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德钺反对跪拜礼,真读书人也!"三跪九叩"是清朝定的礼仪,双膝跪地下三次,磕九个头,以为最敬重,可也太麻烦了,且耽误时间。《清会典》:"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其他朝仪亦如之。"行跪礼之后还得不到坐,陈奏或听旨都得站着。清朝之  相似文献   

2.
作为宋代家礼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礼》不仅与宋代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的礼仪教化实践、北宋时期家礼的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更与宋代国家礼制教化的推进直接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群体对推行礼仪教化民俗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家礼修撰日趋接近庶民层面,并由此促成国家层面的礼制下移意识的明确及官方礼制的庶民化。北宋家礼与国礼的交接极大推进了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的家礼修撰意识。《朱子家礼》直接简化、删改古礼之框架体系,旗帜鲜明地宣示为广大士庶民众修礼的意图和有助于国家推行礼教崇化导民的主张,成为充分考量普通庶民生活实际、规范冠婚丧祭诸事和日常居家生活的士庶通礼。《朱子家礼》的仪制规范走出了"行于自家"的范畴,广泛扩展于士庶社会层面,家礼由此上升到了国礼,官僚士大夫群体的礼教意图、官方礼制的下移趋势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和演绎。  相似文献   

3.
作为宋代家礼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礼》不仅与宋代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的礼仪教化实践、北宋时期家礼的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更与宋代国家礼制教化的推进直接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群体对推行礼仪教化民俗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家礼修撰日趋接近庶民层面,并由此促成国家层面的礼制下移意识的明确及官方礼制的庶民化。北宋家礼与国礼的交接极大推进了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的家礼修撰意识。《朱子家礼》直接简化、删改古礼之框架体系,旗帜鲜明地宣示为广大士庶民众修礼的意图和有助于国家推行礼教崇化导民的主张,成为充分考量普通庶民生活实际、规范冠婚丧祭诸事和日常居家生活的士庶通礼。《朱子家礼》的仪制规范走出了"行于自家"的范畴,广泛扩展于士庶社会层面,家礼由此上升到了国礼,官僚士大夫群体的礼教意图、官方礼制的下移趋势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和演绎。  相似文献   

4.
正出现在这里的"人情",与"托人情,走后门"没有一点关系,而是"人之常情"的意思。汉代的学者很推崇"人情"的重要性。董仲舒说:"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汉书·董仲舒传》)司马迁在说到礼仪制度的起源时,不忘强调"缘人情而制礼"(《史记·礼书》)。西汉后期的能臣薛宣,以"人情"为纽带约束他的部属和民众,获得了政声。薛宣有"为吏赏罚明,用法平而必行,所居皆有条教可纪,多仁恕爱利"的官场美誉。在他担任"左冯翊"(京畿"三辅"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文献中,玉琮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礼仪用玉,但文献和出土玉琮的年代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研究者对玉琮形制及功能的认知有较大分歧。本文从出土实物出发,梳理了西周-汉代有明确出土位置的玉琮材料,再与东周时期礼书记载的玉琮功能一一对比分析,探索其功能的演变。通过本文研究可知:西汉时期出土的玉琮,符合文献中"礼玉"、"瑞玉"的功能。两周时期出土的玉琮,更多地体现出敛葬的用途,其宗教、礼仪的性质并不明显,不宜称之为"礼器"。  相似文献   

6.
正历代婚姻礼俗家庭不睦,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恶劣因素。所以《昏义》说,只有男女之别、夫妇之义建设好,才会有"父子亲,君臣正"。而后者是历代统治者最为关注的事情,婚礼之受重视也在所必然了。历代正史的《礼志》《礼书》,记载的多是皇朝和官僚贵族等上层社会的礼法制度。他们基本遵从和沿续了上古婚礼仪式,"五雁六礼"之制变化不大。西汉晚年,王莽控制朝政。他极力鼓吹和推崇古礼,平王即位,才9岁,王莽就催  相似文献   

