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岁那年我第一次来中国,落地那刻,我就被这片土地吸引了。"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Benedetta Tagliabue)的项饰和手  相似文献   

2.
2003年7月12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沉痛悼念张爱萍同志”的黑底白字横幅悬挂在正厅上方,横幅下方是张爱萍同志半身遗像。刚刚走完93年人生旅程的原国务院副总理、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上将,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着他的身躯。9时整,胡锦涛、江泽民等领导人缓步来到张爱萍同志遗体前肃立默哀,三鞠躬,并最后送别。在送别共和国老将军的行列里,有位来自江苏省海安县的退伍士兵赵保群同志。赵保群,54岁,现任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角斜工商所指导员。他平顶头,国字脸,浓眉大眼,身材魁梧,皮肤黝黑,操一口浓重的苏北口音。岁月沧桑,往事如烟,而赵保群与张爱萍将军那段生死情结,闻之者莫不怆然涕下。  相似文献   

3.
时昭晖 《纵横》2009,(4):50-54
在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上,那首催人泪下、令人肠断的哀乐能给所有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曲子,是伯父时乐潆在延安期间护送陕北根据地创始人刘志丹遗体回延安途中,发现并沿途演奏的(后来进行了改编)。2008年6月26日上午,我在八宝山参加了一场没有哀乐的遗体告别仪式一伯父时乐漾的告别仪式。  相似文献   

4.
13岁那年,我流水般恍惚做过这场梦——那时,她不属于我; 14岁那年,我无由地徘徊于这场梦——那时,她确实很美; 15岁那年,我急切地寻觅着这场梦——那时,她越发深奥。  相似文献   

5.
思详 《文史天地》2010,(9):55-57
<正>我和茅台酒第一次打交道,是在45年前的1965年。那年,我正读高中,与四五个同学交往颇深。我们这几个同学有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爱写点文章。我们的作文呢,也颇得语文  相似文献   

6.
来信     
《南方人物周刊》2013,(8):12-12
最好的评价 家宝三鞠躬告别政坛,今后人们将很难在新闻联播里看到他的身影,这下年,他和他的同僚们辛苦了。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那年,我出生在北京东城一个贫穷的家庭。17岁那年,我拜在梅兰芳先生门下。我是通过齐如山先生认识了梅先生的。我和齐先生谈起希望拜梅先生为师的事,齐先生把我带到梅先生家去。那时,梅先生住在东四九条胡同。第一次见面,梅先生对我的印象很好,说我是个好孩子,聪明,扮相也好。我受到了梅先生的称赞,心里说不出的快活。但是,提到拜师的事,梅先生却拒绝了。他说:他是从不收女徒弟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肯收女徒弟,不过事实上他那时的确没有收过一个女门生。齐如山先生是个热心人,帮我再三向梅先生说项,说我是个孩子,不要当作女徒弟收…  相似文献   

8.
睡觉的亲情     
正父爱如山,母爱似海,每个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如掌上明珠般疼爱。我的父母更是如此,是他们让我在人生道路中正确行走,给予我无限的关心和支持。记得在我八岁那年,有一次和伙伴们一起玩,偶然听到伙伴们的妈妈和我妈妈的闲聊,"你的孩子晚上蹬被子吗?我家的小乐每天晚上都蹬被子,结果有一次还感冒了。""是吗,我家可欣睡觉可乖  相似文献   

9.
1981年5月 25日,著名爱国人士杜聿明的追悼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庄严的哀乐,肃穆的气氛,激起了我对杜聿明许多难忘的回忆,觉得在这位30多年前我便认识了的采访时象身上,尚有许多未及采访的内容。遗憾和怀念,促使我再次去他的家中。  相似文献   

10.
郭莹 《文史博览》2005,(1):46-46
我第一次踏上中国正值1976 年10月初。我是1949年红色中国成立后,首位被允许进入中国留学的英国人。那年我刚到北京时正赶上庆祝粉碎“四人帮”,我们语言学院的留学生也被组织起来与百万北京市民一道,沿街游行至天安门广场,去“举国欢庆揪出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至今我仍认为那是我所见识过的世界上最隆重、最壮观的游行场面,第一次也是生平惟一一次,使用了长安街上帐篷围起来的、数十个下水道铁盖  相似文献   

11.
江渭清在部队当过政委并长期担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我1957年就知道他的名字。那年深秋的一天,我带领江阴市15位中小学毕业生代表参加省里的中小学毕业生代表大会,我只是坐在下面远远的看到坐在主席台上的江渭清。近距离见到他平生只有一次,那是1984年的一个金秋时节,在南京中山  相似文献   

