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犹主义在欧洲基督教世界是一种普遍性的反对犹太人及犹太教的历史现象。反犹主义运动也一直伴随着犹太人的美国移民史。美国作为一个以基督教为主导的国家,它所秉承的基督教文化传统无疑对其国内反犹主义运动起了首要的推动作用,为反犹主义的孳生和高涨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和把握多元民族国家中的文化)中突与整合,对于加强族群间的和解与合作、消除种族主义和偏狭的宗教情结,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索尔·弗里德兰德对20世纪纳粹大屠杀的历史研究在书写实践和理论反思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救赎性反犹主义是纳粹大屠杀得以发生的主要思想根源。在理论反思层面,他一方面利用深层记忆概念突出受害者个体记忆的创伤属性,另一方面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修通"来突破深层记忆在表达和书写方面的局限。在叙事形式上,他创造性地将受害者第一视角的个体记忆融入第三视角的历史叙事中,从而提供一种更立体也更全面的大屠杀史。这些理论思考和实践虽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和视野局限,但充分体现了弗里德兰德将跨学科视角及方法引入纳粹大屠杀史研究的引领性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倩红 《史学月刊》2005,47(9):74-8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大屠杀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美国、以色列、欧洲等地普遍兴起了对“后大屠杀时代”的研究,主要探讨源于大屠杀并影响到后大屠杀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通过对幸存者的心理磨难、对纳粹屠犹的神学反思、犹太意识的强化以及西方社会的“遗弃”对犹太人的精神打击等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屠杀事件对犹太人社会心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惨绝人寰的"纳粹大屠杀"通常被视为由男性纳粹军官们犯下的罪行,然而据研究纳粹大屠杀的历史学家温迪·罗沃教授在其新书《希特勒的复仇女神:纳粹屠场上的德国女人》中说,造成至少600万犹太人死亡的"纳粹大屠杀"并非全是由男性纳粹党徒实施的罪行,至少50万名德国女人也见证和参与了血腥大屠杀,她们有的是女护士,有的是军官女秘书,有的是拥有好几个孩子的母亲,有的还是孕妇。  相似文献   

5.
杨军 《民族译丛》2006,(5):9-17
本文考察了反犹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史及特征,认为与“旧大陆”相比,“新大陆”的反犹主义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在美国社会中也存在反犹主义,但美国政府从未支持反犹主义,体制化的反犹主义从未在美国出现,美国的反犹主义从未达到欧洲国家的那种烈度;在美国,威胁犹太人生存的是同化程度的加深和犹太人内部派别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6.
提起以色列,令人很自然地想到 耶路撒冷、伯利恒、天主教、基 督教、耶稣、圣母、圣诞、马槽、五饼二鱼……等等圣经故事;也有些人会想到犹太人,犹太教;但较少人会马上也想到阿拉伯、阿里、真主、伊斯兰教……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同一片工地在有些地图上写的是以色列,但在另一些地图上却写着巴勒斯坦…… 现代人在听到以色列,巴勒斯坦的时 候,更不期然会想到战争,烽火连年,死亡……以色列总代表着一份浓浓的疑惑,神秘。 我从约旦首都安曼出发,乘车约一个半小时到了位于海拔一200米的死海北部的约旦海关,虽然这里离以色列…  相似文献   

7.
尤利安因复兴多神教和宽容犹太教而成为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极具争议性的一位皇帝。根据基督教和多神教史料记载,尤利安曾允许并协助犹太人在耶路撒冷重建第二圣殿。由于文献中神迹和护教学色彩浓厚,加上缺乏犹太教史料佐证,学界在尤利安重建圣殿的相关细节上尚有争论,甚至有学者将尤利安重建圣殿及其失败归为基督教父的"杜撰"。但客观地看,尤利安曾经施行宽容的对犹太人政策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重建工作失败,尤利安的涉犹政策无果而终这一事件反而成为基督徒笔下彰显基督教胜利的典型例证。通过强势而排他的历史书写,基督教史学为尤利安的失败贡献了一场并不体面的"葬礼"。此后,犹太教继续走上漫长的内化过程,多神教也随着雅典学园解散而消亡,共同成就了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国稳步发展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8.
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已经过去了近70年,学术界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以及希特勒个人因素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大屠杀发生的原因.但有些问题至今仍然研究不足,比如纳粹的种族灭绝行为何以在一个文明国家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这种群体暴力到底依靠什么样的心理基础与经济条件作为支撑?德国历史学家格茨·阿利(G?tz Aly)推出的《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劫掠、种族战争和纳粹主义》①一书,运用翔实的统计学数据研究了纳粹主义、种族战争与经济意图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出纳粹把从犹太人、富人及占领区掠夺来的财富不仅用于维持战争机器的正常运转,而且用于着力提高德国公民的经济待遇,以此换取了德国民众对大屠杀的默认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犹太教是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一种闪族宗教,逐渐发展成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神教。犹太教的核心是相信宇宙只存在一位而且是惟一的上帝——雅赫维(即耶和华),它作为世界一神教之母,与基督教、伊斯兰教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犹太教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犹太人所信奉和遵行。犹太教教义强调:犹太人是上帝雅赫维从万民中拣选出来的一个特别的民族,是与上帝雅赫维订立契约的特殊选民。这个契约代表了整个犹太民族对上帝的承诺,对每一个犹太人都具有约束力。对犹太人来说,这个契约就像日月星辰的运行一样,永远不能废除。  相似文献   

