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局的观察和反应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日俄战争之后中国政局的观察和反应上,美国政府一方面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出发,支持清廷内亲外的改革派势力袁世凯集团,主张清政府进行渐进的政治改革,希望中国秩序稳定、进步,并不急于向中国输出美国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中国国内兴起的民族主义运动又持敌视或漠视态度,其对贸易投资和利益的追求远远胜于其对稳定和秩序的关注,由此助长中国国内革命,导致清政府的垮台。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局反应中存在的这种二律背反现象,既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美国政府在许多弱小国家外交政策上的一个通病。  相似文献   

2.
垄断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反垄断情绪高涨,对此,美国政府主要通过一系列反垄断立法(反托拉斯法)规范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后100多年,反垄断立法仍在不断发展。本文主要考察美国反垄断法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美国政府在参与经济事务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增加学校收入和刺激消费,美国政府和大中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中国掀起了留学美国的新一波热潮,留美学生人数直线上升。受美国政府、学校积极推动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这股美国留学热将持续升温,且呈低龄化趋向,但留学移民难度会有所增加。美国留学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日益扩大,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197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以集体行动的形式向跨国石油公司及其母国(主要是美国)展开了提高石油标价和争取石油标价权的斗争。在这场斗争的初期,美国政府通过为跨国石油公司解禁《反托拉斯法》、支持跨国石油公司的谈判方案等方式介入斗争。但是,受制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对中东石油的深度依赖,以及中东反美情绪和阿拉伯国家迫切希望将石油武器运用于阿以斗争等中东政治气候的影响,美国政府转而推动跨国石油公司接受产油国的谈判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产油国取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在大幅提高石油标价的同时掌握了石油标价权,国际石油市场的控制权开始向产油国转移。这场斗争由此成为美国战后石油霸权衰落的转折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2020年12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的例行记者会上,将孟晚舟事件称为“严重的政治事件”。“美国政府炮制这一事件不是出于什么法律原因,真正的目的是要打压中国的高技术企业,阻挠中国的科技发展,加拿大政府扮演了美国政府帮凶的角色,拘押没有违反任何加拿大法律的无辜中国公民,这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的愤慨,导致两年来中加关系陷入了低谷。”  相似文献   

6.
50年代初美国对台政策的酝酿和武装侵占台湾的决策过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50年代初美国对台政策的酝酿和武装侵占台湾的决策过程沈志华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了战争,美国政府对此迅速做出反应。然而,令人感到奇怪是,美国对于战争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不是针对朝鲜半岛的,而是针对着中国的领土──台湾。换句话说,美国政府的第一反应是...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进行了系统考察。二战后美国的日本政策与钓鱼岛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美国政府通过托管琉球与“第27号令”将中国钓鱼岛纳入其托管之下。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又将钓鱼岛的“施政权”作为冲绳的一部分“归还”给日本,为中日钓鱼岛争端打下“楔子”。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上由“模糊中立”到当今小布什政府的“小心介入”,反映了美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立场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刘祥 《史学集刊》2021,(1):123-133
二战爆发后,美国社会组织在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依靠国际组织保障人权的规范构想。美国政府则并未重视人权议题,人权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只处于边缘地位。社会组织在此后掀起大规模的游说活动,要求提高人权议题的地位,这使得美国政府考虑融合社会组织的人权规范构想与主权规范原则。旧金山会议上,美国说服其他大国接受其人权立场,极力否决拉美国家的人权提案,体现出美国借人权话语行使霸权的实质意图。最终出台的《联合国宪章》多处涉及人权,奠定了此后联合国人权规范的基础。但是,社会组织与美国政府围绕人权的争论凸显了宪章人权条款的复杂特征,这使得美国在此后联合国人权规范的发展中面临更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张涛 《安徽史学》2009,(4):95-101
通过选择性的报道和评论,美国早期刊物积极鼓动美国政府和美国民众占领印第安土地,同化或者驱赶印第安人,利用一切机会蚕食和占据欧洲国家在北美的殖民地;某些媒体甚至还要求美国向太平洋扩张,谋求北美大陆之外的海洋霸权。虽说早期媒体的扩张话语并不等同于美国政府的实际政策,但却反映了众多政治家和民众的扩张意识,勾勒出了美国以扩张为手段建立世界帝国的主要线索。从该角度而言,建国初期的报刊杂志浓缩了美国的扩张史,为我们了解美国早期扩张思想创造了又一契机。  相似文献   

