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刘瑶 《丝绸之路》2013,(10):20-21
唐时,佛教在天竺已渐趋衰微,但在中国的发展却达到了巅峰。而唐人对佛学的研究,更有极高的成就,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佛教与史学之间互相影响。佛教充实了历史撰述的内容,影响了史家的思想,尤其在历史笔记中有丰富的反映。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相继出现了关于佛教记载的史书,这些史籍既使传统文学得以发展,更使佛教文化得以传承,并在传统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反之,传统史学也影响了佛教史书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中国佛教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佛教史学人才辈出,著述颇丰,在内容、体裁、史学观念的拓展上,都发展到一个繁荣阶段。本文主要从文献编撰、史学观念两方面探讨宋代佛教史学对后世文献编撰的影响,以阐明宋代佛教史学在中国佛教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史学是一个复杂的融合体。它既有佛教因子的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如易学、玄学、史学、理学等思潮对中国佛教史学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即在佛教与中土文化融合的大视野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着重阐释中国宋代佛教史家如何将中土传统文化融入到佛教史学视野中,从而成为中国佛教史学一个要素。  相似文献   

4.
正史学批评是关于史学自身的各种商榷、品评、鉴赏和反思,其对象包括历代史家、史学成果、史学思想、史学技艺、史学流派和史学机制等。从先秦时期关于史学的零星评论到东汉班彪集中评论前史,再到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唐朝刘知幾《史通》、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一条中国史学批评史的学术脉络清晰可见。史学批评的历史虽然古老而漫长,但史学批评史却是一个伴随着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逐渐兴起的年轻的分支学科。对于一门学科研究史的梳理,不仅有助于回望学术发展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到研究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宋代佛教史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史学发展至宋代,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佛教史学著作数量丰富,各体兼备,并创造出纪传体、编年体教史和藏经解题目录等新体例。本文考察了宋代佛教史学的状况,指出世俗史学的刺激、皇家对沙门著书的重视与褒奖以及大藏经的刻印与流传是宋代佛教史学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认为中国史学“几无完善之宗教史。”季羡林亦曰:“我懂一些佛教历史,也曾考虑过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问题。我总的感觉是,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非常落后。②同日本比较起来,落后很远。”从两位的概言中,不难了解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仍是待垦的园地,有广大的研究空间。 虽然佛教史的论述尚不多见,但相关的佛教史料却非常庞杂繁多,经、律、论三藏经典,僧侣的求法行谊,寺院的活动固然是史料;历代的佛教政策,民间的佛教行为也是史料;各地的方志、山志、寺志亦  相似文献   

7.
试论佛教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进入中国后便有了佛教史学。鉴于史学至少有着反映一种宗教形态来龙去脉的功能,所以佛教史学也是全面认识中国佛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现具体论述之,期待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会通"思想作为一种古老的宏观考察社会历史变化的历史观念,经司马迁的深刻理解和《史记》的运用与彰显,在中国史学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从中唐至元初五百年间几部不同撰述宗旨、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通史著作的面世,把会通思想发展到新的境界,使中国古代史学在通史撰述方面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而马端临是评论这一宏大史学现象的第一人,他的史学批评方法论,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随着它一步步迈入东土大地,其内容越来越丰富,影响也愈加广泛。佛教史学文献形成于晋代.经过隋唐的繁荣、两宋的完善.逐渐进入明清以来的调整阶段。中国的佛教徒们,在受到传统史学的影响下.编撰了包括传记体、编年体、会要体、类书体、灯录体等各种体裁在内的佛教史籍。这些著作不仅因其具备了完整的体系和丰富广博的内容而成为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的佛教史学文献还在史料内容、体裁形成、评价史事等方面.对传统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江湄 《史学月刊》2008,1(4):17-24
梁启超的<新史学>介绍了实证主义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型的宣言书.梁启超的"新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貌合神异,内涵一套将儒家哲理、大乘佛学和现代进化论融合起来的历史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而他后来怀疑进化论、否定历史因果律的思想转变,不能完全归因于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他自觉认识并澄清自己的"新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的思想界限.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会通中西、杂糅古今,是一套独特的历史观念与历史诠释方式."新史学"的"新"义,不但在于移植西方科学史学于中土,同时也是对传统历史观念与史学思想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1.
藏族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除了撰写大量的有关自己的历史、文化等文献外,还以藏文著述了关于其他民族的不少文献.譬若《印度佛教史》、《汉地佛教史》、《汉藏史集》、《红史》、《土观宗派源流》、《印汉藏蒙正法兴隆如意宝树》等等.此类文献是以记述佛教弘通的历史为中心,旁及王统系谱,虽然是佛教史与政治史的综合,但却把重点放在佛教史上,差不多大都为记述佛教流通情形的.从而不难看出,这类藏文文献在学术研究,特别  相似文献   

