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昊 《史学集刊》2017,(5):43-52
唐朝与日本传世文献中的渤海"首领"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之一,但已有研究在方法论方面存在误区。"首领"在封贡秩序的语境中,主要是用于指称四夷社会的习用语汇,带有鲜明的立场性和指向性。唐朝、日本、渤海三方文献记述的渤海"首领"记述立场不一,其指涉对象并非同一范畴,并不能如实地记述渤海地方社会之状况。渤海"首领"的话语是古代东亚世界各方在华夷分野语境之下,能动地塑造自我中心立场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昆布是一种可食用的海藻,其药性及功效很早即被典籍所记录。由于历代医家所见昆布之基原植物有所差异,导致诸本草典籍关于昆布的形态和产地记载有所不同。通过与朝鲜半岛及日本相关典籍记载的昆布相比较,可以确定唐代昆布的基原植物应为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通过对中日韩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推测唐代东亚昆布主要分布于渤海国南海府、龙原府、安边府,新罗良州东莱郡,日本陆奥国等沿海地域。唐代东亚昆布主要由新罗和渤海国流向唐朝,而日本的昆布却并未流向唐朝。昆布在唐代东亚各国的应用略有不同:在唐朝主要用作药材;在新罗和日本主要作为食品,也兼做药材;在渤海国则被视为珍贵食品,同时渤海人也已了解其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渤海国(698年~926年),是唐朝时期勿吉后裔—以粟末靺鞨为主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初称"震国",首领大祚荣自号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国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羁縻州,隶属于唐王朝。926年,渤海国被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渤海文化中的汉文化因素浓厚,其典章制度效仿唐中央,  相似文献   

4.
勾海燕 《北方文物》2018,(1):98-102
渤海国是唐朝管辖下的地方政权,与汉代所置的渤海郡并无关系。渤海国的称谓是有变化的,如建国初称“振国”或“震国”,唐朝册封后称“渤海”、“忽汗州”、“渤海都督府”、“渤海国”等,辽灭渤海后称之为“东丹”、“东丹国”等等。在这些称谓中,并没有“渤海郡”一称,在此通过查找史料中对渤海国事例的相关记载,来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渤海族是我国东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存世大约六百年,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渤海族首领大祚荣,在上京筑都建立震国,后改名为"渤海国"。渤海国自建立之初就使用汉文,以唐制管理国家,积极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及文化,并与唐王朝保持友好往来,号称"海东盛国",在我国东北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本文以唐鸿胪井碑为见证,并结合唐王朝的羁縻州府政策,揭示渤海国与唐王朝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6.
第一,渤海横向传到日本的"渤海乐"是足以代表渤海国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其对渤海而言,则称之为"本国乐"或"本国之乐";其在他国(如日本)而言,则被称为"渤海乐"。第二,渤海纵向传给其后裔女真的"渤海乐"仍然是足以代表其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与横向传入日本的"渤海乐"性质相同;第三,南宋时期由金朝传入中原内地的"渤海乐"还是足以代表渤海国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其性质仍然未变。第四,从"渤海乐"的最早出处——日本六国史的第二部即《续日本纪》相关史料的考察,到中国正史《金史》、《宋史》中相关史料的检索,目前尚未发现足以对"渤海乐"性质产生怀疑的任何史料,更没有发现"渤海乐"就是"高丽乐"的任何证据。  相似文献   

7.
渤海国上自渤海国王为代表的统治集团,下至被统治阶层,都广泛使用靺鞨部族官称。从渊源关系来看,渤海统治集团的"可毒夫"、"舍利"等官称、尊号多借自鲜卑、突厥政治文化,并为该集团所专有。《册府元龟》等文献记述的靺鞨朝贡人名后缀,如"芝蒙"、"伯计"都是靺鞨部族社会广泛使用的官称。靺鞨部族官称与官僚制并行不悖,是渤海统治体系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8.
渤海政权建立之初,恰是武周时期,唐朝对东北治理力度弱化,大祚荣啸聚靺鞨以及灭国的高句丽等族众,在东牟山建立新政权,并致力于向南发展。但唐朝于开元五年在辽西重设营州和增立平卢军使,迫使大武艺以降的渤海由原来的南向发展转变为向北进攻拂涅、铁利诸部,后又与黑水靺鞨发生战争。但由于黑水靺鞨与唐朝联合,使得渤海国北进受阻,渤海不得不依靠突厥力量分别在西向和南向两个方向与唐朝作战,不过很快突厥衰落,渤海主动与唐朝交好,恢复和平局面。大钦茂即位后则延续大武艺时期的北进战略,这次向北征服了拂涅、越喜、铁利靺鞨部落。此外,大钦茂还将都城由显州迁至上京,都城迁移标志渤海北进战略正式确立。此后渤海国的疆域拓展则主要集中于北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渤海国(698~926年)社会结构的研究,迄今为止主要集中在几个有限的论题上.例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种族构成,高句丽人和靺鞨人的人口数量比例.不论这两个种族最终谁融合了谁,都必须关注对首领的研究(首领,即渤海的地方酋长).这样,才能充分地认识渤海社会.  相似文献   

