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曾国藩,长期为世人所诟病者,除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就是查处天津教案问题,以此认定曾国藩为卖国贼的主要根据。笔者经过辨析一些史料,认为曾国藩有过错,但“卖国罪案”不能成立。兹述论如下。棘手的问题天津教案发生于1870年6月,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发生的一起重大涉外事件,其案情大致是: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何时听到普法开战之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国藩何时听到普法开战之讯朱东安天津教案发生于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公元1870年6月21日),时隔22日,即六月二十一日(7月19日)普法战争爆发。也正是在这一天,法国公使罗淑亚照会直隶总督曾国藩,提出“三员论抵”之说,即杀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  相似文献   

3.
青年毛泽东曾深受曾国藩的影响,他曾经说过:“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毛泽东出生时(1893年),离曾国藩去世(1872年)不过20年,曾氏“中兴名臣”的声名也尚未褪色,在韶山乡土文化中,曾国藩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毛泽东生于湖南,长于湖南,自然受到了曾国藩思想的熏陶,他甚至还主动地从曾国藩那里吸收“营养”。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尤文远一、天津教案的发生自清咸丰八年(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后,外国列强在中国享有了多种特权,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就是其中之一。传教士依仗帝国主义的势力,欺凌中国官员和民众,引起官员和民众的愤慨。在旧仇新恨交织的情况下,爆发了同...  相似文献   

5.
李占才 《文史天地》2010,(12):39-44
1870年6月21日,天津爆发了当地民众与外国教会的严重冲突事件。该教案发生后经直隶总督曾国藩办理,最终以凑数的方式杀津民20人(后实杀16人),流放25人,府县官革职充军,给洋人赔款并派代表去法国“谢罪”而结案。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拒礼     
《曾国藩日记》曾记载他处理礼品的事,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湘军名将鲍超到安庆与曾国藩商量军务,来时特备了礼物,共16包,其中有许多珍贵的珠宝古玩。曾国藩只从中挑了一顶小帽,鲍超只好把礼物都带回去了。曾国藩曾写信嘱咐他的儿子曾纪泽,作为官员要做到:不许下属来送礼,不收礼。  相似文献   

7.
再论天津教案的起因与性质——兼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津门篇朱东安清同治九年五月(1870年6月)天津民众为什么要火烧望海楼教堂,殴毙法国领事?被视为“此案关键所在”的迷拐幼童一节,究竟是无根之谣,还是证据确凿的事实?这本是多年来早已弄清的问题,且为...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忠实地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其实,曾国藩与李鸿章在立身处世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操守方面,曾国藩严于律己,身居高位而不贪,手握大权而不腐。李鸿章却不然,对权力、地位、金钱的追求可以说是至死不渝。以下分三个方面来谈:(一)一个是廉洁自守,生活检林;一个是贪财受贿,生活奢侈曾国藩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秦可根”。他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认为”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食;儿子老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  相似文献   

9.
<正>一、“笨小孩”曾国藩左宗棠和曾国藩初次见面后,在给女婿陶桄的信中这般评价他的“一生之敌”:“其人正直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以至于很多年后,曾国藩被当成笨人逆袭、咸鱼翻身的经典案例。这样的说法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湘乡地区流传着一个段子。一天夜色降临,小曾国藩在屋里背诵《岳阳楼记》。没想到家里来了一个梁上君子,他看到曾国藩在用功读书,于是悄悄爬到房梁上,准备等他睡着了动手。没想到曾国藩一直在埋头苦读,  相似文献   

10.
术道之间     
曾国藩看重"道",李鸿章则重视"术",而术道之间亦非简单的黑与白。牛人往往是由牛人教出来的,李鸿章当年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曾国藩门下时,曾国藩已位居两江总督,文章也是公认的一流。其实,李鸿章与曾国藩的缘分,在投帖之前就开始了。1843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从北京来函,让其入京,准备来年的顺天府乡试,利用这个机会,李文安带李鸿章拜见了曾  相似文献   

11.
论曾国藩的战术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曾国藩的战术思想李成甲,魏均以书生从戎的曾国藩,对于指控战阵素无经验,正如他在家书中所说:“至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①。然而经历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曾国藩不断地总结与太平天国农民军作战的经验,并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兵法思想...  相似文献   

12.
1870年夏秋间发生的天津教案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举世瞩目的中外冲突。负责处理教案的曾国藩于6月23日奉诏赴津查办事件,经反复斡旋,于10月初了结全案,历时三月许。值得注意的是,在津案处理过程中,普鲁士与法国之间因西班牙王位继承  相似文献   

