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压岁钱     
奚菊 《南京史志》2014,(2):53-53
过年了,哈哈,终于可以吃、睡、玩了呀,不仅这样,说不还会大捞一笔,真是想想都会令人睡觉笑醒了。保持这种兴奋的状态,一家挨着一家地拜年。喝饮料,吃东西都快使我消化不良了,但是“盛情”难违呀。  相似文献   

2.
爱之水     
天,燥热无比,天边的云儿呀。遥遥而不可及,云旁的太阳呀,正肆意地狂笑, 炙烤着干裂的土地。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摇着大大的芭蕉扇,噘着嘴,嘟哝道:“妈妈,妈妈,大这么热,雨什么时候才能来呀?”妈妈拍拍她的头,笑道:“别急,别急,而该来时一定会来的。”小女孩点点头,对着天,大声叫道:“雨啊雨,我们好想你呀,你快来吧!”可是,天气依旧是酷热难耐,云朵仍然舍不得留下一丝阴凉,骄阳还是似火地灼热着人们。直到黄昏,雨还是没有来。小女孩失望地叹道:“雨可能不会来了。”可妈妈却肯定地说:“雨是不会食言的,它一定会来的。”夜晚,没有一丝凉风,在遗憾中小女孩熟熟地睡了,她梦见小小的雨滴滋润了大地,使得整个世界充满了生机。当她迷迷糊糊地睁开睡眼时,一股泥土的清香飘了进来,那味道不如花香,却是真正的沁人心脾。小女孩连忙跑出屋子。门前的一潭积水溅了她一身,但她一点也不介意。树叶上挂着晶莹的水珠,花瓣上盛着透亮的水滴,大地也是湿漉漉的。小女孩欢呼:“下雨了,  相似文献   

3.
正"床",按照现代人的定义是用来睡觉的家具。但在古代,床的概念非常宽泛,凡是上面有面板、下面有足撑的,不论置物、坐人,或用来睡卧,都称作床。最原始的时候,人们"以天为被,以地为铺"。后来,人们学会用树枝、草铺在地上当作床,再铺上兽皮就算是很高档了。终于有一天,心灵手巧的妇女学会了把草编成席子,古人便开始"席地而坐"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董超军 《南京史志》2023,(16):52-53
<正>幼儿去年饲养的蚕宝宝的卵一直张贴在饲养角的墙面上。幼儿时不时就会问:“老师,蚕宝宝怎么还不出来呀?”“老师,它怎么要睡这么长的时间啊!”就在这样的期盼中,一声春雷惊醒了沉睡中的蚕宝宝,幼儿期盼已久的蚕宝宝出生了,拉开了幼儿深入探究蚕宝宝的路程。  相似文献   

5.
田森 《炎黄春秋》2002,(12):60-65
在这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人们回首往事,依然对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苏联剧变怀有浓厚的兴趣。人们不断地问,为什么那么大的一个超级大国顷刻之间会分崩离析了呢?为什么这样一个天翻地覆的剧变竟然在苏维埃大地上那样相对平静地被接受了呢?究竟什么是这一剧变最深刻的原因呢?  相似文献   

6.
野性大地     
《华夏人文地理》2005,(5):150-156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数位知名摄影师为了寻找和记录地球上的野性大地,历时数十年,奔波于世界的每个角落,终于完整地拍摄和记录下了这些世界上仅存的伊甸园,并将照片结集成册,推出了《野性大地》一书。本书将珍贵奇异的野生动物和人迹罕至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用丰富而详实的文字和图片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幅野生动物和野生地带的奇美画卷。  相似文献   

7.
每当人们谈到彝族文字,便自然而然地讲起彝族文字由来的传说。彝族文字是怎么来的呢?在千里彝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造天造地的最后阶段,人们开始在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天地的祖宗们,各自带着一个支系,奔向东西南北,到天涯海角继续创造山川河流、树木花草。那时,人们只会劳动,没有一种共同语言,想互相谈谈话,把见到的、心里想的事情告诉伙伴们,也只能在白天造地劳动之后,晚上围着火堆跳舞,用动作来表达心里想说的话。但是,动作总表不尽心里话。为了寻找一种能说清意思的话和能记下事情的宇,人们不知派出了  相似文献   