10.
孙家栋是我国两弹一星的著名专家,为我国能在世界航天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他曾代表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进行了艰辛的谈判。 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国门打开了,但中国航天部门无论卫星还是火箭都没有走向世界。航天部党组讨论开放议题,提出中国运载火箭要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市场。在请示中央同意的情况下,1985年10月,新华社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特大新闻。 美国一得知中国火箭要进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1.
乔姆斯基是美国政府最恼火的人,他最近出书大批美国政府。书中说:“美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失败的国家”,是“无赖国家中的无赖”。日前,《纽约时报》对他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乔姆斯基则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对它进行了猛烈的反击。  相似文献   

12.
柔克义是晚清中美关系史上一位难得的身兼汉学家的外交家,也是美国政府中促成第一次庚款兴学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1901年代表美国政府参加《辛丑条约》谈判过程中就力主削减庚子赔款,随后又极力主持正义,反对列强因"镑亏"问题提出的还金要求,并推动美国率先退还部分赔款,在1905~1909年驻华公使任上代表美国政府,终将"庚款兴学"具体加以落实,促成清政府创办清华学堂。柔克义与美国第一次庚款兴学的关系,既体现了这位汉学家出身的外交家对发展中国教育事业情有独钟,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庚款兴学主要系出于美方的决策,是美国政府的主动行为。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中国取得了政治独立,经济自主成为较之前历史阶段更为突出的问题。这使得这一时期中国政府与在华外国企业的关系更为敏感。国民政府与国际石油公司关于石油事务的交涉即是一例。国民政府设立国营中国石油公司、开发石油资源和管制石油进口都与在华的国际石油公司产生矛盾,美国政府亦卷入其中。这一系列事件是战后中国政府实现经济自主的重大实践,也是对外国在华经济利益集团的直接挑战,涉及经济发展模式选择、自然资源开发主导权和外资公司管理等经济自主的核心问题。这一例子不但反映了近代中国政府与在华外国企业关系在战后的转变和美国政府与企业对中国的压力,而且也使我们窥见近代中国在获得政治独立后经济自主能达到的程度及所受的限制。它折射出战后中国历史诸多重要变化中的其中一环。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一直企图最终实现美国式民主体制的一统天下,所以对外进行民主文化构建属于美国政府传播其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1972年,美国占领冲绳并逐步施行托管统治,进行民主文化构建。  相似文献   

15.
论文梳理总结了"华人间谍威胁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成因和影响展开了分析。近年来,随着中美在科技领域竞争的加强,美国政府关于"华人间谍威胁论"的炒作愈演愈烈。一方面是因为日益增多的中国留学生、科学家"回流"参与中国人才吸引计划,引起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担忧;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华人群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某些华人个体的不当行为,为"华人间谍威胁论"的出现提供了口实。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的本质是,抱持冷战思维的美国政府以中国为假想敌,通过人为捏造华人"间谍"活动的规模与危害,借以采取措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对华政治策略。然而,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的影响是双向的。美国政府通过加强反"间谍"起诉,收紧留学生签证政策等方式,一方面阻碍制约了中国科技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美国的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16.
1934—1936年间中美关系中的白银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政府 193 4年通过的《购银法》造成世界银价飞涨。作为银本位大国的中国深受其害 ,白银大量外流 ,金融出现严重危机。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艰苦交涉 ,最后与美国达成了白银交易 ,先后三次向美国售银总计 1 44亿盎司 ,并利用售银所得的外汇改革和稳定了中国的币制 ,实现了中国多年来一直追求的货币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国际角色定位的转变、美苏冷战的展开、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国际社会对人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美国黑人争取民权的国际转向,促使美国的种族问题日趋国际化。为了维护国家形象和"世界领袖"地位,并努力把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到资本主义阵营一边,美国政府不得不重视保障黑人权利。在布朗案等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司法部代表美国政府以"法庭之友"身份提交书面陈述,从美国外交和国家利益的角度要求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在布朗案中,最高法院在多个方面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从而最终作出了推翻"隔离但平等"原则的判决。美国充分利用这一判决结果和有利的国际舆论,改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声誉。美国政府对布朗案判决的政治利用取得了一定效果,而国际舆论也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的黑人民权改革。  相似文献   

18.
朝鲜战争前后,美国政府对教科文组织的态度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方面,由于美国政府要求教科文组织为联合国的干涉行动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政策遭到了该组织的部分抵制,美国官员降低了参与该组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内反共事态的发展加剧了政府对教科文组织的怀疑,进一步削弱了该组织在美国国内的合法性。政府与公众对组织态度的变化为日后双方关系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9.
找出美国利益和中国利益之间的交集并向美国政府提出正确建议。是鲍卡斯的新工作,也是新挑战  相似文献   

20.
汪幸福 《湖南文史》2010,(12):24-25
1948年,蒋介石政权摇摇欲坠。为了挽回颓势,蒋介石连续派人去美国活动,希望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他的“戡乱救国”事业。此时正值美国的大选年,美国各路政客都忙于竞选,使得国民党对美外交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