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收藏家》2020,(5)
正黄金自古以来就受到人类的喜爱,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有了金器,金器在历史文物中占据重要位置,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黑龙江省博物馆藏金器以金代金器为主,其他时期金器数量较少。小金佛(图1)1988年7月,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西地村农民在趟菜地时发现一尊小金佛。小金佛,唐渤海,立式,身高5、肩宽1.15、插柱高2厘米,重49.3克。佛像站于莲花托上,莲花托下是一长约2厘米的莲花茎形插柱。佛像头顶发髻,面相祥和,双眼微闭。全身穿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出土一批西周黄金制品,为研究其成份特征和制作工艺,利用超景深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对其中4件金器的表面和内部组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其有热锻及退火处理等工艺特点;采用扫描电镜显微能谱仪、电子探针检测分析,发现其为金银合金且存在铂族元素富集的现象,进而推测其矿料来源可能与南秦岭黑色岩系中的金矿床具有一定联系。渭河流域的西周金器工艺和金矿料来源分析结果暗示,该地区先民可能已掌握了黄金开采和器物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3.
<正>黄金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纪前后的西亚和埃及古王国时期,而中国黄金制品的最早发现是在夏商时期。在岁月的洗礼中,中国古代金器经历了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碰撞,见证了中西方多元文化的交融,展示了不同地域、民族的审美意识、生活情趣与观念信仰,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黄金艺术。2018年9月20日至11月20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国内40家考古文博单位,共同举办了《金色记忆—中国出土14世纪前金器特展》。这是目前国内时代跨度最长、合作规模最大、展品最为丰富的原创金器特展,本  相似文献   

4.
谯慧 《收藏家》2011,(9):51-54
5000年前的古埃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距今3000年前中国的商代出现了金制品,发现地点主要分布在北方少数民族区域,内蒙古、辽宁、吉林、陕西、宁夏、中原地区、西部的西藏、南西的云南等地,都曾发现古代金器。这时期金器的形制工艺都比较简单,器型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地区文化特点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5.
陈亮 《收藏家》2023,(3):52-59
南诏、大理国时期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新的高峰时期,该时期的金器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绽放出自己独特的流光溢彩。本文以云南省博物馆藏南诏、大理国金器藏品作为研究对象,挑选出几件最具代表性的罕世珍品,对其造型艺术及审美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金器的几个重要特点:金属制造业规模宏大、工艺极其精湛且发达程度较高、该时期金器大部分与佛教相关。同时,文章还对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金属冶炼、铸造、雕刻等制作的工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文物考古代表团赴蒙古国国家历史博物馆考察证实,近几年来蒙古国在突厥考古方面取得了重大新成果。2001年8月,由蒙古国与土耳其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蒙古旧都——哈喇和林之北大约45公里的突厥毗伽可汗陵园,发掘出土了总计2800余件珍贵文物,并称其为“毗伽可汗的宝藏”(Treasure of BilgeKhagan)。目前,这批珍宝收藏在乌兰巴托蒙古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共分为金器、银器、铁器、铜器、宝石、纺织品等六大类。其中,金器中包括金腰带、黄金动物雕像、金冠、金牌饰、金耳环。在这些金器中最为重要的是一项刻有鸟纹浮雕的金冠,上面还…  相似文献   

7.
谯慧 《收藏家》2007,(7):67-70
金银器因其本身质地柔软,富有美丽的光泽,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人们常把它与财富等同看待。5000年前的古埃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在中国金银器的发展则相对较为缓慢,迟至商代,距今3000余年前才出现金制品。就发展区域来讲,主要分布在这几个地域,如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辽宁、吉林、陕西、宁夏、中原地区、西部的西藏、南方的云南等地,都曾发现古代的金器。这时期金器的形制工艺都比较简单,器型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地区文化的特点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8.
试析卡约文化的经济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约文化早在20年代初期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当时对这一种文化所作工作甚少,因此,对它的认识还很不够。直到70年代和80年代,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对卡约文化作了大量的田野考古工作。先后发现遗址和墓地二百多处,发掘墓葬一千二百余座。发现遗物数以万件。从而对卡约文化有了较多的新认识。据不完全统计,仅近十多年来,先  相似文献   

9.
秦器三论——益门春秋墓几个问题浅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宝鸡益门2号春秋墓出土的大批精美的金器、玉器,很引人注目,数量可观的铁器亦至为重要。此墓在已发现的秦墓中属于小型墓,但出土了这样多的珍品,值得研究。这里只就金器、铁器及短剑,谈一些初步的以识。一、先秦金器发展状况管窥益门2号墓出土的文物中,纯金器、金与铁、铜等复合器共104件组,几乎占全部文物的一半,确实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而  相似文献   