10.
魏玛共和国犹太人在政治、文化和宗教生活方式上都表现出高度的德国认同。德国犹太人的这种国家认同既有重要的历史基础,也是现实的需要和客观环境压力的结果。魏玛共和国犹太人的德国认同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犹太教、犹太文化限定于宗教和文化的而非民族的层面,从而减少其与"德国国家认同"的冲突;二是强调犹太人与德国主流民族、语言、文化和历史的紧密关系。犹太人的德国认同对其族群产生了重要影响:犹太族群中发展出了对东方犹太人的歧视;排斥犹太复国主义;低估反犹主义的危害,以致对大规模地迫害、屠杀犹太人缺乏预见性等。  相似文献   

11.
今日这个"去中心化"的时代重新挑起了对基督教早期史的兴趣。耶稣的追随者,原是犹太人信仰的一个宗派,圣保罗把它传入外邦人之间,  相似文献   

12.
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已经过去将近半个世纪,大屠杀在西方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近几十年来西方也出版大量关于大屠杀研究的书籍。然而,关于大屠杀的研究,或更狭义上说“为什么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恐怖”,学们(包括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往往存在  相似文献   

13.
试论纳粹大屠杀及其对犹太民族和文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光 《世界历史》2000,(2):12-22
本文所说的纳粹大屠杀(Holocaust)特指希特勒法西斯对犹太人的杀戮。由于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种种复杂原因及其互相交错,反犹思潮和行动早在公元前就已产生,在中世纪的欧洲更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有组织的行动。到了近代,一波接一波的反犹恶浪又在俄国和东欧肆逆,使犹太人“不仅遭到一个无权的民族所遭受的一般的经济和政治压迫,而且还遭到剥夺他们起码的公民权的压迫”。然而,与纳粹大屠杀相比,所有此前的反犹活动都显得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14.
征稿启事     
潘光 《世界历史》2000,8(2):22-22
本文所说的纳粹大屠杀(Holocaust)特指希特勒法西斯对犹太人的杀戮。由于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种种复杂原因及其互相交错,反犹思潮和行动早在公元前就已产生,在中世纪的欧洲更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有组织的行动。到了近代,一波接一波的反犹恶浪又在俄国和东欧肆逆,使犹太人“不仅遭到一个无权的民族所遭受的一般的经济和政治压迫,而且还遭到剥夺他们起码的公民权的压迫”。然而,与纳粹大屠杀相比,所有此前的反犹活动都显得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90年代以来犹太研究在中国持续深入地开展,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也开始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有关这一主题的论文不断出现,相关研讨会也举行过多次。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看不到一部全面、细致地介绍大屠杀的历史著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2011年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著名学者索尔·弗里德兰德尔近60万字的宏篇巨制《灭绝的年代:纳粹德国与犹太人,1939—1945》(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6.
犹太教与犹太民族有着密切的关联。犹太教在犹太人生命历程的每个重要时刻——出生、青春期、结婚和死亡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礼仪体系。犹太教的成年礼和婚礼仪式给犹太人以指导和教诲,帮助他们适应新的角色和要求;犹太教的丧礼与葬礼则给犹太人以安慰。犹太教的生命礼仪充实了犹太人的生活,显示了他们的信仰和民族归属,表达了他们对上帝的忠诚,起到了维护民族稳固与团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渊源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督教原是公元一世纪犹太教的一个新宗派,它继承了犹太教的全部经典,成为基督教《圣经》中《旧约》的部分。以色列曾经以本民族与上帝立约而自豪,后来的基督教却认为上帝已经抛弃了犹太人,选择了基督教徒,并且与之立了新约,所以基督教称犹太人的经典为《旧约》,而与自己定的约为《新约》。他们都属于崇拜独一无二的上帝的一神教,皆以《摩西十诫》为基本戒律,并倡导公正、爱人、和平、诚实、守信、乐善好施等伦理原则和规范。但是两教在教义、礼节和生活实践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分歧和差别。  相似文献   

18.
纳粹大屠杀以其历史经历的极端性打破了德国历史的连续性,并作为历史意义的断裂和历史创伤,打破了战后德国人的代际认同、集体认同和民族认同。黑格尔“命运的因果性”、兰克“内在的关联”等德国传统思想资源成为对纳粹大屠杀进行历史反思的思想和意识前提。作为当代德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约恩·吕森提出德国人在战后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以1968年和1989年为界,形成了以参加战争及战后重建的一代、战后一代及战后二代这三代人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取向为主导的嬗变过程。吕森以“命运的因果性”命题为核心来阐述战后德国人为纳粹历史悔罪的理论储备与精神机制,由此形成了第一代人的沉默、第二代人的道德批判和第三代人的历史化处理方式。“三代人”理论对纳粹历史反思的代际处理具有“理想型”和“形而上学罪责”的思维特征,其本身也是关于纳粹反思的学术性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9.
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犹太隔都的建立并非基于反犹主义,它是威尼斯在经济利益和宗教狂热、包容与驱逐之间妥协的产物。隔都的建立不但使犹太人获得了在威尼斯城长期居住的权利,并且获得了诸多经济和宗教特权。隔都的高墙一方面限制了犹太人的自由,但同时又保障了犹太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关于"大屠杀"(Holocaust,也称纳粹屠犹)的沉默被打破,七八十年代形成研究高潮,从而形成一门以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政策为对象的学科.截止到2000年,已经出版的大屠杀研究著作达600多种(不包括回忆录).①进入新世纪以后,有关"后大屠杀时代"(Post-Holocaust Period)的研究持续高涨,一大批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以及新闻工作者,热衷于研究源于大屠杀并影响到后大屠杀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目前就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国际学术界关于大屠杀的研究主要出现了两个新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