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女王,这一特殊现象与《萨利克法典》密切相关。这部诞生于公元6世纪的民事法典在14世纪的法国被重现发现,用以对抗百年战争中英国对法国王位的主张以及国内的分裂势力。经过几代学者的重新编撰和阐释,该法典在16世纪成为排斥女性继承法国王位的王国基本法。法国最高权力舞台上不断出现女性角色,这引起思想界从性别的角度去思考不同性别的社会角色与职责。政治事件的偶然性与国家政治制度的讨论、性别观念的长期酝酿相结合,《萨利克法典》被推上神坛,这恰与法国政治文化中反对女性涉足政坛的强大传统理论化的过程不谋而合。在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崛起与强大的历史阶段,法国女性的政治空间日渐被压缩,性别史的演进深受政治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法兰西公学院教授、法国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皮埃尔·罗桑瓦龙所著《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一书于2004年由法国瑟伊出版社出版,~①中文版由三联书店于2012年出版。~②法国的政治模式在西方独树一帜。近代早期,法国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与此相适应的是:法国的贵族势力相对而言遭到打压,城乡个体缴纳的直接税构成了维持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因此可以说法国形成了两极化社会(近年来,对这一观点,法国学界也有人提出异议)。这种政治形态为开始于1789年的大革命中一波高过一波的激烈革命运动以及具有恐怖色彩的雅各宾专政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世纪,法国继续上演一幕幕风起云涌的激烈革命。对于这样一种政治文化,罗桑瓦龙指出,两极化模式的特质表现为雅各宾主义的革命思潮。在这本书中,他以中间体的发展以及政府对待中间体的态度为研究主线,认为国家对中间体采取了政治一元论和社会多元论的策略,从而在19和20世纪使雅各宾主义获得了重建和重构。依据这样一种路径,在公权力得到加强和扩展的同时,法国的政治模式也发生了缓慢的、但却是深刻的改变。罗桑瓦龙声称,他的这一研究视角是对两个世纪以来法兰西模式整体变迁的一种新的诠释,也是对法国民主现代性的一种宏观构思。鉴于罗桑瓦龙在这本书中所讨论的中间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演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特邀请4位研究法国史的学者对这本书进行笔谈,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中间体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法兰西公学院教授、法国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皮埃尔·罗桑瓦龙所著《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一书于2004年由法国瑟伊出版社出版,~①中文版由三联书店于2012年出版。~②法国的政治模式在西方独树一帜。近代早期,法国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与此相适应的是:法国的贵族势力相对而言遭到打压,城乡个体缴纳的直接税构成了维持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因此可以说法国形成了两极化社会(近年来,对这一观点,法国学界也有人提出异议)。这种政治形态为开始于1789年的大革命中一波高过一波的激烈革命运动以及具有恐怖色彩的雅各宾专政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世纪,法国继续上演一幕幕风起云涌的激烈革命。对于这样一种政治文化,罗桑瓦龙指出,两极化模式的特质表现为雅各宾主义的革命思潮。在这本书中,他以中间体的发展以及政府对待中间体的态度为研究主线,认为国家对中间体采取了政治一元论和社会多元论的策略,从而在19和20世纪使雅各宾主义获得了重建和重构。依据这样一种路径,在公权力得到加强和扩展的同时,法国的政治模式也发生了缓慢的、但却是深刻的改变。罗桑瓦龙声称,他的这一研究视角是对两个世纪以来法兰西模式整体变迁的一种新的诠释,也是对法国民主现代性的一种宏观构思。鉴于罗桑瓦龙在这本书中所讨论的中间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演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特邀请4位研究法国史的学者对这本书进行笔谈,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中间体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法兰西公学院教授、法国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皮埃尔·罗桑瓦龙所著《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一书于2004年由法国瑟伊出版社出版,~①中文版由三联书店于2012年出版。~②法国的政治模式在西方独树一帜。近代早期,法国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与此相适应的是:法国的贵族势力相对而言遭到打压,城乡个体缴纳的直接税构成了维持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因此可以说法国形成了两极化社会(近年来,对这一观点,法国学界也有人提出异议)。这种政治形态为开始于1789年的大革命中一波高过一波的激烈革命运动以及具有恐怖色彩的雅各宾专政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世纪,法国继续上演一幕幕风起云涌的激烈革命。对于这样一种政治文化,罗桑瓦龙指出,两极化模式的特质表现为雅各宾主义的革命思潮。在这本书中,他以中间体的发展以及政府对待中间体的态度为研究主线,认为国家对中间体采取了政治一元论和社会多元论的策略,从而在19和20世纪使雅各宾主义获得了重建和重构。依据这样一种路径,在公权力得到加强和扩展的同时,法国的政治模式也发生了缓慢的、但却是深刻的改变。罗桑瓦龙声称,他的这一研究视角是对两个世纪以来法兰西模式整体变迁的一种新的诠释,也是对法国民主现代性的一种宏观构思。鉴于罗桑瓦龙在这本书中所讨论的中间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演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特邀请4位研究法国史的学者对这本书进行笔谈,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中间体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法兰西公学院教授、法国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皮埃尔·罗桑瓦龙所著《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一书于2004年由法国瑟伊出版社出版,~①中文版由三联书店于2012年出版。~②法国的政治模式在西方独树一帜。近代早期,法国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与此相适应的是:法国的贵族势力相对而言遭到打压,城乡个体缴纳的直接税构成了维持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因此可以说法国形成了两极化社会(近年来,对这一观点,法国学界也有人提出异议)。这种政治形态为开始于1789年的大革命中一波高过一波的激烈革命运动以及具有恐怖色彩的雅各宾专政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世纪,法国继续上演一幕幕风起云涌的激烈革命。对于这样一种政治文化,罗桑瓦龙指出,两极化模式的特质表现为雅各宾主义的革命思潮。在这本书中,他以中间体的发展以及政府对待中间体的态度为研究主线,认为国家对中间体采取了政治一元论和社会多元论的策略,从而在19和20世纪使雅各宾主义获得了重建和重构。依据这样一种路径,在公权力得到加强和扩展的同时,法国的政治模式也发生了缓慢的、但却是深刻的改变。罗桑瓦龙声称,他的这一研究视角是对两个世纪以来法兰西模式整体变迁的一种新的诠释,也是对法国民主现代性的一种宏观构思。鉴于罗桑瓦龙在这本书中所讨论的中间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演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特邀请4位研究法国史的学者对这本书进行笔谈,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中间体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服饰是社会性别秩序的重要表征,它在性别间制造出区隔,由此也划分出两性各自的价值与职责。法国大革命时期激进的革命女性身穿男装、手持刀枪,走上街头,争取佩戴武器、参与战事等权利,这是法国女性史上女性第一次正式提出平等的诉求。她们的行为遭致男性革命者的激烈反对和压制。本文从剖析大革命时期"亚马逊女战士"服饰入手,揭示当时女性为争取平等权利所遭遇的困境:革命者认为允许女性身着男装会导致女性寻求更多的权力空间,这无疑有悖于他们心目中自然合理的社会秩序对两性角色所做的安排。男性竭力维护传统性别秩序的权威性,这是他们压制女性易装诉求的根源。服饰现象中显现的张力实则是两性在权力话语上的对峙。  相似文献   

