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去年10月,当我在媒体上看到为期一年的法国文化年在北京拉开序幕时,勾起了我这个60年代留法学生对新中国首任驻法大使黄镇的怀想。尽管时光已流逝近40个春秋,当年黄镇大使对留法学生的亲切关怀和谆谆教诲,依然深深地镌刻在记忆的年轮中,一切都那样清晰。营造温馨的家园1964年1月,我国正式与法国建立外交关系,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黄镇出使首任驻法大使。就在他任职的第二年,我们赴法国留学,从此结识了黄镇大使。我是高教部从北京军区选派的“65届”留法学生,我们这一批留学生共60人,除5名专职辅导员和8名军队学员外,其余都是从北京、上海、南…  相似文献   

2.
"30年前这些都是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为什么现在成了顶尖的一批人?"留学中国最早的非官派留学生是随外国传教士走出国门的。1872至1875年,大清王朝分四批共派出120名9岁至12岁的幼童留学美国,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  相似文献   

3.
1965年下半年,我们北大历史系64级的学生突然接到一个特别的任务,整建制地去当越南留学生辅导员。外国留学生辅导员可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那个年代,留学生辅导员的资质首先是一定要出身根红苗正,政治条件得过硬,表现要好,最好是共产党员,学习成绩优秀,普通话也得有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着手考虑新形势下的留学教育问题。鉴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建设需要,特别是在"一边倒"国家战略的指导下,新中国教育文化交流的首选对象是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派遣了少量留苏学生,为后续大规模实施留学教育战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建国伊始,新中国率先和东欧五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达成了交换留学生的协议,约定互派留学生到对方国家留学。1950年9月,新中国首批25名留学生奔赴东欧五国;同年年底至1951年年初,东欧五国33名留学生相继来华留学。随着新中国和东欧国家交换留学生,开启了新中国留学教育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谢景兰是贵州辛亥革命老人谢根梅的大女儿,她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曾就读于杭州艺术学院音乐系,结业后到上海音乐学院深造。1948年,她和前夫画家赵无极一道作为战后第一批自费留学生到法国留学,进入巴黎的国家高级音乐学院,专攻作曲和声乐,是法国老一辈音乐大师埃德加瓦列斯在巴黎的唯一中国留学生,毕业后曾为好几个芭蕾舞作曲,也曾为好几部影片配乐。50年代初,谢景兰的专业似乎偏向于音乐与舞蹈。或许与画家长期相处,耳德目染,学到了极其宝贵的绘画技巧与经验。1957年,谢景兰回国访问半年,返法后,突然开始她的画家生涯,而她…  相似文献   

6.
正拿其文凭的95%是中国人教育,不但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近些年,国内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饱受诟病,于是不少人选择了留学。连续数年,我国都是世界最大留学生输出国,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将近40万,其中自费留学大概37.5万。然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称:很多中国留学生拿的是假文凭!美国每年"野鸡大学"所授予的学位证书中,有95%给了中国人!报告发布后,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该智库的主任王辉耀。  相似文献   

7.
张静 《文史天地》2007,(10):18-19
本文介绍了中国近代第一位女留学生传奇的一生,值得一读.她生逢乱世,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社会中不幸成为孤儿,但她又是幸运的,被好心人收养,留学美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一位原本普通的中国女子却有着不同常人的经历,她就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女留学生金韵梅。她在美国成长,有人说她"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酷似美国人",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  相似文献   

8.
<正>为纪念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订60周年,2014年1月16日至18日在法国巴黎举办了一次主题为"1954年以来的法国、欧洲和越南"的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是由法国外交部档案馆、巴黎一大、法国军事学院战略研究所,以及越南河内社会和人文科学大学联合举办的。这次会议围绕着1954年以来越南与法国及欧洲的关系展开,主要分了四个主题来讨论:第一个主题是"从历史学家的角度看政治与战略的关系",讨论了印度  相似文献   

9.
正"沙龙"一词源于意大利文单词"Salotto",是法语Salon的译音。可见,沙龙与这两个地区具有密切的关系。现今人们所熟悉的沙龙是16世纪法国宫廷的一种活动,后来延展到巴黎及欧陆名人家的客厅。18世纪,沙龙达到顶峰,法国大革命后走向衰落。虽然一部分沙龙依然具有往昔的功能,但大部分沙龙女主人成了酒吧老板娘,沙龙成了酒吧等娱乐场所。  相似文献   