10.
关于渤海国医师的唯一文献记载见于日本史籍《类聚三代格》,而通过钩稽唐、日本及新罗等东亚地区相关史料进行比较,可以对渤海国的医政制度及医师情况做出如下推测:渤海国医师隶属于太常寺下辖的类似于太医署的机构;渤海国仿效唐朝建立了医学教育和管理体系;中原医籍已传入渤海国并成为医学主流;渤海国遣日使团中的医师主要作用是治疗患病的使团成员,而由于医师数量、医学水平等限制,医师没有成为渤海国遣日使团中的常设职位。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8月24—28日,第九届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在河南大学召开。来自中、日两国的60余位学者与会,围绕东亚政治秩序与信息沟通、东亚文化交流、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等议题,展开了观点碰撞和深入交流。东亚政治秩序与信息沟通。渡边义浩《两位"亲魏"王——三世纪的东亚国际秩序》通过对大月氏、倭国的微观分析,揭示出三国政权对周边政权的争夺。孙昊《制造"夷狄":古代东亚世界渤海"首领"的历史话语及其实践》指出唐朝、日本、  相似文献   

12.
渤海国曾经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其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奇迹。渤海一切政治制度、文化等几乎都"象宪唐朝",等级制度也俨然一个封建皇朝,但是渤海始终是唐朝统治的一个地方政权,是唐朝东北边疆的重要守卫堡垒,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与渤海国同时代,在唐内地还有一个渤海县,而且还存在以渤海为郡望的豪门大姓渤海高氏,并在大柞荣之前,就有许多渤海高氏已经受封渤海郡王等爵号。因此渤海史研究者常常将两者混淆。唐朝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的确与渤海高氏、渤海郡望有关,但这只是唐朝的一项政略,其目的在于利用渤海高氏、渤海郡望从对外宣传上切断与其关系密切的高句丽之间的关联。唐朝真正关心的,不在于大祚荣是高句丽人还是靺鞨人,而在于大祚荣的政权会不会再像高句丽一样对其天下秩序构成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渤海国号的确定,实际上反映了唐朝对渤海的基本态度。在中原典籍中,唐对内地渤海人,与渤海之前的靺鞨以及渤海建国之后的渤海人都自有一套固定的表述系统,旨在区别华夷。  相似文献   

14.
渤海国是在我国唐朝时其居于北方的少数民族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政权,而在公元713年时受到唐朝的册封,成为唐朝重要的组成部分。渤海国存在有二百多年,在这期间与唐朝、高丽和日本等在经济文化上进行相互交流和吸收,从而使渤海国形成了具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又吸收了汉族及其他文化的具有独具特色的渤海文化。一度使当时的渤海国无论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上都达到了空间的水平。但在公元926年契丹灭了渤海国后,渤海文化则随着渤海国的灭亡而消散,同时大部分典籍书册也荡然无存。这为我们对渤海文化的研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既往研究者经常援引唐代苏鹗《杜阳杂编》中关于"紫瓷盆"的记载来证明渤海国陶瓷工艺的发展水平以及唐武宗会昌元年(841)渤海与唐朝的朝贡关系。通过考索《杜阳杂编》记载的细节以及考古所见9世纪唐、渤海陶瓷生产的情况,可以认为所谓渤海国的"紫瓷盆"应是苏鹗铺陈缛艳的小说家言,是其虚构的灵异物品,不宜作为真实可靠的史料看待。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东南边陲的宁安县渤海镇境内的“上京龙泉府”,曾为创造“海东文化”的渤海国都城。据史料记载,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建立的隶属唐朝的地方政权。公元六九八年建立“震国”,七一三年接受唐朝册封,专称渤海。于公元九二六年被契丹灭亡,历时二二九年。渤海国建立之后,与日本之间除了互为答聘外,余者多为文化方面的交流。从公元七二七年始至渤海灭亡止,遣使横渡日本海前往日本有史记载共三十四次,日本的使节也曾数十次来  相似文献   

17.
在唐朝时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渤海国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该国在公元926年被契丹所灭,但在其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却没有留下自己书写的文化史料,这是很让人费解的问题。本文根据仅有的资料对当时渤海国与唐朝、日本的往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唐朝时期,渤海作为唐朝的边疆民族政权,与中国的邻国日本进行了长期的交往,在交往中两者有共同的利益,也有过摩擦与争执,但是友好往来始终是其主要内容。本文通过追溯两者的交往初衷、谈论其交往内容,进而阐述两者交往的意义,渤海与日本的交往满足了双方人民的经济需要,促进了唐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同敏  许鹏 《西夏研究》2020,(1):59-63
以往学界认为有关西夏汉文文献中的"头项"意为"头领、首领",也是西夏的一种军事组织,这一认识并不准确。传世汉文西夏文献中的"头项"乃是"头绪、种类"等义,而西夏文文献中的"头项"则是"事宜、事项"的意思,可以用作"同位语"。同一常用词在夏汉文本中词义的不对等,说明西夏语在词义衍生的思维模式层面与汉语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武玉环 《史学集刊》2000,(4):F002-F002
渤海国与日本首次通聘,始于渤海武王仁安八年(公元728年)秋季九月,高斋德当时为渤海国的首领。他奉命与正使高仁、随员德周、舍那娄等二十四人首次前往日本。泛海途中,因遭大风,一行人漂泊到虾夷境,高仁等被当地土虾夷所害,只余高斋德等八人到达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