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一 别都均设置和县、鄙制度的确立 研究西周都城的历史形态时,可以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西周王朝除将镐京作为主要都城之外,在关中地区和洛阳地区又广设别都,别都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是其它王朝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2.
《文物》1979,(10)
丰、镐遗址是我国西周王朝的都城故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长安县内,自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灭殷,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近三百年间,它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建立西周王朝的周族是兴起于陕西西部的一个古老部落。相传周的始祖名弃,是个富有农业生产经验、受人敬重的首领。传说  相似文献   

3.
商代磬和西周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石磬的研究,目前大体进行了两个方面。一是对出土编磐进行测音,考察其音律、音阶构成和分组编悬等;二是应用现代技术手段,考察编磬的声学物理特性等。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部分东周编磬,对于西周以前的磐则涉及甚少。建国以来,科学的考古发掘给我们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石磬实物资料,特别商代以前和西周磬的出土,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1986至1987年间,我先后五次随导师李纯一先生或独自前往晋、陕、豫、辽四省的十多个文博考古单位,对出土的先商磐和商周磬进行了考察,收集了必要的资料。本文拟就商代磬和西周磬(资料截至1987年9月)的发现情况、形制和类型、制造工艺和测音等  相似文献   

4.
鸠兹是见诸先秦文献的吴国最早的城。吴国地名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之人对吴人语言的文字记录,只可音训而不可义解,鸠兹古音与句吴相同;吴国没有完善的职官体系和行政建制,吴国的城只有都而没有邑;鸠兹扼西伐荆楚、东控於越的中江水道之要冲,周边的汤家山西周墓为吴国王陵,附近的大工山铜矿为吴国的经济命脉。通过与古代都城基本要素的比较研究,鸠兹应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吴国都城。  相似文献   

5.
<正>一九三六年,陈梦家在一篇论文中指出,巫师在商代政治权力的发展中发挥了特定作用[一]。这一观点后来被张光直进一步发展。张先生将古代中国的巫师活动放到整个泛太平洋的背景下考察,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将"虎食人"类的青铜纹饰看成是巫师的精神飞升[二]。本文不拟讨论巫术在中国古代的作用和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而是专门对一件出土于郑州的早商时期陶片进行讨论。商代和西周早期的玉器、青铜器中有一系列胳膊和腿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晋侯墓、妇好墓及其他一些墓葬中出土的具有前代明显特征的玉器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出土玉器的断代不仅要认识到前代玉器长期流传的可能性,同时也应在考古实践和研究中对这种情况所反映的心理因素、文化现象作进一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7.
东周列国都城的城郭形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东周列国都城的城郭形态●李自智东周列国的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东周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筑城的一个高潮,当时列国纷纷大筑都城。由于各国都城所处自然环境及地理形势有所不同,其城郭形态呈现出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基本上相通的,那就是普遍都...  相似文献   

8.
东周列国都城形态的演化经历了东西两条道路:东方国家都城在战国时期普遍发展成为“两城制”,体现了“朝、市并重”的格局;秦国都城则保持了“非城郭制”的特点,其大部分面积分布着宫殿区,朝寝有压倒庙、市的趋势。两汉都城形态是秦国“非城郭制”道路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尹弘兵 《华夏考古》2013,(1):65-73,95
传说时代,江汉地区的古代居民为古三苗,三苗灭亡后,其遗裔在商周时代形成了楚蛮部族。商代楚蛮分布在以丹江库区为核心的鄂豫陕交界地区和汉东地区。西周初年,熊绎受封立国于楚蛮之地,汉东地区与楚国初封无关,则西周初年的楚国当在丹江地区,与丹淅说相合。  相似文献   

10.
论商代象尊     
正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现在分为亚洲象和非洲象两个种属,前者较后者身形略小,现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在中国只见于云南的热带雨林地区;后者体型硕大,几乎遍布非洲大陆撒哈拉沙漠以南广大地域。但在更新世,大象的分布颇为广泛,在淮河和黄河流域都有生存。及至商代,甲骨文中即有猎象的记载。大约在西周时期,大象从黄淮退到长江以南,并逐步退居西南一隅。  相似文献   