8.
正我喜欢鸟语花香的春天,还喜欢硕果累累的秋天,也喜欢冰天雪地的冬天,但我更喜欢骄阳似火的夏天。早晨,天亮得特别早,空气也很新鲜,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树上的鸟儿也开始唱歌了。人们也趁着早凉下地干活了。中午,烈日当空,太阳像一个火球炙烤着大地,花儿无精打采地低下了头,知了也热得吱吱叫,就连邻居家的小狗也伸出了红扑扑的舌头,人们热得满头大汗,回到家,拿出了清凉爽口的冰淇淋,咬上一口,真舒服呀!  相似文献   

9.
嬉戏谷游记     
正去年夏天,我们一家到嬉戏谷玩。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大地,知了也有气无力地叫着:"热呀,热呀!"可是,一进3D电影院,我们顿时暑气全消。我刚系好安全带,刺激的"旅行"就开始了。我们的飞船一会儿直冲云霄,一会儿在水面上滑行。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弄得我晕头转向,眼花缭乱。突  相似文献   

10.
从前有一个懒人,一年四季不想干活,天天吃了睡,睡了吃,懒得出奇。有一天,他懒洋洋地来到院场心,看见种在院场心的那棵果树上,几个细小的果子已成熟了,不由得馋涎三尺,但又懒得爬树,就懒洋洋地就地坐下,张大嘴巴,等着果子掉进他的嘴里。他等呀等,等了好一阵子,也不见果子掉下一个来。但他还是耐心地等待,一直等到下午,肚子也饿了,嘴巴也张酸了,果子还是没有掉下来。他一时火冒三丈,也不知  相似文献   

11.
从前,猪和狗一同帮一家主人。一天,主人对猪和狗说:“今天,你们两个到地里劳动,谁劳动就谁吃饭,谁不劳动就吃菜。”猪和狗应声一同下地去了。它们来到地里,猪用嘴使力往前拱。它拱呀拱,拱完一大块地走回家去了。而狗呢,一到地边呼呼地睡大觉。睡了大半天,它看到猪拱出一大块地,它就翻身跳起来,跑进地里乱蹦乱跳一阵。这样,一块地里到处都踏满了它的脚迹。然后,它也就跟在猪后边走回家去了。一到家里,主人就问它们道:“今天你  相似文献   

12.
敬畏泥土     
我们中国人对泥土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女娲创造了人,而女娲赋予生命的载体,正是泥土。这样看来,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泥土有了不解之缘。功高盖世的泥土人靠泥土而生存繁衍,注定了泥土功高盖世。从古时起,人们就学会了在泥土上种庄稼而获取食物,用泥土搭建房屋而得以栖身。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泥土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人们提供生命之粮。到了现在,泥土对人们的恩惠更多了,人们从泥土中汲取石油、煤,人们从泥土中探掘各种稀有金属。泥土促进了人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13.
正"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一看到春暖花开这个题目,我就想到了这首古诗。唐代大诗人杜甫用这简简单单的五言绝句,就一下子写出了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情景。是啊,初春的景色就是那么美丽。经历了一个寒冬的冬季,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当春姑娘踏着轻快的脚步,轻轻柔柔地抚摸着人们的脸颊的那一刻,人们都意识到了春天的来到。大地脱去了冬  相似文献   

14.
传说开天辟地之初,太阳、月亮和星星都不会走路,白天黑夜不分。人们饿了就吃,累了就歇,瞌睡了就睡。那时,人们一睡着就很难醒过来,要睡好长时间。有的人醒来时,做活的工具因天长日久而腐烂;有的人醒来时,身旁甚至长满了大树,树根穿进鼻孔压着人爬不起来。这样的日子实在不象话,天神们便叫太阳、月亮和星星走路,世间就分出白昼和夜晚来了。但人们不习惯白天做活晚上睡觉,天神就叫太阳拿很多很多的针,不停地刺人的眼睛,于是人们在白天很难睡得着,便开  相似文献   