13.
廖正华 《湖南文史》2014,(10):34-35
在自己的麾下将领中,曾国藩最欣赏的当属彭玉麟和李鸿章。曾国藩曾说过这样的话:“若论天下英雄,当属彭玉麟、李鸿章。”但由于彭玉麟个性太过刚硬,和曾国藩、李鸿章交往中发生过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彭玉麟和曾国藩有过两次比较大的矛盾冲突。第一次是由曾国藩委托韩正国找小妾所引起的。韩正国是曾国藩的亲兵首领,是曾国藩非常信任的人。当时,曾国藩戎马倥偬,精神高度紧张,心情抑郁,癣疾发作得很厉害,浑身瘙痒导致他经常失眠。他的妻子欧阳夫人在湘乡老家,无法替他解除烦恼。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请韩正国帮他找一个小妾,专门帮他挠痒。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梁绍辉先生全盘否定曾国藩的观点,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是肯定曾国藩倡发的洋务运动,比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更具积极意义。二是认为曾国藩及其子孙后代的言行,体现了关心国家、民族、社会前途命运的入世精神。三是肯定曾国藩是一位对近代中国社会起了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写过一部有名的笔记,叫《水窗春呓》,里面写了不少关于曾国藩的史事。在“一生三变”这条笔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曾国藩)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关于曾国藩的“挺经”,曾国藩的孙婿吴永,在所著笔记《庚于西狩丛谈》卷四中也曾谈及,他记李鸿章曾对他说:“我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八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决。”(下引此书时皆见卷四)李鸿章所说的老师,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是否确曾著过《挺经》呢?从这里举出的两条笔记看,似有两种可能:一是著过;一是仅仅有腹稿。若是著过…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自1851年5月上疏指责咸丰帝"苟责礼仪细节,不求国家大计"始至1872年3月死于两江总督衙门止,他与清政府的关系迭宕多变,错综复杂,矛盾纷呈。其中矛盾最集中表现在曾国藩一切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的忠君思想和清廷对他的畏惧猜忌及至最后的疏远。认真研究双方矛盾关系演变的经过、结果和原因,既可以进一步了解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与清政府的矛盾又可以了解清政府中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顾建娣 《安徽史学》2022,(4):129-136
同治二年,李鸿章拒派淮扬水师赴援临淮以助湘军平叛苗沛霖。李鸿章先以各种理由拖延,在曾国藩一再催促甚至威胁要劾奏的情况下,不惜正面对抗,直接上奏朝廷,陈明军情和拒赴临淮的原因。最终李鸿章以水陆师互相配合,攻克苏州。曾国藩得此消息,十分惊喜,不再计较李鸿章的不听命行为。李鸿章抗命成功,在于清廷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也希望尽早打败太平军,不愿借洋师“助剿”苏南等地的太平军,因而在处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分歧时,采取了灵活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是晚清一个颇具争议的悲剧性人物,阶级与时代的影响、传统与近代的争夺,造成了曾国藩的历史双层性格。他既是传道求仁的"理学家",又是杀人如麻的"剃头匠";他有保国保皇的政治忠诚,但迫于局势又不得不师夷西方;"自强御辱"的理想可以激励他成就内政方面的伟业,但天津教案中"力保和局"的现实却不能帮助他逃脱民族纠纷的大劫。曾国藩的矛盾思想和心态是那个政治与民族文化心理都很滞后的时代的产物。他的悲剧,是晚清士大夫阶层中有识之士的群体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曾国藩,湖南湘乡人。遵义与湘乡,云天遥隔,相距甚远。黎庶昌生于1837年,曾国藩生于1811年。年龄悬殊达26岁,应该说他俩没有什么相识的缘份。然而,特定的时代环境以及彼此“习性相近”,志趣相投,却使得他们之间系上了一条一解不开的纽一带。1863年.春,黎庶昌因其先一年应诏。上书万余言切论时事,得清廷“加思以知县用,发交曾国藩军营差遣委用,以资造就。’借国藩则很赏识黎氏之才华,“接庶昌延入幕”优利待之。从而.黎庶昌得有机会与曾国藩朝夕相处十余年,受曾氏“以躬行为天下先,以讲求有用之学为涂友…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与唐浩明对谈曾国藩》这篇文章通过两位作家以新闻采访对谈的形式,比较完整、全面地介绍了曾国藩为人、为官、治军、治学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曾国藩与湖湘文化之间的关联,使我们读到的曾国藩,身上充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