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出来的人类头盖骨显示,早在殷商时期,即存在中原人与中亚人及欧洲人的往来.欧洲人和中亚人的到来被有的学者认为参与了中国政体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18世纪中后期,清朝主动搜集信息,了解浩罕、哈萨克、布鲁特等中亚部族政权的动向。往返于中亚各商镇与喀什噶尔之间的贸易商队和投归清朝的厄鲁特逃人,向清朝提供了关键信息。这些信息的内容包含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塔什干及河中地区的政治、军事、外交动态。文章呈现清代西北边疆信息搜集机制的运作实态,进而探讨清朝对18世纪中后期中亚政局的认知情况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欧美学界尝以为,自16世纪始,中亚于内陆国际贸易的重要地位趋于衰落,并将其影响因素归结为两个层面。一是乌兹别克等部族的入侵,造成中亚统一帝国的分崩离析;二是受到地理大发现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实际上,在16-17世纪,中亚的传统商业城镇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繁荣。其中,以"布哈拉人"为主体的商人群体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布哈拉人"作为一个泛化的商业群体,这一时期通过教缘与地缘关系,将中亚诸城镇、草原以及印度、波斯、俄国、中国连接在一起,构建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欧亚内陆贸易网络。正是由于"布哈拉人"长期把持对远东贸易的控制权,从而迫使俄国政府自16世纪下半叶始,积极开拓西伯利亚新商道,以摆脱"布哈拉人"主导下的远东贸易体系。由此说明,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一、二百年间,中亚商队在欧亚内陆依然保持着自身的贸易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亚是一个极不确定的概念,本文所说的“中亚”是“历史含义的”中亚,它大致包括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叶库曼和国和哈萨克共和国南部、阿富汗北部与伊朗东北部(即历史上称为“吐火罗斯坦”和“呼罗珊斯坦”的地区)。在海陆未发达之前,东西方的物资、文化交流都要通过这一地带,容易受到外来影响,所以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在古代,中亚地区基本上是一个“大国争霸”的舞台,各种民族在这里来来去去,出现过各种战争和动乱。阿拉伯人的入侵,伊斯兰教的传入促进了中亚封建制的确立和发展,中亚成了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1500年布哈拉汗国的建立拉开了中亚近代史的序幕。乌兹别克人的南下加快了河中地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往,促使汗国经济发展步入转折期。在继承和变革帖木儿王朝经济制度的前提下,16世纪汗国的农牧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易重新活跃,从而对中亚近代文明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乌兹别克人在与河中地区各民族频繁交往的过程中,其经济生活逐渐转向农业,并接受中亚传统的伊斯兰教,从而实现了中亚农耕文明和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新疆古称西域,其实西域常指包括新疆及其以西的中亚广大地区。“中亚”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见仁见智的近代地理概念。此外,古今中外还有一些与新疆和中亚有关的地理概念,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系统考察之,那就是一部亚洲腹地地缘政治文化史。近年美国人提出Greater Central Asia(大中亚)的概念,另有一番政治含义。  相似文献   

7.
浅析中亚国家的社会分化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亚国家独立十年来的民族社会结构分化与社会整合等问题的探讨 ,揭示了中亚各国在独立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与波折 ,分析了中亚各国的社会发展情况。从社会结构的分化上来说 ,中亚各国独立十年来体现在各领域的分层十分明显。从社会整合方面来讲 ,由于前苏联人为地造成的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导致中亚各国资源利用上的匮乏 ,致使其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严重的打击 ,结果给中亚各国的社会整合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目前中亚各国的社会整合任重而道远 ,需要社会各部分力量的相互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善于经商的粟特人一直活跃在丝绸之路繁盛时期,他们不但在中亚的撒马尔罕等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即中国古文献记载的康国,而且还大量来到中原,在当时的长安定居,其中部分人还在中原政权担任官职。今天,在西安地区的各博物馆(院)中保存了许多留葬长安的粟特人墓葬出土文物与陵墓壁画,反映了粟特人的文化习俗与特征。同时,中亚的撒马尔罕阿甫拉昔普出土的大型壁画,也充分体现了粟特文化与以及粟特人国家与唐王朝的交往。通过对西安地区与撒马尔罕地区相关文物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丝绸之路繁盛时期,中原地区与中亚地区的国际交流与往来。  相似文献   

9.
孙洁 《黑龙江史志》2014,(5):265+267
塞人无论是在古代中亚历史舞台上,还是在古代西域史中都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古代欧亚草原杀不过最活跃的游牧部落联盟之一,是欧亚及世界其他文明在中亚相互交换的不可缺失的桥梁。近年来,对塞人的研究著作主要有《塞种史研究》余太山先生著于1992年,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旨在探讨贵霜王朝兴起以前的中亚史,重点在塞人的活动,本书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塞种史的专著。笔者只是想利用中外历史文献对照,对塞种人进行另一种诠释,如有与前辈得出结论相同,纯属偶然,绝无抄袭,剽窃。  相似文献   

