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东龛石窟。东龛石窟,地处巴中市城东0.5公里的插旗山下。旧有造像20余窟龛。今存8窟龛47身,多剥蚀,而所存遗迹亦不失石窟艺术之佳作。1号窟,凿内、外龛,外龛高190、残宽250、深110厘米内龛媚边饰联珠纹,忍冬纹,高178,宽200,深130厘米。内龛雕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佛左侧存八部众5身,菩萨1身。佛右侧雕八部众7身,菩萨4身。正壁雕菩提双树。外龛右侧壁雕力士一身,外侧雕俗人5身。释迎佛经后代补塑已非原貌,而头光保存很好,为内圆外桃形头光,内光凿方块纹,边饰联珠纹。天王身绕飘带,在我市唐代天工造像中仅存(图十…  相似文献   

2.
大足妙高山摩造像第2号三教合一窟,刻释迦、老子、孔子于一窟。正壁为释迦结跏趺坐,左右侍立迦叶、阿难。左壁为老子垂足端坐,左右各立一侍者。右壁为孔子,头戴冕旒,垂足端坐,左右各立一弟子。这是宋代三教融合的珍贵实物资料,学者多有论及。惜对此山开凿者(冯楫)的生平事迹、造像渊源等均未作深究,故不免泛泛而论甚至有讹误之嫌,笔者因作是文,以助其深入研究。妙高山宋代造像共8龛窟,第2号为绍兴十四年(1144年)作,第5号水月观音洞为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作,余均无具体年代。清人李型廉《游妙高山记》云:“…  相似文献   

3.
1988年秋,我们在永寿县永太乡发现装饰别致的造像碑一通,造像碑顶部稍残,砂石刻成。残高1.14米,宽0.62米,厚16厘米。造像碑从上到下可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凿一圭形龛,高30厘米,宽25厘米。龛内雕一佛二胁侍,主尊高肉髻,面部丰满不足,清瘦有余;身穿通肩式大衣,左手置于左腿之上,右臂残,结迦跌坐,须弥座。左胁侍,立姿,左手持环状物,右臂残,身著紧身长袍,面目风化不清。右胁侍,立姿,身穿紧身长袍,双手做袖手状,面目风化。第二单元以线刻手法勾勒出怒放的花卉。第三单元线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九日,彬县新堡子乡白店村发现隋开皇十五年造像碑一通,现收藏于彬县文化馆内。这座造像碑系红砂石,是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四月所造。碑顶已残缺,通高138厘米,上宽43厘米,下宽52厘米,碑侧上厚17.5厘米,下厚18厘米。碑上方凿一方形尖拱窟龛,龛高35厘米,宽37厘米。龛内中间造释迦像一区,结跏趺座,低平肉髻,右臂上弯,手指向上,掌心向外;左手置于盘腿上,掌心向上,有托法器。闭目凝神,安祥自然,端庄肃穆。两旁站立二菩萨,右边合掌恭立,左边双手托一  相似文献   

5.
窟龛号:第0五一位置:西崖大佛最底下建造时代:北魏  宋明重修窟龛型制:方形平顶敞口摩崖龛,正壁左右上方各凿一小龛。造像:正壁塑结跏趺坐佛一尊,左侧塑大弟子阿难、胁侍菩萨一尊,右侧塑大弟子迦叶、胁侍菩 萨一尊。左壁塑结蜘趺坐佛一尊。有壁塑结跏趺坐佛一尊。小龛空。壁画:龛顶画迦楼罗、童子、飞天、仙鹤及乐器等花纹图案。佛两侧画护法天王及帝释天。左右 两壁画护法天王四身,底层隐见早期画飞天。题记:无窟龛号:第0五二位置:西崖大佛西下建造时代:北周窟龛型制:四角攒顶窟,顶后部残。造像:正壁塑菩萨一尊。左壁…  相似文献   