7.
书讯     
正《西藏地方摄政制度研究》西藏地方历史上的职官制度较为特殊,有着鲜明的地方与民族的特色。其中摄政与摄政制度在国内外的摄政制度和历史中都具有其典型性与特殊性。因此摄政研究历来是西藏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主题。本书结合档案材料和传记资料,对西藏历史上的摄  相似文献   

8.
让-弗朗索瓦·西里奈利是一位在法国与国际史学界均具有显赫地位的法国著名史学家。在完成有关法国知识分子的开创性研究之后,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结合,主张文化是政治的基础,并注重表象体系和传播过程。借助"政治的文化史"视角,西里奈利将原先关注中世纪和近代的文化史研究用于20世纪,提出了"60年代分水岭"和1965—1985"决定性的20年"等观点,并使用"重要见证人"的方法审视了吉斯卡尔-德斯坦时期。他的史学研究有别于"新文化史",被视为"法国式文化史"的重要代表,反映了时代变革中法国史学家重塑民族意识的尝试,对现当代史和文化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萨科齐离婚案被媒体热炒的背后,另一个现象引人关注: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法国近八成受访者认为,总统夫妇离婚对法国政治"微不足道或完全不重要";更有逾九成的人说,总统夫妇一拍而散不会改变他们对萨科齐的看法。这也许就是法国式的浪漫。当克林顿夫妇不得不为了政治"护婚",当查尔斯王子还要为十多年前的离婚而备受责难,萨科齐的离异却轻而易举地得到法国人的暗许。  相似文献   

10.
"法国文化年"从开幕起就以强大的阵势让我们对法国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三个展览:《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法国时尚100年》、《戴高乐生平展》,一个大型音乐会《雅尔紫禁城音乐会》,一场"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  相似文献   

11.
形形色色的节日层出不穷是法国革命十年的一个重要现象。1793年8月10日举行的"法兰西共和国统一不可分割节"即是其中一个规模宏大的节日。它发生在革命走向恐怖阶段的重要时刻,是革命危机的直接产物。但该节日的蕴意远不止简单地回顾历史、弥合纷争,其间潜藏着特定革命政权为建构意识形态合法性而铺陈的革命叙事,同时也包含超越特定阶段的革命意识形态,即民族"再生"理想。以这个具体节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它举办的背景与过程,分析其潜在的意识形态內涵,进而将其置于整个法国革命宏观的政治文化环境中考察,可以借此管窺大革命十年间的事件、历史进程与政治文化之间复杂微妙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文化在拜占庭帝国基本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拜占庭帝国,基督教信仰与古希腊文化之间出现了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古希腊文化逐渐得到基督教会的认可与接纳。拜占庭时期的古希腊文化是加强皇帝崇拜、颂扬皇帝完美形象的有效工具,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特征。古希腊式的教育体系和希腊语的普遍使用,使得拜占庭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古希腊文化在教会文化、政治文化和大众文化中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为拜占庭帝国提供了文化共同体的框架,逐渐塑造了拜占庭人身份认同的标准,成为界定"拜占庭人"的核心特征之一。拜占庭人在延续传统"罗马人"政治身份的同时,逐渐接纳"希腊人"这一文化身份。其他族群也将古希腊文化视为界定拜占庭人身份的重要标准,将拜占庭人称为"希腊人"。  相似文献   