10.
中亚读城     
正当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踏过辽阔的中亚草原,那曾经一串串如珍珠般辉煌的城市,顿时在12世纪的那个节点上凝固成了一座座荒芜的土堆。对于中亚古城的理解,我以往总是难免陷入典型的中原城池的思路中。中国古代自强秦以来,城池的建筑与树立总是同"京—郡—县"这样完全垂直的行政架构相联系,几千年来概莫能外。而在古代中亚地区,尤其是12世纪之前的中亚腹地,城的建筑与树立问题就不会这么简单,因为中亚地区不但是以古代斯基太人为代表的游  相似文献   

11.
一些入华粟特人墓葬中出土的石质葬具上带有明显的中亚祆教因素,反映了远离故土的粟特人在中原的生活风貌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保留情况。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的石质葬具明显地具有中原文化传统,是受到了中原礼制艺术的影响,反映了中原文化与中亚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华人华侨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外维吾尔人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历程。文章较为详细考察了清代以来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美等地维吾尔族华人华侨产生的历史过程、原因和分布特点。认为清代以来是其形成的主要阶段,其特点是以中亚、南亚等沿边地区及东南亚为桥梁走向欧美,共同构成遍布世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与中国新疆接壤,这三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哈萨克族人、吉尔吉斯族人和塔吉克族人在中国新疆都有分布,只是有的民族在名称上有所区别而已。  相似文献   

14.
帖木儿朝及有关帖木儿朝的穆斯林史料张长利帖木儿朝(thetimdrids)是中亚蒙古人的后裔贴木儿继成吉思汗之后在中亚、西亚建立的王朝,凡传6代10余主,享国近140年(1370年~1507年)。明朝时期双方便有往来。我国对帖木儿朝的研究非常薄弱,迄...  相似文献   

15.
巴托尔德是俄国著名的东方学家。他运用历史批判的研究方法,率先将中亚历史地理问题研究纳入科学轨道,成为中亚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考古学、阿姆河流向、人工灌溉和政权更迭等问题为导向,对中亚区域史地问题进行研究,构建了他的中亚区域历史地理观。开启了中亚历史地理研究的先河;他的中亚区域历史地理观,对中亚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当今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和国别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发生巨大的政治裂变,联盟解体,中亚地区独立成为五个国家。中亚地区这一地缘政治版图的巨变,使该地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的历史。面对中亚新的政治版图,俄罗斯及时制定并实施了新的中亚战略。传统的地缘战略空间理念,挥之不去的"中亚情结",是俄罗斯中亚战略的出发点和惯性思维;国家安全的需要,是俄罗斯实施新的中亚战略的现实需求;经济利益、特殊利益和邻国的关系是俄罗斯中亚战略必然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B.B.巴托尔德是俄国著名的东方学家.他运用历史批判的研究方法,率先将中亚历史地理问题研究纳入科学轨道,成为中亚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考古学、阿姆河流向、人工灌溉和政权更迭等问题为导向,对中亚区域史地问题进行研究,构建了他的中亚区域历史地理观.开启了中亚历史地理研究的先河;他的中亚区域历史地理观...  相似文献   

18.
《提格拉特皮莱塞尔后宫敕令》是中亚述国王提格拉特皮莱塞尔颁布的敕令。其主要内容包括禁止未经阉割的近侍和仆役进入后宫,禁止王室太监、近侍和仆役以及洒水工与后宫女眷近距离接触。这些敕令对宫廷各级人员的行为和活动作出了规定,对违犯规定的人亦有相应的惩罚,是研究中亚述时期的宫廷体系、官僚制度以及女性地位和古代法律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08年3月。我在纽约长岛霍夫斯特拉大学(图1)有幸参加了一次中亚古钱币的研讨会。会议由该校中东及中亚研究所教授纳伊马克(图2)主持。与会共9人,包括美国钱币学会伊斯兰币部前主任贝茨,英国牛津大学阿希莫伦博物馆赫伯特藏品馆副主任伊斯兰钱币学讲师特雷德韦尔,美国著名俄罗斯古钱币商马尔科夫,伊朗考古学家、德黑兰大学教授、现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古查尼。  相似文献   

20.
回族先民的活动始于唐宋,到了元代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当时统称为回回人,海陆分程进入我国西北、云南、中原以及东南沿海各地。元代的兼容并蓄和对外开放,极有利于回回人的发展。明初,各地回回人有一个不断归附和被安插、被征调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