7.
上博简《天子建州》“文阴而武阳”章很特殊,将“阴阳”和“文武”、“生杀”相结合,在先秦礼类典籍中没有看到过。只有在与黄老道家及阴阳家的文献相对比之後,置于人道与天道相配合的思想背景下讨论,“文阴而武阳”章的意思才能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此章虽然没有出现“刑德”一词,但很可能《天子建州》有“刑德”的意识。通过对“文阴而武阳”一章的分析,可知先秦有一部分儒家所谈的“礼”和黄老道家及阴阳家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张婧静 《沧桑》2013,(3):27-29
乡饮酒礼,原本是周代盛行一时的饮宴礼仪;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与繁荣,乡饮酒礼逐步与学校联系起来,在各级学校举行,并且得到隋唐统治阶级的重视,并将它定位成一种学礼。隋代承袭了汉晋以来的乡饮酒礼在中央、地方并行的现实,并使之固定化,朝着礼制化的道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唐朝时期",宾贤能"的功能超过了社会等级秩序的强调,乡饮酒礼与正齿位礼分离,现实生活中只在地方施行,并且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载入《大唐开元礼》,从而完成了礼制化过程。随着隋唐时期乡饮酒礼的推行,其所代表的"宾贤"、"敬老"、"谦让"的礼仪伦礼观念更进一步地深入到社会民众的意识之中并产生了影响,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鬼、魂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鬼、魂观念在先秦时期有较大社会影响,礼仪、祭典、习俗等皆与之关系密切。鬼观念滥觞于新旧石器时代之际出现的埋葬习俗,《山海经》的时代,人们或将形态怪异而令人惊骇者称为"鬼"。《礼记·祭法》所谓"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之说表明,唐、虞、夏、商、周五代将死去者称为"鬼",可见人死为鬼的观念应当出现得很早。关于"鬼"的最早记载见于殷墟甲骨卜辞。甲骨文"鬼"字是对于祭尸礼的"尸"的形象摹画。春秋时期尸礼渐废而鬼事兴。魂之观念的出现远后于鬼,春秋战国之际才开始出现"魂气"、"魂魄"之类说法。直到战国晚期,魂观念才真正摆脱物质性因素的羁绊。  相似文献   

10.
先秦饮至典礼并非简单的饮酒作乐,饮至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礼仪仪节,如告庙、舍爵、策勋、赏赐、饮酒、观乐等以礼乐文化为内核的章程。《诗经》诗篇记载了周代饮至典礼的实施情况。《小雅·彤弓》反映饮至典礼中的策勋赏赐环节。彤弓彤矢作为礼器,承载了诸侯武力攻伐的荣誉,"藏櫜弓矢"体现的是周初广有天下的大国气象。参考饮至礼的仪节章程,可知《鲁颂·泮水》诗前三章鲁侯到泮饮酒并非学者所谓的出征前"饮酒定谋",而是凯旋饮至的组成部分,《泮水》反映了一次较为完整的饮至礼实施过程。鲁侯在泮宫举行饮至礼不仅为炫耀武力,还隐含着以礼乐"服远人"的中兴愿望。  相似文献   

11.
溪音 《文史天地》2003,(5):64-64
古代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上,脚掌向后向外。他们在接待宾客过程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周礼·春宫·太祝》言:“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在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所谓“稽首”,就是人跪下后,双手着地,磕头及土,再停留一段时间,此系拜礼中之最重者,一般…  相似文献   

12.
殡礼、宾祭、宾尸、延尸、祊祭、傧尸等礼仪细节体现出,商周丧祭礼制中存在着"以神为宾"的观念。就时间向度而言,丧礼中的死亡者由生到死,其身份渐次呈现出由主人到宾客的转换过程。就空间向度而言,丧祭礼制中行礼双方所处的位置和面向等,寓示着死亡者(受祭者)是处于宾客之位;而孝子自殡礼之后,便以丧主自居,行礼时处于主人之位,开始继承父祖的宗教政治权力。这种新的理解表明,商周时期的人神关系远不如后世理解得那么森严、疏远。  相似文献   

13.
试图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应对现代性问题的资源,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议题。基于学术传统与问题意识,民俗学的传统礼仪研究尤为关注礼俗互动,在田野调查和史籍考辨的基础上,探讨传统礼仪与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唯有反思"礼""俗"等本土概念,梳理礼俗传统,深入观察传统礼仪在当下的传承与实践,才能更清晰的思考传统礼仪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找到延续传统的可能路径。我们对人生礼仪传统及其当代重建与传承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立场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唐宋时期的国家礼典,北宋的"讲武礼"仍如唐制,是以王朝集结在京重兵,由皇帝亲行大阅为唯一的形式。这一活动在礼仪文本上通北宋一代基本没有变化,在实践上则仅在宋初三朝举行过数次。就其空间的广大与人员众多来说,讲武礼是王朝在非战时状态下举行的最大规模、最高级别礼仪与军事活动。宋初三朝的皇帝大阅,皆在战争或酝酿中的战争之前举行,遂使之具有战争前奏的意义;并且大规模军事集结,又使大阅具有武力威慑的军事功能。正因讲武礼的实质是大规模军事集结,这一代表王朝重大军事动向的活动,在宋辽澶渊之盟后,为了保障根本的安全环境、避免破坏和局,而不再举行。  相似文献   

