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我国古代的龙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古代的瓷窑,可分为圆窑和龙窑两大类。圆窑形似馒头,所以又称馒头窑,有的窑床平面呈马蹄形,故又叫马蹄形窑。景德镇等地所用的蛋壳窑,是圆窑的一种发展。龙窑窑身狭长,前后倾斜,窑头低尾  相似文献   

2.
冯冕 《东南文化》2021,(6):105-114
葫芦窑是景德镇窑炉技术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梳理葫芦窑的技术源流对厘清景德镇窑炉技术发展的过程有重要意义.以往学界认为景德镇葫芦窑是龙窑与马蹄窑技术结合的产物,但通过分析葫芦窑的结构特征,并将其与龙窑、马蹄窑比较分析,可知景德镇葫芦窑是对景德镇宋元龙窑及其改良技术的继承,并未吸收马蹄窑半倒焰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3.
龙泉市现保留有近现代龙窑36座,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曾芹记古窑坊、八都"哥弟古窑"龙泉窑制瓷作坊,溪头金品厂龙窑等。通过实地调查,本文对龙泉现代龙窑的相关状况、装烧技艺等做了阐述,对其保护现状及持续发展等问题做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2010年7~11月,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闽侯碗窑山发掘出4座宋代斜坡式龙窑及其附属遗迹,产品主要为黑釉瓷器和青白釉瓷器。其中Y1主体坡度最大达35度,Y2部分窑墙及窑顶的倒塌堆积保存基本完整,这一发现为复原该龙窑的窑室结构以及研究龙窑的构筑工艺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刘辉  唐宁 《江汉考古》2012,(1):54-58,60
金鸡岭遗址窑址群是目前长江中游发现的屈家岭文化时期数量最多、形制最丰富、分布最为集中的窑址群。陶窑从形态特征看有圆形窑、长条形分室窑、长方形馒头窑三种类型,其中长条形分室窑似龙窑结构在长江流域是首次发现,为我国早期龙窑的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窑址附近发现的非正常死亡的人骨架可能与窑址奠基或祭祀仪式有关。该窑址群时代为屈家岭文化时期。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梁子湖古瓷窑址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汉市江夏区东部,有一座南北绵延百平的梁子湖,周围地区有优质瓷土等多种制瓷原料和松柴燃料。92年秋季,巾、IK联合调查,共发现登记窑堆85处,龙窑窑膛105条,产品包括青瓷和青白瓷两个系列,其中以青R瓷系为主,青瓷系列仅发现堆积4处,龙窑窑膛4条(图一)。梁子湖窑盛产青白瓷,器形以碗、盏、碟、盘、执壶、益为大家,间产粉盒、瓷枕、香裁等工艺制品。制法以轮制为主,造型规范,瓷釉细腻光洁,积釉处有翡翠质感。釉色多谈青、灰青,也有米黄、青揭等。现将调古情况简报如下。一、遗迹梁子湖密集中分布在湖洲、保福、十地堂、舒…  相似文献   

7.
馒头窑,亦名圆窑或马蹄形窑,以窑形近似馒头得名。窑前火膛呈半圆形,火膛和窑室合成一馒头形空间,火焰自火膛冲向窑顶再倒向窑床,烟气从烟道、烟囱排出窑外,因此馒头窑亦属于半倒焰式窑。在我国南方多龙窑,北方多馒头窑。在四川地区目前发现的窑  相似文献   