10.
耶鲁大学著名的汉学家史景迁教授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在1694年的法国巴黎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件,一个中国的公主被海盗掳掠到了这兄。据说这是法国人第一次见到中国女人。事情是这样的:这个女人说她是中国公主,是康熙皇帝的女儿儿,她被皇帝嫁给日本的皇子。但不幸在海上被荷兰海盗掳去,伴陪她的母亲死在了海上,她则被荷兰海盗带到了欧洲。这艘船后又被与之交战的法国船俘获。这样,这位中国公主就被带到了巴黎,这一切,都是这位公主用嗑嗑绊绊的法语叙述的。  相似文献   

11.
王泺 《世界》2005,(12):32-34
”错吻”生情,与亚蒂浪漫相爱 我叫王泺,是郑州一家电子公司的白领。因精通法语,工作不到两年就被公司派到法国任业务代表。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法国人的同义词是玫瑰、香水和葡萄酒。可是刚到巴黎,我就被法国人当众接吻的场景惊呆了。  相似文献   

12.
来信     
留学改变中国什么对“留学改变中国”的结论,多数人不持异议。应该感谢当年接受容闳“派遣留学生”条陈,从而揭开中国近代留学史的晚清政府,他们未必知道打开这扇门之后,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意义。留学生的确改变了中国。真正能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是那些从西方国家吸收社会科学及哲学思想的留学生,其中包括严复、孙中山、鲁迅以及当年国共两党有过留学经验的政治精英……  相似文献   

13.
我是1965年由高教部派出的留法学生之一。由于当时兼任巴黎地区学生会秘书和班长工作,有幸与黄镇同志有些接触。在纪念中法建交40周年的日子里,我谈些耳闻目睹的往事,作为对这位为中法友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老同志的怀念。在许多人的眼中他是将军、外交家和艺术家,而在我们留学生的眼中则是良师益友。特别的使命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憾。它…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前后,大批青年学生远赴重洋,寻求治国之道,而留法者尤多.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先后有20批1700多名中国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被称为世界留学史上的一场“空前之盛举”.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人也在此之列.然而,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场大规模的留学热潮,最初起源于中国人在法国开办的一家豆腐公司.  相似文献   

15.
自开留学历史以来,中华民族对世界大家庭的一个贡献,是输出劳工和留学生,是引进和接受国外的政治、哲学、艺术、科学和技术等等。只要这种文化流是单向的,就说明我们的现代化没有完成。除非有一天,西方留学生到中国来,也是为了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政治、哲学和艺术。只有到了这一天,才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16.
影院     
《神州》2011,(22):111
《巴黎宝贝》剧情简介:《巴黎宝贝》是海润电影首次投资拍摄的电影,台前幕后会聚了中、法等国的电影精英团队,讲述一个中国富二代在法国巴黎的浪漫奇遇记。去巴黎留学的主人公(邓超饰演)生活潇洒放荡不羁,为了留在巴黎追求心仪的法国女孩想  相似文献   

17.
王恩宝 《百年潮》2014,(7):56-62
正韩乐然,1898年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市龙井村一个朝鲜族农民家庭。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绘画艺术家,被称为"中国的毕加索"。同时,他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韩乐然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去东北开展建党活动,是东北地区中共早期组织的领导人。1929年秋调回上海工作。1929年末,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期间,韩乐然在从事绘画艺术的同时,还参加了法国共产党组织的反法西斯斗争、法国共产党中国语言支部活动、中国留学  相似文献   

18.
留学政策是晚清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随着中德贸易和外交往来的开始,以及中国人对德国认识的逐步加深,清政府开始陆续向德国派遣留学生。1876-1911年的中国留德学生构成了这个时期中国留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德学生主要来自湖北和江浙,他们在德国的学习以军事训练为主,但后来逐渐转向法律和自然科学等科目。留学生的管理对清政府来说是个难题。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加,中德双方都在努力探索解决方案,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门提到一位过世已久的法国人:"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2015年9月3日,在纪念  相似文献   

20.
姜新 《史学月刊》2005,36(12):48-53
留学生归国考试是介于废除科举和实施文官考试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形式。它不仅检验了早期留学活动,并且影响着留学生活动的规模与方向,推动了中国留学活动进入新的阶段。它不仅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并且为文官考试在形式与内容上树立了榜样,推动了中国新式铨选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