼎铭文并综合年代分析,曾侯犺与盂可能为叔侄关系。如此则叶家山所发现的西周早期曾国应为姬姓。  相似文献   

12.
韩霞 《神州》2012,(30):15-15
《左传》的作者试图通过记叙梦占预言来寻找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决定因素,在“天德合一”历史观的支配下对预言结果进行道德阐释,以此来指导人们的行事,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政治伦理批判意识,是作者关注现实生活的表现。因此,探究《左传》梦占预言的使用原因对认识《左传》的思想本质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从梦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和记梦是史官的职责两方面来探讨梦占预言的使用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择章太炎经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春秋》《左传》研究进行论述。章氏对《春秋》《左传》的研究基本上以论述《春秋》《左传》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 ,以批驳公羊学派的《左传》作伪说为皈依。他从史学角度论证《春秋》为经史一体 ,《左传》信而可考 ,论证《春秋》三传的关系 ,论证《春秋》《左传》笔法、体例、行文的不同之处等 ,从论据到论点均有精彩、可取之处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以悠久灿烂的史志文化闻名于世。方志最早产生于何时,已无从考订。《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灵王语:“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其《九丘》即为九州之志,据此方志距今也有2527年之久。此后,史籍累世不断,方志纂修不绝如缕。可以说续志是中国方志这一文化传统延续至今的原因之所谓续志,原本是旧方志的一种,明清较多。在前代志书的基础上只记以后一段历史时期的事情,体例基本依照前志,有的只是类目上略有增删。它可以直称为“续志”,如{江都县续志》;也可以冠以“志补”、“补编”等名称,…  相似文献   

15.
从盘龙城考古发现试谈商楚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在江汉地区新发现了许多商周和楚的文化遗址、墓葬,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为我们研究楚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这里想就我们掌握的一些材料,讨论一下楚人早期的历史和商楚关系.我们认为楚人的祖先本是活动于江汉平原上的土著部落.在熊绎之前的商王朝时期,他们是被从中原过来的早已进入奴隶社会的商人逼迫逃避到"荆山"去的.《左传》中讲的熊绎"辟在荆山"当是实情.这里的  相似文献   

16.
“朱方”辩     
朱方,春秋时曾一度是吴邑。在《左传》中,“朱方”这一地名出现过三次。其一,《左传·襄公廿八年》记载:齐庆封奔吴,“吴句馀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其二,《左传·昭公四年》云:“秋七月,楚子以诸候伐吴”。“使屈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执齐庆封而尽灭其族。”其三,《左传·昭公四年》曰:“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史记》则载五次。《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曰:楚灵王三年“夏,合诸侯宋地,盟。伐吴朱方,诛庆封。冬,报我,取三城。”《史记·吴太伯世家》云:“王余祭三年,齐相  相似文献   

17.
谢安琪  张义中 《东南文化》2023,(2):88-99+202
近十多年来,淮南地区新发现了四座南北朝时期墓葬。通过对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分析,淮南地区南北朝墓葬的年代可以分为前后两段。以6世纪中期为界,前段受南朝文化影响较深,后段北朝文化因素逐渐凸显,南北方文化逐渐融合成了全新面貌,并且直接影响了周边地区的隋墓。这几座墓葬的发现,反映出淮南地区在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正岭海亦称岭南,指称的历史上最宽地域范围"包括广东(含港澳地区)、海南、广西大部分地区和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及以北地区。"[1]约为秦汉时南越国范围,与汉武帝所置交阯刺史部统一监察的九郡面积相当。这一地域最古的名称是交阯还是南交,有不同见解。一种见解是:岭海最早名称应是"南交"。此立论多以《尚书·尧典》为据。屈大均说:"论地名以南交为古,论事以宅南交为古。"[2]仇巨川  相似文献   

19.
沂河源头考     
沂河。故称沂水.自北而南,自成一水系,流经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地区,注入黄海,全长574公里,流域面积173256平方公里。沂水之名,屡见于《诗经》、《国语》、《左传》、《战国策》等先秦典籍,其中《尚书.禹贡》称:“淮沂其义,蒙羽其艺”,①当时将淮沂并称.可见沂河的重要性。然而,直至两汉时期,有关沂河源流的记载仍然较为粗略。  相似文献   

20.
自"二重证据法"提出以来,将考古发现运用于《左传》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学界的趋势所在。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是《左传》研究中的重要著作。大量采用运用二重证据法来疏证《左传》是该书的一个特点,但其中间有不当或谬误之处。本文仍从新近考古发现入手,对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5处误用二重证据法的地方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