8.
吴城商代龙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10月,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厦门大学人类学系84级考古专业师生及清江县博物馆联合对江西省清江县吴城商代遗址进行第六次发掘。在古窑址遗迹的发掘中先后清理出龙窑4条、其他型制窑址8座。其中编号(87)6号龙窑较为完整,其时代初步定为商代晚期,属吴城二期文化。商代龙窑在我国首次发现,为窑炉史的研究提供了年代最早的实物资料。笔者根据龙窑发掘和窑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景德镇浮梁县兰田窑窑址考古发掘资料,探讨了9~10世纪景德镇窑业的生产状况。首先介绍了兰田窑的基本情况和发掘的概况,并根据兰田窑大金坞窑址的发掘简报和万窑坞窑址初步整理的成果,探讨了景德镇早期窑业的三个问题。第一,根据万窑坞窑址发掘清理的五代早期窑炉遗迹,结合乐平南窑清理的晚唐时期龙窑,浮梁盈田凤凰山窑址清理的北宋早期窑炉,初步总结了景德镇地区早期龙窑从长变短,坡度从缓到陡,建筑方式从土筑到砖砌的变化趋势。第二,根据兰田窑发掘的地层,将景德镇地区9~10世纪的窑业分为5个发展阶段,并根据初步的整理结果对5个发展阶段的时代进行推断,总结了各期的基本面貌和特点。第三,万窑坞窑址地层出土资料显示,9~10世纪景德镇生产的主要瓷器品种青绿釉、青灰釉、白釉等各类器物,在所有地层中均同时出土,表明这三类器物的生产不存在早晚相继的关系,而是同时生产的不同质量和特点的器物。同时,从这三类产物的胎釉特征制作工艺、器物造型及装烧方法等观察,其分别受到了江西洪州窑、浙江越窑和北方地区白瓷生产技术的影响,也有少量长沙窑的工艺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2020年萍乡南坑窑考古调查的概述和主要收获。本次共调查了18处窑址,根据各地点发现的器物,可大致分为三组。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南坑窑创烧,采用支圈组合覆烧工艺大量生产青白瓷;元代中期青白瓷生产减少,质量下降,多使用涩圈叠烧法生产灰青釉、青釉、酱釉和黑釉瓷;元代晚期以生产青瓷为主,主要生产仿龙泉青瓷。本次调查发现窑炉遗迹4座,皆为砖砌龙窑,与南宋以来龙窑向宽短变化的趋势相符,并存在多次修建使用现象;发现的矿洞与码头遗迹,反映了南坑窑系统生产过程。从采集标本看,景德镇青白瓷技术可以通过南坑窑向湖南传播;南坑窑仿龙泉窑青瓷是基于本地窑业技术对龙泉青瓷进行的表面模仿。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1月—2014年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县文物局联合对安徽省繁昌窑窑址、窑包分布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覆盖范围约30平方公里,全面摸清了繁昌县境内五代—北宋时期青白瓷窑址分布情况,确定了繁昌窑规模最大的窑场——柯冲窑的窑包数量。调查摸索了一套适合南方地区规模性龙窑窑址、窑址群调查登记的有效方法,初步建立起繁昌窑系列窑场分布与发展的时空框架。  相似文献   

12.
2014年4—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联合对德清县开发区砂村的大圣堂窑址进行了发掘。本次发掘共清理出唐代窑炉一处两座,出土大量瓷器标本。窑炉为长条形龙窑,窑床短小;产品以青釉为主、黑釉为辅;主要器型为碗、盘、盂、罐,有东晋南朝遗风。大圣堂窑的发掘再次丰富了汉唐时期德清窑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3.
南窑是江西地区一处以烧造青釉瓷为主的唐代窑场,是景德镇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于2011年、2013年对南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揭露面积1 073.5平方米,出土大批窑具和瓷片标本,尤其是全面揭露一条长达78.8米的龙窑遗迹,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掘出土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为研究南窑的窑炉技术以及唐代制瓷业的发展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天目窑遗址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和天目山镇,2013年进行过系统调查,确认窑址33处,沿天目溪上游东关溪的北岸与丰陵溪的南岸分布,以敖干水库为界分为东、西两个窑区。2020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联合对西区的敖干2号窑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完整揭露分室龙窑1座、窑包堆积1处,出土瓷器与各类窑具标本2000余件。瓷器均为日常生活用器,器类以碗、盏为主,釉色以青釉最多,其次为黑釉、酱釉等。根据窑炉形制及出土瓷器特征判断,敖干2号窑的烧造年代应在元代早期,性质为民窑,其窑业技术可能与金衢盆地甚至闽北存在更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李晔 《收藏家》2022,(7):49-56
五彩是中国古代瓷器彩绘装饰技法,同时也指彩绘瓷器品种。“五”为虚数,实指色彩丰富。按照工艺特征分类,有纯釉上五彩、青花五彩和色地五彩三类。纯釉上五彩,是在烧好的白釉瓷器上以红、黄、绿、褐、紫、黑、蓝等彩进行绘画,勾线平涂,入窑以800℃到900℃焙烧而成;青花五彩,先以青料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再进行釉上彩绘.  相似文献   