13.
云南西畴县上果村壮族"祭太阳"仪式在"反结构"阈限期内具有"不完整倒置性"现象。在上果村的传统文化和村民生活结构中,"祭太阳"仪式的"反结构"具有生活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祭太阳"仪式中男性与女性"不完整倒置"的反结构现象蕴涵了上果村传统地方知识、壮族两性文化和仪式结构功能共同支配下的稳定性与流动性。  相似文献   

14.
方志理论     
《沧桑》2012,(2):136-139
论方志政治文化与泛政治化王晖在《安徽地方志》201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探讨方志政治文化与泛政治化。1.方志是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政治"与"文化"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作用于二者之间的正是所谓"政治文化"。方志是政治文化建设的产物。方志是伴随国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交通史的研究领域内,中国文化与法国的关系始终是一个热门题目,对于这一幕历史究竟应该怎样予以评价,历来的研究者人言言殊,似乎至今尚无一致的定论。本文试图通过论述在旧制度(ancien régime)时期法国发现中国文化的历程,来对旧制度时代末期法国文化所受中国的影响提供某些线索。虽则历史的这一幕在西欧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现象,但对法国却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法国这一特例也许更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整个西欧。  相似文献   

16.
弗蕾德伽德是法兰克墨洛温王朝的摄政王太后,她凭借"幼王"母亲和监护人的身份在纽斯特里亚王国确立了摄政统治,她对亡夫财产的占有使她拥有了赏赐贵族的资本,确保了摄政统治的长久稳固。在摄政期间,弗蕾德伽德手腕灵活地驾驭主教和贵族,不遗余力地与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同宗诸王对抗,为儿子克洛塔尔二世统一法兰克奠定了基础。弗蕾德伽德的统治策略和手段遭受了世人的诟病,但其延续墨洛温王位传承和壮大王室事业的政治意义理应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7.
王文婧 《世界历史》2016,(4):80-90,158
纯洁派是欧洲中世纪中后期法国南部的一个"异端"派别,14世纪时已完全绝迹。然而,在16世纪法国宗教改革时期,纯洁派却被普遍视为法国新教的先驱。当时,天主教和新教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壁垒分明,但在对这一"谱系"的认定和坚持上两者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当时法国的政治宗教形势以及天主教和新教各自的论战策略密切相关。天主教学者从纯洁派被十字军镇压的历史中得到启示,更加坚定地要用武力清除新教这一"异端"。新教思想家则在罗马教会迫害纯洁派的历史中看到了自身的影子,并意外发现了在论辩中反败为胜的机会。于是,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将纯洁派和新教之间的谱系关系嵌入新教教会的历史中。  相似文献   

18.
正汤晓燕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版。介绍和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著作浩如烟海,而作者独辟蹊径从女性服饰与政治关系的角度,结合当前最新的性别研究和表象研究,细致地考察了大革命前后女性服饰的变迁。作者指出,一方面,政治文化与社会等诸多要素影响着服装的变化;另一方面,服饰也对社会有教化、区隔以及引导的作用。因此,服饰不仅仅是深层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中国长期实行食盐专卖制度,按照官方的规定,广西边疆地区属于官盐粤盐的引地。但是由于地缘关系,广西边疆地区距离盐产丰富的越南较近,出现了"向食夷盐"的现象,这在内地省份是很少见的。"向食夷盐"现象与中国的盐法制度相悖,特别是中法战争后,法国统治下的越南盐向广西边疆地区倾销及私贩,盐务治理难度增大。面对强大的法国,为维护盐利,中国对越南盐的态度有所变化,由中法战争前官方明令禁止、实则默许转变为中法战争后按章截缉、大力抵制。  相似文献   

20.
杜佩红 《民俗研究》2016,(3):136-145
旗袍是二十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民国时尚女性最主要的服饰种类之一。辛亥革命后,满清的旗装曾经一度因为排满之风盛行而遭社会排斥,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民族主义、女性解放及商业文化的推动下,旗袍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到1926年后,旗袍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流行开来,成为各阶层女性竞相追逐的服饰潮流,甚至在海外成为东方女性服饰的象征。从社会史视角出发,在满与汉、中与西、女性解放以及商业文化等诸种因素的复杂互动中解读旗袍的兴起、流行与形象演变,使我们可以从旗袍最终成为"民国范儿"代表这一历史现象中,对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