6.
石空寺石窟     
正石空寺石窟位于城关镇金龙行政村金龙自然村东约1000米处的茹河南岸石崖上。石窟分布在东西长约300米的石崖上。共有大小窟龛9个,其中1、2号窟保存完好,其余窟龛均为空龛,但窟龛形制保存完好。1号窟平面呈半圆形,窟高8米,宽9~15米,残深4.7米,有造像5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高5.3米。二号窟平面略呈长方形,高7.8米,宽11米,残深4.3米,  相似文献   

7.
“天元甲子”纪年,见于大足石刻妙高山和福安桥石窟的三则造像题记。如妙高山的“三教窟”题记是:“东普攻镌文仲璋……天元甲子记”(图一)。此外舒成岩第3号窟的题记是:“天元起运初春上元……伏麟镌龛”。这“天元甲子”究竟是历史上何代帝王的年号,过去一直未得其解,今考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九曜山造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南山山区,为新发现的一处佛教摩崖窟龛,存石灰岩洞窟 1 所,像龛 3 个,造像凡 11 尊。1、2 号造像龛年代为五代吴越国,3 号龛年代为此后的北宋。洞北山崖存香严寺和永庆寺山地之间分界摩崖,洞内的石刻佛经残文是东南地区目前已知唯一的洞窟刻经。该遗存为研究东南地区佛教物质文化提供了新资料,对完善五代吴越国佛教造像的谱系亦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1983年3月,四川省忠县物资局在临江岩畔进行建筑施工时发现一处唐代摩崖石刻。这处摩崖石刻共有五个龛窟,三十三尊造像(部分造像头部早期被盗),龛窟彼此相连,均凿于整体岩石上。现分述于下: 第一窟,造像三尊,本尊为菩萨,两旁为侍者。窟高63、宽55厘米(图一)。第二窟,造像三尊,本尊为佛,两旁为侍者。窟高67、宽55厘米(图二)。第三窟,造像十七尊,本尊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为迦叶、阿难。两侧壁为侍立菩萨。近窟口处,左右各二天王,外面二天王脚踏夜叉,与奉先寺天王类似。阿难、迦叶  相似文献   

10.
龙门石窟近期清理出的唐代窟龛造像及遗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石窟于1990年第四季度在宾阳洞区进行维修、加固施工过程中,拆除了原宾阳洞前的木构房屋,清理出一批压在原房基下的唐代、主要是高宗时期的窟龛造像及遗物。窟龛包括1个中型洞、1个中小型洞和大小像龛106个(空龛不计)。遗物有较完整的龛像2件、残圆雕佛像2件(龛像碎片不计)、刻经残碑石2块及大型青石碑座1件。被清理出的窟龛位于宾阳北洞前下方的摩崖岩壁上,并由此略向北延伸。总长度为  相似文献   

11.
在安岳县几处重要摩崖造像中,都可见到“玄应”书写的摩崖题记或经文,玄应是安岳石刻中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他与安岳石刻开元中兴有极大的关系。其所书题记和经文,是安岳石刻艺术考古断代研究的珍贵文献资料,有补史证史的作用,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安岳城西五里有大云山,其上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寨摩崖造像,有龛窟编号105号、造像3061尊。第38号为题记(实为37、39号造像的题记,本为一龛,应编为一个号),高1.50米,宽0.40米,计6  相似文献   

12.
方珂 《文物世界》2010,(6):17-20
<正>大足石刻的北山第288号、290号龛,位于北山佛湾北段末端,为摩崖石刻。其288#龛,窟高2.34米,宽0.26米,深1.55米。窟外门楣上横刻"大明蜀总制林公之像",内刻明代刑部尚书林俊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东平华严洞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华严洞位于山东东平县城西北约15公里的翠屏山麓(图一),在俗称为“牛鼻子洞”的天然山洞内造成。南侧主洞平直高大,两壁约十余米镌满造像,共有造像49身及数小龛像,余处则无加工痕迹(图二)。造像布局显然出自统一计划,窟口存有两方碑记,有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记铭。可知是一处纪年明确的明代石窟造像,惜文革中造像头部被砸毁、碑文划伤。华严洞内平面轴线方位北偏东38°,洞口朝向西南方。窟口立面高336、宽281厘米,底部有沟槽,两壁有痕迹,原应设有门(图三)。雕刻造像据内容可编为11号。北壁有7号共  相似文献   