16.
古代制瓷工艺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许并不少于瓷器本身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制瓷原料的取用规律以及与窑业发展的关系、瓷釉起源的时间和原因、窑具的使用状况及其演变、焙烧过程对瓷器审美价值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阐述了一些论据充分的新观点,无疑对古瓷的探索和鉴赏有所裨益,亦对认识、确定中国瓷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陶瓷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发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不同文明传统内部之大小不等的地域性文化,都拥有差异程度不等的陶瓷文化,因此陶瓷史成为考古学上研究人类文化史、族群谱系关系史的最重要指示物,成为考古学上重建历史的最重要依据之一。陶瓷考古的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民族考古向来是陶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外考古学家、人类学家都予以重视。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考古学者主要在西南开展了一系列少数民族地区原始制陶的调查研究,著名的有李仰松先生关于云南佤族、傣族、彝族及海南黎族原始制陶工艺的调查,并结合仰韶文化的制陶工具发现,研究史前时代的制陶技术发展史的不同阶段,是制陶工艺之民族考古调查研究的奠基。此外,宋兆麟、黄展岳、杨原、张季、林声等人分别对贵州苗族、云南傣族、云南元谋汉族等原始制陶的调查研究,也都是这方面重要的成果。除了技术史的调研外,还有人作文化史的民族考古研究,我曾探讨过台湾高山族民族志中的原始陶器群与闽台史前文化间的源流关系。伴随着考古学的自身发展与完善,陶瓷史的民族考古学研究还可拓展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本期收入的三篇文章,在这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从调研内容看,传统的调研几乎都集中于原始制陶,对陶瓷史上晚近历史时期的窑业技术史缺乏民族志的类比。东南地区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镇、龙窑技术的中心之一,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东南龙窑技术源远流长,但龙窑技术史的复原研究主要是通过东南各省地下埋藏的唐、宋、元、明等历代窑址的考古发掘资料来展开,闽浙各省山地社会中若干年前仍旧青烟缭绕的龙窑工场,长期未能引起学者的注意。福建博物院羊泽林、栗建安、厦门市博物馆宋蓬勃、陈建国先生合作的《东南龙窑技术的历史记忆——厦门同安坑仔口现代陶窑调查》,独辟蹊径,首次披露了一处闽南现代龙窑的形态与结构,将一处近年刚刚停烧的现代龙窑的"准民族志"资料展现在研究者面前,必将引起窑业技术史学者、陶瓷史学者的一阵兴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青瓷中心产区早期龙窑及其产品遵循的是一种经济型原则。本文通过解析龙窑的各个结构,认为在长达1500年以上烧制原始瓷的实践中,窑工对于龙窑技术的认识和改革是逐步的,其动因在于提高产量而非质量,节约成本并追求利润最大化。从宏观上看由于不停地改革窑炉及其相关技术,使得龙窑技术越来越趋向成熟。龙窑的渐趋成熟,在烧制原始瓷及其向早期越窑青瓷发展的这些过程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福建唐代瓷窑材料一向十分匮乏,将口一号窑的发掘,填补了这一空白,在窑炉结构、形制、产品、种类、质量和特征方面,都提供了极为具体和详尽的资料.这一唐窑长达52米,是全国目前已知唐代龙窑中最长的一座,它反映了当时福建窑工制瓷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为宋元时代南方龙窑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古瓷四笔     
古陶瓷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多,涉及的面也很广,然对古陶瓷做深层次的探讨时,便会发现许多最基本的概念通常是模糊不清的,有些最基础的问题尚未解决,这都关系到陶瓷史及其理论体系的客观和科学与否,因而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就窑名、古籍记载、窑址、龙窑烟囱、古瓷科技测定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新观点以及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