15.
周宏伟 《历史研究》2012,(2):4-26,190
自唐以来,学者虽然对先秦楚地云梦的位置、范围颇有争议,但一直都以"云梦"作为湖泊水体专名或游猎区专名。由于先秦迄汉晋时代在江汉—洞庭平原长江南北、峡江地区、黄淮平原淮河以北分布有七处以上的云梦,而汉代的"云梦官"不止一处,楚国(地)人也有"薮曰云"、"梦,泽中"、"梦,草中"之类的解释,因此早期"云梦"应不是专名,而是古夏(汉)语楚地方言对具有游赏意义的水体不大但植被繁茂之区的通称,其本来含义即为草泽或泽草。云梦分布的广泛性和云梦含义的揭破,不但可以较好解决学界关于云梦与云梦泽问题的长期争论,也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早期江汉—洞庭平原、华北平原、峡江等地的自然环境面貌。  相似文献   

16.
1996年寿县寿春镇南关村西圈墓地4号墓经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二套形制完全相同有错金鸟虫书铭文的双联戟。双联戟铭文隶定为"蔡叔■(獻)敄之行",通过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比对研究,我们认为这种称谓不是"某某之行戈"的省称,而是先秦时期特定的"某之某"的称谓。前一个"某"是父名,后一个"某"是子名。"蔡叔■(獻)敄之行"所指即《史记·管蔡世家》蔡哀侯獻舞之子"蔡缪侯肸"。这两套双联戟的出土填补了蔡国文物的一个空白,同时也印证了《史记》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朱子《家礼》中的最后一部分为祭礼,内容包括四时祭、祭初祖、祭先祖、祭祢、忌日祭、墓祭等:"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贫则称家之有无,疾则量筋力而行之。财力可及者,自当如仪。"据汪银辉在《朱子<家礼>在徽州的普及与影响》一文中称,"徽州是‘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祭祀,加上徽商财力的支撑。因此,徽州对祭礼特别讲究,其规模之大,礼仪之盛,花费之多,在全国也是少  相似文献   

18.
因信神而祭神,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通例,必然的产物。 满洲震钧曾说:“满洲六礼,惟婚祭二礼不与世同”。拙文拟就其祭礼一项,择其以萨满礼仪所举行的吉礼祭神,略作一粗浅探讨。 这种祭典,源远流长。清高宗弘历说:“堂子之祭,乃我朝先代循用通礼”;《满洲源流考》也载说:“我朝自发祥肇始,即恭设堂子,立杆以祀天”祭堂子原用萨满礼仪,而且举行这种祭礼,其仪式的主持者必伴以舞蹈。整个场面有声有色,引人入胜,因而族内外普遍称它“跳神礼”。这种因祭神而结合歌舞的形式之所以终于成为本民族的特征,它和古来满洲人能歌善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依时行政是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经典标准,但早期时政理论并不严格,且理论来源是阴阳家基于四时消息的宇宙神秘知识。西汉中晚期,时令知识褪去阴阳家色彩而贴上了儒家经典标签,依时行政理论也日趋严格。在这一转变中,王莽围绕时令的礼仪与职官改革起到了关键作用,包括:首度建成了月令明堂,并在其中加入了礼乐宗法因素;首度施行了迎时礼,并在其中加入了郊祀五帝内容;首度将神话中司掌时令的职官羲和人间化,并赋予其掌教化的职能。王莽上述举措进一步凸显出时令知识的儒家王命属性,也为依时行政理论的整备化与严格实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王莽的改革成果并未随着政权的短命而废止,而是树立起可供效仿的"古典国制"并被后世王朝继承。因此,当我们审视中国古代依时行政这一经典政治标准时,王莽发挥的作用及其呈现的普遍意义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0.
包山楚简第151~152号简中的"间之"乃"以之(田)为间",乃就先秦古书中所谓"间田"或"闲田"而言。"间田"或"闲田"本指未分封的田地,这些田不是用来让周天子私自使用的,而是以备进一步分封使用的。当时楚国正是通过"间田"的实行,使得一部分土地回笼于授受系统,从而保证了国家授田的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