14.
剑川石钟山石窟石钟寺区第8号窟,座落在石钟寺后一垛巨大的石崖右端,背靠东南,面向西北,开凿面积约9平方米,分上下两层,由大小不等之9个小龛组成,分别雕有佛、菩萨、天王造像。在上层4龛正中显目处,增长天王、持国天王两龛造像之间,有一稍大之拱门形龛洞,龛洞高0.9米,宽0.6米,深0.65米。龛洞内壁两侧平底上,阴线刻两铺佛、菩萨、侍从造像。龛洞迎面正中须弥座之莲台上,雕一高0.42米之锥状物,中间刻一凹槽.酷似女性生殖器之外阴.  相似文献   

15.
在西藏穷结藏王墓群(西区)北约0.4公里处,有一座青娃达孜山(又称第二堡寨),其东南端崖面稍偏西,距地面3米余处有一小型洞窟,窟中石壁面浮雕大量佛教造像,窟外东西西侧崖面亦浮塑造像。1985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第二小组对这批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介绍如下。青娃达孜山小型洞窟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窟门东南向,洞口高3.35、宽0.5~2、进深2.5米,窟内石壁浮雕造像41尊,除4座  相似文献   

16.
解放初期,新乡市博物馆收集到一块东魏天平四年获嘉安村道俗一百余人造像碑。该碑为卧碑形制,高76,宽141,厚13厘米。碑中部凿一佛龛,龛上端阴纹线刻有帷幔。龛中刻一佛二胁侍。佛,肉髻大耳,博衣宽带,内著僧祗支,结跏趺坐,手“施无畏与愿印”,下衣有稠密的折褶纹,复于须弥座  相似文献   

17.
广元千佛崖初唐密教造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佛教石窟中,密宗造像数量多,是一大特点。但过去对盛唐以前的早期密教造像情况并不清楚。1989年秋,笔者参加了对川北石窟的考察,发现广元千佛崖两处初唐造像值得注意,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可以更加完整地了解四川密宗的发展过程。一莲花洞右壁龛像莲花洞,位于千佛崖窟群的最下层。窟横长方形,正(东)、左(南)和右(北)壁三面设高环坛,坛上三面各贴壁开一大龛。三龛均为较浅的圆拱龛,龛内造一佛二  相似文献   

18.
王令猥造像碑,通高113厘米,分碑额、碑身、底座三部分,四面开龛造像。碑造于北周建德二年(573年),1973年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出土,现存甘肃省博物馆(图版捌:2)。该碑碑额高23、宽42厘米,为四龙交蟠式。碑额阳面下方居中开一小圆拱浅龛,高10厘米,内雕一结跏趺坐小佛。佛面方圆,低平肉髻,内着僧祗支,外着双领下垂式大衣,衣纹稀疏、厚重,覆于方形台座前。碑额阴面下方亦居中开一圆拱小浅龛,高10厘米,内造一结跏趺坐小佛,形制同碑额阳面  相似文献   

19.
1986年,山西省阳城县文博馆征集到武周圣历三年(公元700年)石雕释迦造像龛一尊.该造像龛青灰岩石质,通高40、座高9.7、座宽21、座厚10.7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20.
比丘僧纂造释迦多宝碑,现存于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展厅内,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所刻,原存于山西省新绛县樊村。此碑由碑首和碑身组成,首、身连为一体,用整块石材雕成,碑座为现代补刻。碑首高37.8厘米,最宽36.5厘米,厚22厘米;碑身高79厘米,宽37.5厘米,厚22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