12.
大慈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市区东部,是唐宋时期成都最名的佛教寺院。佛教产生于印度,传人中国后不断发展,对中国人的政治、化和生活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寺院是佛教化的重要载体,至今人们没有进过寺院的为数甚少。汉至南朝时期成都是佛教从西向东传播的中转站之一。成都在佛教发展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中国佛教史上意义非常。成都的大慈寺曾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对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化影响巨大,因此大慈寺的佛教源远流长,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极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具有鲜明的文化发展意识、民族发展意识、史学批评意识、历史总结意识和自觉的会通意识等特点。该书的面世不仅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和历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意义和发展趋势,可以看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进入21世纪后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最新研究和解读。  相似文献   

14.
"会通"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周易·系辞》中,用以表明卦爻之会合变通。经过两汉至魏晋隋唐时期学者们的阐释和运用,其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执一"与"折中"的观念。随着会通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史家会通的史学意识也开始萌生,在早期的史书编纂和历史评论中都有所体现。到了宋代,理学的发展促进了会通思想的深化,会通成为历史撰述的思想主旨,由此被正式纳入史学思想的范畴。明清时期,胡应麟、黄宗羲、章学诚等史家在继承和系统总结前人史学会通思想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会通之义的"一"与"中"的关系,推进了这一思想的哲理化发展。中国古代史学会通思想是对传统通史撰述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中国古代史学注重历史撰述的客观性、史学认识的通识性以及突出史家独断之学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古德吉藏云:“授记既是法华要义亦是众经大宗.”而现代学者则认为授记思想是原始佛典过渡到大乘经的关键要素.可知不论古今,授记思想都是了解佛教与佛教史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古代高僧对大乘诸经的疏释是研究授记思想的开始;接着,现代学者通过语言学、佛教史的角度探讨授记思想之起源与流变;关于中国佛教授记思想及其在艺术等方面的展现,则是方兴未艾的新议题.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史家中,陈垣是特别重视对中国传统史学加以继承和发展的,被誉为"土法为本、洋法为鉴"的史学大师。作为新考据派史家的代表,他对传统史学及现代新史学关系阐发的基本特点和内容是以现代考据学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紧密结合自身研究来阐发传统史法、史料文献和史家成就的得失。在史家研究上,代表作《通鉴胡注表微》融考据、义理和致用为一,对宋末元初史家胡三省的史学思想和成就作了新的发掘和阐释,较系统反映了对传统史学思想和方法的认识,表明其中国传统史学观已经上升到新层面。他还对清代史家的成就和不足作了较深入的评述。陈垣对传统史学与中国现代新史学关系所做的理论探讨和史学实践为传统史学的现代转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范式。  相似文献   

17.
刘萨诃与敦煌莫高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二十年来在敦煌莫高窟佛教史迹画方面有很多新的发现。佛教史迹通常是以"感应"或"感通"的名目出现,无非是借助于人间的历史、地理附会上一些"灵异"与"奇迹",使之成为诱导信仰者从人间到"净土"的桥梁。这些描绘佛教史迹的壁画、塑像,尽管经过佛教徒的渲染与剪裁,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可是,它们仍然反映了人们的社会意识。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爱好  相似文献   

18.
柯林武德高度评价了基督教下的中世纪史学 ,但对其末世论给予了激烈批评。柯林武德的批评在理解大前提下并非无误 ,他要求内在于历史中理解过去 ,但又在现在基点上去理解过去 ,未来尚未实存则无法思想 ,由之反对末世论史学。末世论史学已经在近代影响了历史学的发展 ,而“未来”存在于历史中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历史撰述需要关注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相似文献   

19.
高小伟 《旅游纵览》2015,(1):286+288
敦煌是我国佛教艺术的殿堂,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早在千年以前,二者就因佛教文殊信仰结缘、互动。本文简要追述了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历史渊源,并对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第61窟"文殊堂"西壁进行深入分析,为我们研究五台山历史以及我国的建筑史、佛教史等方面提供了崭新视角,同时对我们了解文殊信仰在敦煌广为流传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正熊铁基先生指出,出于门户之见,自唐以来就有一个儒家排斥佛老的问题,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对佛老也持批判态度。不过,他们批评的主要是佛教和道教。至于老子与老学,则不是他们的重点批判对象(熊铁基:《从"存天理,灭人欲"看朱熹的道家思想》,《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第43页)。尽管如此,宋儒对老子思想的批评依然值得重视。因为这种质疑与批评不仅向宋代士人、道士甚至皇帝在注解《老子》时提出了新的问题,促进着老学的发展(本文所说的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