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近年来征集到两件明代濮仲谦浅刻竹扇骨,是雕工极佳的精品。这两件竹扇骨出土于河北省一座明墓内。"文革"期间该墓被盗,墓中文物多被盗走,两件折扇被扯掉扇面、扇坠,剩下扇骨弃于墓外,被人拾到藏于家中,后交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袁帅 《神州》2012,(19):68-71
折扇源于南北朝,千百年来备受人们喜爱。中国文人将折扇看成一种身份的象征,体现着个人的文化素养。折扇本是纳凉工具,它是怎样成为象征高雅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的物件的?折扇究竟是日本舶来的还是中国发明的呢?本文将综合折扇的历史渊源、特点、发展、现状等多方面内容,展现小折扇中的大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核雕除核舟、罗汉题材外,我尝试了题材突破,曾有过几次园林核雕的创作经历,但都以一颗核雕表现一个园林的创作手法。2015年年初,一位老师向我提议,能否用一颗橄榄核全方位地表现苏州园林景观之美?于是我进入了构思创作阶段,经历了观察、揣摩、表现过程,终于完成了《姑苏园林集锦》的核雕创作。我之所以能够答应这样的创作"挑战",是因为我  相似文献   

4.
试论江南明墓出土折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寒 《中原文物》2008,(2):75-81
针对明代江南地区浇浆墓时常出土折扇的现象,本文结合墓葬考古发现和相关文献,将出土折扇和传世折扇以及同时期日本的折扇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指出明人仿制的折扇既继承了日本折扇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墓葬随葬折扇的现象与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士绅们艺术化生活的风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适合雕刻的乌橄榄核产于广州,橄榄核雕兴盛于苏州。通过对比广州和苏州的历史因素和当代因素等,可以揭示苏州橄榄核雕兴盛及广州橄榄核雕日益衰微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叶:中学课本里有《核舟记》。明代时,苏州人就能将一颗橄榄雕成一艘船,这实在是苏州的骄傲。任:核雕与核舟是两个不同概念。核舟是核雕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核雕就是在废弃的果核上雕刻出花鸟鱼虫,人物景致包括核舟。其神奇的雕刻技法被誉为"鬼技工"。核雕艺术起源于微雕艺术,微雕艺术源远流长,历代微雕创作者将这种艺术不断进行充实发展。明末散文家魏学洢的一篇《核舟记》,让大家  相似文献   

7.
明代大折扇     
《文物》1979,(8)
这里我们看到的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把大折扇,可能是传世的折扇中形体最大的工艺美术佳作。这把折扇长期藏在明、清皇宫里,一直到解放之初才被发现。它共十五骨,即两边各有一大骨,中间十三小骨。扇骨长82厘米,两边的大骨上宽0.8、下宽1.4厘米,即上头略小,方顶,下头稍大,圆底。扇子合起来好像一根竹竿劈为两半,两边各扣着一半。轴心部分如不计算骨子,即成圆球状,直径4.8厘米。这些特点与我们后来常见的折扇是不大一样的。凡露在外面的骨子,它全以湘妃竹皮包镶,连竹节的细部都一一作了仿效(包括中间十三骨的两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核雕的记忆,我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这一声来自童年的遥远回响——这回响来自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那篇文言文《核舟记》。那时初识文言文,在诵经一般的诵读声中,记住了《核舟记》中雕核舟的"奇巧人"王叔远,也记住了核雕这一奇巧的工艺。成年之后,对很多新事物已经慢慢提不起兴趣,但一听说起核雕就像听到一个儿时玩伴的名字立刻兴致盎然。尤其是听说在苏州太湖之滨有一个名为光福的小镇,像王叔远这样做核雕的奇巧人有成百上千时,就再也坐不住了。驱  相似文献   

9.
刘士刚 《收藏家》2005,(8):31-37
折扇原称折叠扇,又称聚头扇。文献记载宋时由朝鲜传入我国,当时就有在折扇上作画的记载了。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中说到:“马远竹鹤,桂花二册,本是一折叠扇两面,与今折叠扇式无异”,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折扇实物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所画的大型折扇。据徐邦达先生考证,目前所见出于书画家之手的折扇实物也在明代,  相似文献   

10.
正核雕这门古老的技艺,发源地在苏州舟山,而用作雕刻的橄榄核,其产地却在两广——广东、广西。每年的九、十月份是橄榄果成熟的季节,也就在此时,绝大部分从事核雕技艺的师傅会暂时放下手上的刻刀,亲自到橄榄核的故乡去"抢"核。"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这是我们小学就曾学到的文章,在现在急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我们也许早已慢慢淡忘  相似文献   

