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891年的重庆开埠使重庆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抗日战争为重庆城市近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方面,日机对重庆的轰炸严重地破坏和阻碍了经济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另一方面,重庆人民的反轰炸斗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重庆城市的扩张,推动了重庆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1891年的重庆开埠使重庆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抗日战争为重庆城市近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方面,日机对重庆的轰炸严重地破坏和阻碍了经济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另一方面,重庆人民的反轰炸斗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重庆城市的扩张,推动了重庆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1891年的重庆开埠使重庆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抗日战争为重庆城市近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方面,日机对重庆的轰炸严重地破坏和阻碍了经济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另一方面,重庆人民的反轰炸斗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重庆城市的扩张,推动了重庆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正1937年11月20日,随着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重庆成为战时首都。重庆的陪都时期,是城市化突飞猛进的时期,是城市发展纳入整个中国与国际视野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文化的转型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国民政府需要将其作为首都来建设,重庆就这样被动地纳入了国家视野。一、旧城印象重庆作为内陆城市,开埠较晚,直到1929年2月15日重庆市政府成立,重庆才正式建市。1937年重庆成为抗战时期的陪  相似文献   

5.
权丽娜 《旅游纵览》2013,(6):269-270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具有发展会展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会展行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助推重庆朝着"会展之都"的建设目标快速前进。在这一进程中,会展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本文从会展企业形象塑造出发,结合重庆会展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助推重庆会展企业发展的新契机,指出重庆会展企业形象塑造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重庆会展企业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图们江地区国际性城市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城市体系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构建设想及管理原则,并初步估算了城市体系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7.
<正>重庆万盛城市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调整不断推进和繁荣。从1955年设立行政区划以来,万盛辖区地处渝黔交接点,地跨四川、贵州、重庆三个行政区,由于历史因素,辖区面积小、人口散而少,因矿区和"三线建设"的需要,外来人口聚集在煤矿和兵工厂附近,推动了城市规模的建设,交通、医疗、商业等公共资源也随着居民点的集中而发展。一、万盛辖区城市发展历史阶段分析通过历史资料的分析和总结,依据城区扩建、人口、经济  相似文献   

8.
张瑾 《史学月刊》2000,12(3):110-115
民国重庆城市现代化起步于刘湘“军人干政”时期。而川江航运的繁荣,城市精英的觉醒以及刘湘政权的若干举措,为“上海模式”输入重庆提供了重要条件。作为后发外生型条约体系城市,重庆的现代化不仅依靠西方现代性要素的刺激,而且更直接地受到“上海模式”的辐射和拉动。“军人干政”的负面效应致使以“上海模式”为蓝本的重庆城市现代化呈现畸变态势。在“上海模式”的冲击下,在本社会还缺少现代性因素积累的情况下,重庆城市现代化于20年代末期启动。  相似文献   