15.
碑刻是刻在石头上的文书,这样的书被人们称为“以石为书”,其目的是为了更为久远地保存各种信息。中国是一个注重树碑立传的国度,所以大地上随处可见刻在石头上的书。凡是名山大川,都是碑刻汇集的地方。正是有了古人留下的许多石碑,才使我们得以揭开一个个历史谜团,透过那些冷冰冰的文字触摸到古人的心跳。  相似文献   

16.
“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呀,也不献哈达……”这首六、七十年代唱遍中国大地的歌曲,把藏族最具特色的两种日常生活饮品介绍给了世人。好多人从这首歌了解西藏,了解这里的人们。从某种程度来说,青稞酒和酥油茶成了藏族的代名词。然而,带着领略高原风光和这里人们生活习俗心情的远方客人,如果不走进藏人的家而在街上漫游的话,就会看到在写有“某某甜茶馆”的门口自行车和摩托车满地排放。  相似文献   

17.
西藏的甜茶     
“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呀,也不献哈达……”这首六、七十年代唱遍中国大地的歌曲,把藏族最具特色的两种日常生活饮品介绍给了世人。好多人从这首歌了解西藏,了解这里的人们。从某种程度来说,青稞酒和酥油茶成了藏族的代名词。然而,带着领略高原风光和这里人们生活习俗心情的远方客人,如果不走进藏人的家而在街上漫游的话,就会看到在写有“某某甜茶馆”的门口自行车和摩托车满地排放。走进里头一看,满是黑呼呼的人,坐无虚席。有些房屋小的茶馆,门口摆放的凳子上也有人坐着喝甜茶。看到这么多人在一天任何时候都在喝甜茶的情景时,你心中也许会闪念这么个问题,是不是甜茶也是藏族的主要饮品之一?的确是这样。甜茶不象酥油茶和青稞酒那样,“发明专利”属于藏人,它是一种外来的饮品,但藏族人把它早已容纳为自己的生活中,使之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品。 据说过去甜茶在西藏没有象现在这样的广泛普及,更没有成为如今这样大众化的商业性饮品。它有它的深入、发展和普及的过程,下面介绍笔者所知道的甜茶的历史及现状。  相似文献   

18.
正午后的炎热刚刚褪去,大片大片的乌云就缓缓地飘来了。我望着夏天变幻莫测的脸,想到:啊!又是一场雨呀!没有几分钟,乌云便铺天盖地地盖住了大地,看来这场雨不可小视。"隆!"雷声震天动地,像是上帝发出的怒吼,又像是地狱传来的哀号,似巨石落入深涧,如巨浪冲刷大地,令人心惊肉跳,魂飞魄散。  相似文献   

19.
杨福泉 《华夏地理》2002,(11):124-125
大漠莽野,高山巨流,如今都有不倦的旅人的行踪.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向原野,走向山川,即使只是短暂地逃离俗世,让奔忙劳碌的心,在原野上获得了慰藉. 行走在大地上的人们,各自寻找着他们的乐园.但在我心目中,真正的旅人,寻找和向往的应该是大地之"灵",山川之"神".  相似文献   

20.
“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呀,也不献哈达……”这首六、七十年代唱遍中国大地的歌曲,把藏族最具特色的两种日常生活饮品介绍给了世人。好多人从这首歌了解西藏,了解这里的人们。从某种程度来说,青稞酒和酥油茶成了藏族的代名词。然而,带着领略高原风光和这里人们生活习俗心情的远方客人,如果不走进藏人的家而在街上漫游的话,就会看到在写有“某某甜茶馆”的门口自行车和摩托车满地排放。走进里头一看,满是黑呼呼的人,坐无虚席。有些房屋小的茶馆,门口摆放的凳子上也有人坐着喝甜茶。看到这么多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