11.
孙维昌 《收藏家》2012,(3):8-12
折扇起源于日本,旧称倭扇,是日本人受蝙蝠形象启示而制作的,故亦称蝙蝠扇,在11世纪时由日本、高丽(朝鲜)传人中国。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当时杭州城外的镇市上,已有专卖折扇(折叠扇)的店铺。邓椿《画继》则明确记有“市井上所制折叠扇者”。折扇是折叠扇的简称,它以竹木或象牙等为骨,韧纸或绫绢为面,可收拢折叠,因此又称撤扇、聚头扇、聚骨扇等。  相似文献   

12.
漫话折扇与中日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折扇,又称聚头扇、蝙蝠扇、折叠扇、撒扇,在暑气逼人的夏日,深为人们所欢迎。然而,关于折扇的来历,至今仍众说纷纭。其实,小小折扇,倒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见证。曾有一种说法,认为折扇中国古已有之。最早持此说者为元末明初的胡三省。因《南齐书》中有褚渊"以腰扇障目"之句,  相似文献   

13.
核雕也疯狂     
<正>6月25日至28日,首次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举办的"和善杯"名家名作核雕精品展销会,四天时间成交400万元左右。承办方和善文化传媒公司6月29日对外发布的数据,表面额度似乎不高,却是首次公开的核雕一级市场销售数据。承办方同时发布的另一组数据更受关注:150余名核雕制作者参展,展出万余件核雕作品,吸引超过一万人次参观购买。展销期间,笔者两度前往参观,27日、28日适逢周六周日,现场人气较旺(图一)。  相似文献   

14.
一扇风情     
提及折扇,很多人不屑一顾:空调早已普及,电扇都淘汰了,折扇还用得着吗?轻扇掩红妆,折扇不仅是用来扇风的器物,更是种东方审美和情感表达.“当我们设计出这把折扇时,没想到会被米兰达·可儿看中,更没想到她能把它演绎成这个样子.” 王后荣就是米兰达·可儿手持折扇的制造者,而他和折扇的故事还得从二十多年前说起:18岁那年,王后荣是个篾匠.那时他的人生理想是自己做的竹篓让村民们交口称赞,垄断全镇竹篓市场,但他的理想很快就破灭了:那一年过完元宵节,三个娶不上老婆的哥哥合计去北京闯一闯,懵懂的王后荣和哥哥们一起做起了北漂,住地下室,骑车收破烂,换了无数个行业,篾匠活从此就荒废了.  相似文献   

15.
苏州核雕     
正苏州核雕早在明代就已出名,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天启年间虞山(今苏州常熟)核雕艺人王毅(字叔远)所作核舟"东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画。收入中小学课本的是明人魏学洢所作的《核舟记》,文中对王毅之核雕作品如此记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相似文献   

16.
折扇原称折叠扇,又称聚头扇。文献记载宋时由朝鲜传入我国,当时就有在折扇上作画的记载了。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中说到:“马远竹鹤、桂花二册,本是一折叠扇两面,与今折叠扇式无异”,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折扇实物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所画的大型折扇。据徐邦达先生考证,目前所见最早出于书画家之手的折扇实物也在明代,是由吴门派书画家沈周、吴宽等人创作的作品。在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书画家们竞相在扇面上献艺,留下了无数精品。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清宫折扇,大多是清宫廷画家或王公大臣、皇子、皇帝们的书画扇。另一种是用料、做工都非  相似文献   

17.
成扇     
成扇,俗称“扇子”,也就是所谓的折扇和团扇。据史料记载,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起初扇子多为鸟类的羽毛编制而成,到了汉代,随着丝织业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团扇。折扇是从宋代才兴起的,不过至今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以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收藏的一批明代折扇画作为切入点,梳理明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在折扇画中的展现,并探究折扇画作为文人雅兴的施艺对象以及其作为文化艺术商品的隐喻,从而进一步揭示明代的艺术现象和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9.
蒋炳昌  黄玄龙 《收藏家》2007,(10):31-36
历史上风行的时尚器物,常常会随着朝代鼎革、后世习俗的改变而消失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明代扇坠的迷失就是其中的一例。  相似文献   

20.
卷舒便利的折扇于北宋年间传入中国,至明永乐年间开始在民间流行,成为文人雅士精致生活的象征。扇画亦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扇骨的精美工艺更映衬出折扇的丰富美学内涵及人文亲和力。本文择取湖州市博物馆藏最具代表性的8把折扇,探讨了其基本样式、扇面装饰方法及扇骨的制作工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