12.
邱昱 《古今谈》2007,(4):31-32
音乐是全世界最美的语言,音乐是浓缩的情感,好似我的亲人、朋友和孩子。 父母给了我一副天生爱唱歌的嗓子。7岁那年,当我第一次东张西望地带着好奇的神情站在舞台上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时,我就迷上了舞台,迷上了唱歌,直到现在我仍然无条件地爱着她,她成了我永不放弃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3.
邢卓 《炎黄春秋》2007,(6):25-27
1978年秋,河北省的一次“人代会”上我有幸当选为全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那年我二十六岁,这年纪从某个角度来说可属大龄青年,但在全省的131名代表中就是地地道道的“小字辈”了。由于“少不更事”,此后五年的五次会议当中我冒冒失失犯了两回错误。错误犯在这种场合,着实让人“心有余悸”。现在回想起来感觉真是又酸又辣又麻涩。  相似文献   

14.
郭锋 《炎黄春秋》2001,(7):62-64
4月15日,是肖逸烈士的忌辰,我从天津匆匆赶到太原,到牛驼寨烈士陵园的肖逸墓碑前,献上了一束五彩的花。作为与他曾同在解放军第六十八军当过随军记者的我,同时也代表了我才去北京采访过的他的另两位战友——原二十兵团新华分社社长杜导正、原十九兵团新华分社社长张帆,以及他的爱妻沈霞的弟弟沈霜同志,向肖逸烈士在天之灵默默的三鞠躬,表达了对一位战友的沉痛追念。  相似文献   

15.
1969年元月6日,是我人生中刻骨铭心的日子,也是我远离父母第二次“断奶”、走上独立生活道路的日子。我随常德市一中六八届200多名高、初中毕业生下放到石门县官渡公社,我们初73班的24名同学被分在东红大队的东风、东红、永忠三个生产队。我和3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下到永忠生产队。那年,我刚满16岁。  相似文献   

16.
1969年元月6日,是我人生中刻骨铭心的日子,也是我远离父母第二次“断奶”、走上独立生活道路的日子。我随常德市一中六八届200多名高、初中毕业生下放到石门县官渡公社,我们初73班的24名同学被分在东红大队的东风、东红、永忠三个生产队。我和3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下到永忠生产队。那年,我刚满16岁。  相似文献   

17.
施亮 《炎黄春秋》2006,(2):38-43
我的父亲施咸荣于1993年5月18日因病逝世。我们家人遵从他的遗愿丧事从简,只在他的遗体火化前举行了一个简单告别仪式。那天,约有各界人士近400人参加。大伙向父亲的遗体三鞠躬后,即将把他的遗体搬运走。在一片抽泣声中,我扑过去把自己脸颊贴在他的瘦削脸上,感到了一阵冰凉,这种冰冷感觉一直浸透到内心……是啊,亲爱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那时,我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十二年很快过去,再重新回想父亲的一生真是感慨万端。  相似文献   

18.
偷桃联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他自幼聪颖过人。8岁那年,一次与几位同学去寺庙里偷桃子吃。事后,和尚找到先生,先生逐个追问学生,可谁也不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一条挖苦学生的上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声明说:“谁要对出了下联可以免罚。”郭沫若听罢脱口答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古代文人常把“攀桂步蟾宫”比喻考中状元,形容大有作为。郭沫若对答的下联一语双关:昨天偷桃子的有我,将来出类拔萃的也有我。粪税联郭沫若14岁那年在乐山城里读书。一次,农民挑大粪出城时,守城门的役吏却以维护卫生为名,硬要农民每人交两块钱的“…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现场见到周润发,是16岁那年,我的16岁,周润发的24岁。他已经演过电视剧《狂潮》《家变》《奋斗》《大亨》《网中人》,是一线小生了,《上海滩》犹未诞生,  相似文献   

20.
我病倒了1934年4月底我们胜利渡过金沙江后,又马不停蹄地走了几十里地,第二天晌午到达与西康交界的中甸县城外十多里的一个村庄住下。不料,一到这个野茫茫的高原,炊断粮绝。在边整训边休息的整整六天中,除在第四天到中甸城里参加军团召开的营以上干部会议时,吃了一餐二菜一汤的“盛宴”外,再没吃到任何东西,肚子饿得咕咕直叫,这是我长征以来第一次经受饥饿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