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波 《黑龙江史志》2013,(15):124+126
京都是川端康成的心灵故乡,也是其文学创作的摇篮。川端康成以京都为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古都》,以其成熟的创作手法和高超的叙事技巧,荣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古都》中,川端康成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引领读者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京都的四季美景,去体味京都之美,日本之美。小说好似京都的一首抒情诗,又似京都的一幅风景画,诗情画意处处体现了川端康成难以割舍的京都情结。  相似文献   

2.
付靖淇 《神州》2011,(10):5-5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近代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因其回避现实的文学风格和继承日本的“传统美”而享誉文坛。悲苦的成长环境激发了他对于生命的冷静思考和深刻体悟,他一生都在用静默的笔触感受生活中悲苦之美,最终以“火中生莲”的渴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生命轮回”的执着追求使得川端康成生命的本身超越了生死本身的意义,达到了对生命本真的追求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近代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因其回避现实的文学风格和继承日本的传统美而享誉文坛。悲苦的成长环境激发了他对于生命的冷静思考和深刻体悟,他一生都在用静默的笔触感受生活中悲苦之美,最终以火中生莲的渴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生命轮回的执着追求使得川端康成生命的本身超越了生死本身的意义,达到了对生命本真的追求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刘培 《神州》2012,(23):1-2
女性意识是当代女性哥特作品表达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睡美人》中的女性哥特书写,从女性对自身的关注和审视的角度,阐述作品是如何有力地表达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一主题的。  相似文献   

5.
黎娜 《日本学论坛》2006,7(3):52-55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进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在见仁见智的阐释中唯独缺少的是未把这篇散文放在川端在日本战败后的系列作品中,特剐是没有从与日本古美术作品的关系来理解,而这恰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视点。  相似文献   

6.
《伊豆舞女》作为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它同川端后来的一些作品比较起来,似乎容易把握。但是,这篇看似充溢纯稚之情的作品也往往容易被简单化,许多重要的东西被忽略。因为对《伊豆舞女》的深入研究与理解川端一生创作的许多重大问题密切相关,我们有必要对这篇作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肖霞 《民俗研究》2001,(2):101-108
川端康成(1899—72),日本现代著名作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创作生涯始于1914年,止于1972年,共经历了58个年头。在58年里,发表了许多长、中、短篇小说,还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评论等,丰富了日本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8.
February     
《世界》2014,(2):159-159
1日-6日,俄罗斯芭蕾舞剧院将携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登陆北京保利剧院。该剧院成立于1878年,每年组织进修班供独舞演员深造,提高专业水平。票价80元-1280元。  相似文献   

9.
《海经》、《荒经》从字上看与《山经》风格相近,但从内容上看,与《山经》的差别很大。前已说明,《海》、《荒》二经是同一题材的不同版本,它们的共同性是主要的,故先把《海》、《荒》放在一起来讨论其与《山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乐”是我国早期文艺形态,曾经存在过相当的历史并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虞书》、《左传》、《国语》这三部早期的著作中保存的一些资料,从发展的角度,对古代的“乐”论进行分析,希望能明了彼时期的人们特别是彼时期的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和看待“乐”的。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的早期作品由于自传性较强,经常作为研究的资料被引用,而作品本身的某些蕴含却很少成为研究的对象,即如早期流露在这些作品中的对死亡的抗拒意识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超越死亡的意识可以说贯穿了川端康成的整个创作生涯,如果忽略了川端康成早期作品中的对死亡的抗拒意识,便会从整体上影响对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的创作都体现出对“艳情”这一边缘化言说视角的选择。川端康成以“哀”和“艳”的审关情调把写作视为私人宗教,在虚构和幻想中疗救自我的非常态心理。大江健三郎则以凝重怪异的笔触剥露出社会病态的人格,积极地探究与人类自由健康相关的诸多命题。这种差异和两人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哲学观念等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画欣赏和创作的角度,谈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关系、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中国画的审美境界、中国笔墨文化等等,说明中国画是淡泊,养生,向善的艺术。强调“文”是进入中国画创作和欣赏的门槛,也是沟通画家和社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A part of a historical cemetery used to bury victims of sleeping sickness in Maun, Botswana, was recently uncovered by a water supply improve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cemetery had become obliterated from the surface and from the memories of the people resulting in the use of the land for residential purposes. Twelve skeletons were excavated along the water supply trench and have since been buried at one of the new village cemeteries. There were eight males, two females and two individuals of unknown sex. They were young adults ranging in age from 18 to 35 years at the time of death. Dental modification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cultural identities of two individuals. Some of the remains had been buried with body clothing such as belts and necklaces. Poor dental health was most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poor nutrition and poor oral hygiene among the population.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王良举  李万莲 《旅游科学》2012,26(5):38-44,94
汇率变动通过价格效应对入境旅游需求产生影响。在人民币面临较大升值压力的背景下,探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标准贸易引力模型和传统旅游引力模型,构建一个扩展的旅游引力模型,采用面板数据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客源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人口规模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客源国与中国的距离则是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一个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6.
范学辉 《史学月刊》2006,1(3):38-48
“杯酒释兵权”,是宋初新贵集团取代留用的后周旧臣的重要举措。从这一宋初政治演变的主线索来看,石守信等大将集北宋开国元勋与后周旧臣于一身的复杂性,是“杯酒释兵权”得以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宋太祖和赵普之间的相关争论主要不在于要不要解除留用诸将的兵权,而是在什么时候解除他们的兵权,即时机的把握问题;宋太祖在禁军中用以取代留用的后周大将的新贵群体,是由他亲自创建和指挥的嫡系部队殿前军中的亲信们所构成,包括其嫡系部下和亲兵卫士两部分。宋太祖一朝禁军指挥权的转移,呈现出由留用的后周大将向宋太祖的嫡系部下转移,再由宋太祖的嫡系部下向其亲兵卫士群体转移的明显轨迹。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某些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呈现出符号化、时尚性、讲究身份象征等倾向,即所谓“符号性消费”。本文从“雅虎中国”网的一项调查入手,通过云南元阳梯田案例,证明这一现象在旅游消费行为中也客观存在。某些旅游者认为,旅游是一种时尚追求,选择到哪里旅游、怎样旅游,都能体现出人们对自己社会角色扮演的定位和评价,以及对自己地位区隔的认可和接受。这种“符号性消费”行为对旅游地的社会建构意义应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会“涉藏立法”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十年来,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活动提出并通过了一系列干涉中国西藏事务的"涉藏议案"。其主要内容包括:要求美国政府将对华政策与"西藏问题"挂钩;以"西藏人权"为借口干涉西藏事务;为"藏独"势力提供援助,等等。作为美国对华人权外交的组成部分,这些"涉藏议案"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不仅使美国对中国所谓侵犯"西藏人权"问题的干涉长期存在,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西藏分裂势力在国外的分裂活动。  相似文献   

19.
日本著名学者梅棹忠夫提出的“文明的生态史观”影响巨大,为认识和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加以检证,“文明的生态史观”存在许多漏洞,作为现代化的一种模式不能成立,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日本文化论也具有过分拔高日本文化的倾向,这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