10.
卡约文化是青海境内的一支土著青铜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周边同时代的其他文化有着广泛交流和联系,影响并吸收了其他青铜文化因素,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陶器特点.卡约文化陶器风格主要承袭甘青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陶器风格,延续了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原地区形成的以盛食器为主的礼制系统.由于卡约文化地处北方草原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及西南文化圈的交汇区,所以卡约文化在当时的文化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We report an investigation of forty-two prehistoric sites i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located in Guide, Jianzha, Hualong, Xunha and Minhe, Qinghai Province, China, including forty-four new radiocarbon dates from twenty-four sites, review published archaeological surveys and radiocarbon dates, analyze landform features and discuss the reasons for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ety of regional prehistoric human settlemen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eople occupied the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but a continuous archaeological record begins only after about 5500 Cal yr BP. Thereafter, the intensity of prehistoric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area is varied. Neolithic human settlement spread northwestward to high altitude areas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during early-mid Majiayao and Qijia periods, but moved southeastward to lower locations in the area during late Majiayao period. During the Bronze period, two coeval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the Kayue and Xindian, occupied the upper Yellow River Region. Kayue archaeological sites are numerous and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high areas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 while Xindian sites are restricted to the lowest basin of the region. Variation in site density and location are likely the result of changing paleoclimate an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2.
玉,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具有崇高的地位。玉器产地是玉器文物研究、保护修复和真伪鉴定的重要依据。目前可用于软玉检测的方法虽然很多,但由于取样损伤文物、定量精度不足、数据分析复杂等问题的限制,难以广泛用于玉器文物产地鉴定。因此,本研究应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无损检测新技术,对和田、青海、俄罗斯、韩国等产地的软玉样品进行了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测试简单、数据处理方便,而且能够对有限的样品进行产地分类,用于玉器文物的材料产地鉴定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为玉器产地无损鉴定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崔永红 《攀登》2006,25(5):50-52
准确的文化定位,对于一个地区文化历史渊源的追溯、文化内涵的发掘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对西羌文化在青海大地上的发展历程的论述,认为西羌文化更能反映青海文化的产生以及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发展演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青海高原山脉地理格局与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发生在相对隔离的种群与自然环境之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由于交通、经济、科技等的高速发展,文化的交融和渗透十分普遍。青藏高原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青海高原内部由于高大山脉的阻隔和屏障作用,文化的空间分异相对清晰,文化的交融和渗透还不十分广泛,在现代文化中保留有早期文化的特质。青海高原山脉分布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不同的山地文化,在祁连山与昆仑山之间的湖盆地区产生了昆仑山文化,两山交汇处为昆仑文化的核心区;祁连山西北段为多民族融和的山地文化区,东南段的河湟谷地,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文化,将其命名为唐古拉山文化,其内部以巴颜喀拉山为界分为康巴文化和安多文化两个副区。本文通过对青海山脉的地理分布格局与文化的空间分异作初步探讨,旨在揭示青海多民族环境中形成的文化体系,为青海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15.
凌波  韩祥 《收藏家》2008,(9):3-8
在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金色江南》金器文物大展在南京博物院对外展出。展品除南博的珍藏外,并调借了南京市、无锡市、镇江市以及江阴、武进的金器精品,充分展现了历来富甲天下的江南风采,尤其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充盈在这些流光焕彩金器中的艺术涵蕴。  相似文献   

16.
李红 《攀登》2007,26(2):167-168
本文对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分布状况、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并从青海民族文化多元化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和发展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颜碧桃  吕守南 《攀登》2007,26(4):85-87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是青海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要求。本文分析了青海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有利条件和政策环境,并就其建设路径进行了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8.
匈奴腰饰牌特色鲜明,是匈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没有文字的匈奴民族来说。这些腰饰牌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匈奴社会以及匈奴民族与周边其他民族关系的一扇窗口。本文以匈奴遗迹出土腰饰牌为主要考察对象。辅以匈奴传世腰饰牌,通过考古类型学分析将其划分为A、B两大组群八个类型,初步勾勒出了匈奴腰饰牌的总体面貌和特征,指出了其中的地域差异。进而对匈奴腰饰牌进行了文化渊源之探讨。通过对匈奴遗迹和西汉墓葬出土腰饰牌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它们各自在空间分布和传播上的特点,认为A群组腰饰牌属于匈奴文化系统。它们源自早期草原文化带扣和骚饰牌。B群组腰饰牌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系统Ba型腰饰牌属于匈奴文化系统,Bb型和Bd型腰饰牌属于汉文化系统,Bc型腰饰牌是这两大文化系统腰饰牌的混合体,且匈奴Ba型腰饰牌源自Bb型和Bd型腰饰牌。本文同时指出,中国北方地区是匈奴草原文化系统腰饰牌与汉文化系统腰饰牌的交汇地。  相似文献   

19.
太赫兹波凭借其穿透性、非电离性、飞秒时间分辨等特性,非常适合应用于历史文物的无损、原地探测。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太赫兹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太赫兹光谱分析和太赫兹成像技术在文物物质分析、内部结构探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示其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为太赫兹技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保护与数字内容应用是近年来国内外文化界和科技界的一个共同研究热点,也是我国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佛山石湾陶瓷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研究了非接触式光学三维扫描设备进行表面反光的陶瓷作品三维数据扫描和形态整合的问题。同时研究了利用HDR技术进行陶瓷表面色彩纹理信息采集和复原的技术方法,得到完整的陶瓷作品数字化模型,达到了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数字内容建设的目的。最后,讨论和研究了文物数字化内容的宣传和推广方法,并给出了实际应用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