11.
张敏 《东南文化》2014,(5):80-88
鸠兹是见诸先秦文献的吴国最早的城。吴国地名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之人对吴人语言的文字记录,只可音训而不可义解,鸠兹古音与句吴相同;吴国没有完善的职官体系和行政建制,吴国的城只有都而没有邑;鸠兹扼西伐荆楚、东控於越的中江水道之要冲,周边的汤家山西周墓为吴国王陵,附近的大工山铜矿为吴国的经济命脉。通过与古代都城基本要素的比较研究,鸠兹应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吴国都城。  相似文献   

12.
商代卜辞中,战争材料尤为丰富,有关军事制度的内容。向为学所关注,甲骨透露出,殷商时代的族是军事组织;行是步兵作战时的行阵,旃为演兵之法;而共人则是征集步兵,那种共人即征兵的笼统说法应予修正。  相似文献   

13.
论西周金文的六师、八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安市文管会收藏的吕服余盘,有铭文六十六字,近已发表,王慎行同志作了很好的论述,文中谈到盘铭的“六师”。西周金文的“六师”和“八师”,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六十年代曾有热烈讨论,王慎行同志的文章又把这个问题重新提起了。本文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周代制度作进一步的试探,不知是否有当。  相似文献   

14.
论西周的宗法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应当说是宗法制度。它是构筑西周王朝统治大厦的两根重要支柱之一。它揭示出西周王朝中国奴隶社会全盛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再论西周孝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周孝道乃血缘晚辈对长辈的伦理规范 ,其所涉对象并非所有族人 ,仅仅是血缘长辈。西周孝之奉养内涵随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变化而变化。西周庶民阶层的孝行主要体现为奉养父母 ,贵族层的养老更倾向礼仪化 ;承继父祖之业的孝行主要为统治阶级所强调与实践。人世奉养父祖之孝通过“祭献”推及冥世祖考即为“享孝”;追溯、缅怀父祖之德与业 ,以承其志、继其业即是“追孝”。享孝、追孝祖考能强有力地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这便成为“享孝”、“追孝”盛行于西周晚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考古学报》2022,(3):285-304,中插1-中插4
  相似文献   

17.
高句丽初、中期的都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句丽政权自公元前37年创始,至公元668年灭于唐,共经705年的时间,按其都城迁徙,可分为初、中、后三期。初、中期的分界线在琉璃明王二十二年((?)年)“王迁都于国内,筑尉那岩城”①时;中、后期的分界线在长寿王十五年(427年)“移都平壤”时。本文所要论述的不是后期的都城,而是初期和中期的都城。关于这个问题,几十年来中外学者讨论多次,有的已取得一致看法,有的至今还有疑点。近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增添了一些体会,现整理串通成文,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8.
于薇 《史学集刊》2008,(2):102-105,114
宗盟是以周天子为盟主、在宗庙中举行、包括治下的所有诸侯国参加的集会盟誓活动.周王朝通过宗盟建立起封国的等级次序,"宗盟"的基本原则是"异姓为后",其中包含了"亲同姓"、"后异姓"、"远庶姓"三层含义.宗盟体制是西周王朝对封国结构最初的政治规划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论西周的盟誓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盟誓制度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已结合金文记载,对有关法律诉讼盟誓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分封中存在的盟誓制度及其对构建西周政权的重要作用尚缺乏深入探讨。本文拟以此为重点,试对西周盟誓制度略作考察。  相似文献   

20.
商代的国家结构和形态,既非一般所说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亦非所谓"邦国联盟",而是一种"复合制"国家结构,它由"内服"与"外服"所组成。内服亦即王邦之地,有在朝的百官贵族;外服有诸侯和其他从属于商王的属邦。内、外服关系亦即甲骨文中"商"与"四土四方"并贞所构成的结构关系。维系内、外服"复合制"结构的是商的王权及其"天下共主"的地位。商的王权既直接统治着本邦(王邦)亦即后世所谓的"王畿"地区,也间接支配着臣服或服属于它的若干邦国。王邦对于其他属邦就是"国上之国";其他属邦则属于王朝中的"国中之国"。这是一种以王为天下共主、以王国(王邦)为中央、以主权不完全独立的诸侯国即普通的属邦为周边(外服)的复合型国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