9.
"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指的是"重庆职教城"建设活动的一系列实践和探索,其显著特点是校区建设与城市建设共享共赢;通过探讨"城校互动"模式对产学研合作的促进作用,分析目前"重庆职教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今后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重庆[1]是在古代江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了,而民国时期是重庆城市拓展的黄金时期。民国时期重庆市在城外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拓展,空间格局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是重庆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章征涛  刘勇 《人文地理》2015,30(2):43-49
以重庆市主城区社会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以五普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因子生态分析手段,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重庆主城区社会区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2000年重庆主城区社会区形成的主因子有蓝领人口因子、白领人口因子、居住条件因子、外来人口因子4个;将2000年重庆主城区社会区划分为六个主要类型,其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马赛克和圈层"结构,内圈表现为马赛克分布,被外圈农业人口分布区所包围。从主城区层面上看,社会区分布表现出一定非规律性;在组团内反映了一种内在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袁媛  伍彬  古叶恒 《人文地理》2015,30(1):70-77
中国城市社会经济转型与重构背景下,城市贫困空间特征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以西部城市重庆为例,探讨贫困空间的分布、演变和影响因素,并兼论与东部城市的异同。研究显示,在重庆市层面,贫困空间分布差异扩大,都市区得到较大程度改善,渝东北偏远县城则逐渐恶化。在都市区层面,贫困空间分布非均衡性较强,与老城区、工业及其配套居住区耦合。这种特征受到"体制"和"市场"因素的系统作用,体制因素是历史空间继承、早期住房政策与分配制度、城市规划对保障住房的布局引导;市场因素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内城选择性更新等。根据西部城市的贫困特征,反贫困政策应该重点促进都市区局部地区和偏远辖县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重庆都市区城市游憩空间系统为例,将凯文·林奇的5类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细分,并转换为地点场所-具体的游憩空间,以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SPSS软件,从印象程度、品质较好和品质较差这三个方面对游憩空间进行定量评价研究,制成城市游憩空间评价指数的象限分布图,以了解游憩者印象与游憩空间品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重庆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Chongqing is a province-level city region in China’s interior with a land area larger than many small countries. Limited scholarship tends to treat Chongqing as a new jurisdiction formed in relation to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and reform of historic state-planned industry from the Mao era. This analysis turns to the complex process of land redistricting in a process of “territorial urbanization” that has also simultaneously reshaped the economy of Chongqing. By conceptualizing Chongqing as a dynamic administrative territory, this analysis defines changes in the relational configuration of it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xingzheng quhua) as a multi-faceted state strategy of governing land use change and the fiscal regime to realize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Especially by establishing districts in Chongqing, territorial urbanization works to enhance the funding capacity of the Chongqing government to develop larger, expansive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This urban transformation of Chongqing demonstrates how processe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government funding, materializing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state territorial configuration.  相似文献   

15.
Yunpeng Zhang 《对极》2018,50(4):1120-114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ecuritisation of land development rights under the dipiao scheme in Chongqing, China. It argues that this instrument is based on the dispossession and exploita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but these unequal relations have been concealed and naturalised through the complex geographies and temporalities of dispossessory arrangements, financing mechanisms and discursive tactics. By overcoming political barriers to land commodification and dispossession in this way, the Chongqing government has expanded the frontier of commodifiable land and sustained a land‐based, urban‐centric and debt‐financed accumulation. Instead of narrowing the urban–rural divide, this instrument reproduces and solidifies it.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conceptu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s for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development needs to shift the attention from land to people.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三峡库区工业空间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库区整个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工业的空间组织结构调整必须与长江产业带建设、三峡经济区生产力总体布局以及库区的城镇体系建设相协调,在优化库区工业经济空间布局过程中应该以库区工业企业迁建为契机,把工业布局优化同城镇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库区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与优化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两头牵动、中间布点、形成三区、主轴衔接、由线而面、双向拓展"。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利用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日常可达性指数、经济潜力指数与可达性系数四项指标,分析高铁对成渝城市群县域可达性的影响。同时,基于引力模型测算高铁开通前后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分析高铁对城市相互作用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成渝城市群的区域整体可达性水平,并表现出显著的“廊道效应”;区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差异显著,高铁建设在显著改善部分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同时扩大了相对可达性水平的差距;高铁建设强化了重庆主城区和成都市区的核心地位,且后者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得到提升,但仍与双核心保持着极大的差距;城市轴带在高铁推动下发育成型,但成渝一小时交通圈并未有效衔接,中部地区呈现“塌陷”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颖  陆玉麒 《人文地理》2010,25(5):97-102
借助ARCGIS软件中ESDA分析模块和统计功能,并与传统统计方法加权变异系数相结合,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和GDP为测度指标,初步探索了1999-2008年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能力和经济密度的空间特征三者的空间格局基本吻合,形成以成都市区和重庆市区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且这种格局在不断的强化;高速公路发展轴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广大地区经济仍处于落后状态;现发展阶段,核心区的极化作用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本研究首先阐述了长三角城市群的概况及其发展现状,然后总结了其成长机理,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的发展理念。长三角城市群在全球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等国际背景下发育,同时又因其自身具有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基础、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不断发展的交通和信息技术以及国家和区域各项政策的推动等优势而迅速成长。然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其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因素。基于此,认为新时代长三角城市群应该遵循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新理念,并采取相应发展措施,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向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