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裴毅然 《文史春秋》2004,(11):59-59
1913年,通过制造“宋案”与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以为政敌已除,开始破坏《临时约法》,逼选总统,靠着梁上诒手下“公民团”的流氓手法,于10月6日第一届国会正式当选大总统。于是,确定10月10日10时10分举行就职大典。为示正统,大典放在清帝登基的太和殿举行。仪式之隆重,程序之讲究,极一时之盛。本来,这是一场应该大鸣大放咸与知照的大典,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典礼过程极不称意,袁世凯严令不得张扬外传,这才有“秘闻”一说。  相似文献   

2.
近日有一篇叫《另说袁世凯》的文章,却以“新观点”的面貌出现。文章赞扬袁世凯在政治上实行了“宽松政策”,并说,“正是由于袁氏北洋政府政治上的宽松政策,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代新文化大师脱颖而出;蔡元培成功地改造了北京大学;邵飘萍、黄远庸两大新闻巨擘一则则独家新闻、一篇篇时论文章众口交传;革命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言论、出版、结社自由。”文章指出,说袁世凯政府在政治上实行的是“宽松政策”,它的各种政策“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显然,这是历史的颠倒。袁世凯政府实行的是专制独裁政策,是违反…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本一纨绔子弟,科举考试也未能金榜题名,但却在甲午战后得到小站练兵的统军大权,接着荣升山东巡抚、直隶总督,武昌起义后还当上了大总统、皇帝。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能够平步青云,官星似火?说来也是机缘巧合,最近笔得到日本有关袁世凯的一些珍贵资料,其中有的记载颇为新颖独到,与过去的说法大相径庭,故而特将其辑录、整理出来,以揭开袁发迹之谜。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之死     
刘振修 《文史天地》2008,(11):37-39
假如袁世凯不称帝,后人又会如何评价他呢?当然,这仅仅是“假如”!  相似文献   

5.
管书合 《史学集刊》2007,2(1):29-37
褒世凯一生以日本为主要外交对手,对日外交的成败也与其在政坛上的兴衰沉浮息息相关。驻朝时代,褒世凯与日本全面对抗;回国后至辛亥革命前。以日为师,并采取联英美以制日俄的对策;辛亥革命时期,面对日本的步步侵略,一面抵制,一面妥协。最后以外交及个人政治生涯完全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6.
7.
谭特立 《文史春秋》2002,(10):52-53
1912年10月,正当袁世凯权倾一时,炙手可热时,上海南洋公学校长辜鸿铭用英语写成《中国牛津运动故事》和汉语写成《幕府纪闻》两本书,书中谩骂、讥讽、挖苦袁世凯之字尖酸泼辣,成为海内外奇谈。  相似文献   

8.
我从清末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即在他的属下,直到他死亡为止。这里,就记忆所及叙述辛亥以后袁世凯的一些事迹。惟以时隔五十年,遗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幸知者补充订正。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死于民国五年农历五月初六(1916年6月6日),不少书籍和文章提到袁的死,皆称他系“忧惧而死”。  相似文献   

10.
马丽 《黑龙江史志》2013,(19):93-94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顺理成章的复出,这引起了日本的警惕,因其害怕这个昔日的老对手。但面对中国国内几乎众口一致的非袁不可的呼声,其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袁世凯复出后亦深知日本的意图所关,对日本采取了虚与委蛇的策略,并在关键问题上利用英国限制日本对中国的渗透,对于日本愚弄皇室勤王的举动,也一一化解。  相似文献   

11.
袁世凯罢官归隐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迅速启用归隐三年之久的袁世凯出山收拾残局。袁世凯后来确实不负众望,促使南北和谈。只是由于民主共和的思想已成为中国人的不懈追求,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即将成为过去。重出江湖的袁世凯顺势发力,结束战争,促成共和,使一触即发的全面暴力冲突演变成和平谈判。对这一结果,过去的研究者由于不明白袁世凯三年前罢官归隐的真相,总从道义上指责袁世凯在辛亥年公报私仇。本文根据新旧史料爬梳袁世凯罢官归隐的蛛丝马迹,试图解开袁世凯辛亥年政治举动的历史背景和真实心迹。  相似文献   

12.
商人与袁世凯政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资产阶级与近代政府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本文以资产阶级的重要成份──商人与袁世凯政权的关系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商人对袁世凯当政时期几。关键事件的态度,从而厘清了商人与袁政权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并进而在历史考察的基础得出结论:中国商人低下的发展水平是商人阶层长期未能成为一支独立的积极的政治力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In the conventional narrative of the 1911 Revolution, the reemergence of Yuan Shikai leads to a series of troubling actions. First, he bargained with the Qing court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risis at Wuchang to extract concessions for himself, and then he used the Qing military force to menace the southern revolutionaries. Eventually Yuan used the southern revolutionary threat as a pretext to force the abdication of the Qing emperor. Moreover, he traded his contribution for the position of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and thus stole the fruits of victory. This narrativ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historical fact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igher officials in late Qing times, Yuan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pushing the political reforms of the late Qing. His generation of the political elite largely supported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consequently he chose to promote political reform to realize a constitutional solution after he returned to the political arena during the 1911 Revolution. Only after realizing that the goal of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had been rejected by all the political groups did Yuan follow the trend by supporting republicanism.  相似文献   

15.
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既是清廷内部的一场权力斗争,同时也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因素,与当时中美日三国外交存在十分微妙的关系,尤其与袁世凯的联美制日外交的失败直接有关。在这场政治权力斗争中,载沣之所以没有处死袁世凯,固然由于载沣本人性格优柔寡断、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以及慑于袁世凯的北洋势力,但同时与列强尤其是美国的强力干预有着密切关系。而就几个主要列强来说,它们对载沣驱袁的态度和反应并不一致。其中,因为袁世凯的联美制日外交妨碍了日本对中国东三省的侵略,日本方面对袁世凯遭罢黜实际上持欢迎和支持态度,极不愿意看到袁氏复出;而美国政府由于担心清末新政改革政策发生逆转,同时也为了抵制日本对清政府的控制及与日本争夺中国东三省的控制权,坚决反对载沣罢黜袁世凯,从一开始就期待袁氏尽快复出。在载沣驱袁权力斗争的历史背后,同时也浮现出日、美两国较量的影子。  相似文献   

16.
袁世凯朋僚信函反映了清末这一世纪变革时期的社会状况,特别是1909年初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去一切职务,回籍养疴的三年期间的通信往来展示了袁世凯及其同僚在这一时期的蛰伏状况。这组信函为研究清末历史、袁世凯及其朋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赣宁之役是民初的重要历史事件。本次公布的史料计2件:一为第十混成旅施从滨部战斗详报;二为第二军炮兵处阵中日记。不仅可补充已公布的赣宁之役有关史料之不足,对研究军阀混战及施从滨个人活动等问题也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严复与袁世凯结识较早,有着近三十年的交往经历,二人的关系却始终在或远或近之间.严复对袁世凯的态度是赞许与鄙视、支持与不支持、不即不离的矛盾交织体.二人的这种交往轨迹,折射出二人政治思想的离合,也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9.
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记述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写道;"当奏派(袁世凯督练新军)时,常熟(指翁同龢)不甚谓然,高阳(指李鸿藻)主之.诅成立甫数月,津门官绅啧有烦言,谓袁君(指袁世凯)办事操切,嗜杀擅权,不受北洋大臣节制.高阳虽不护前,因系原保,不能自歧其说,乃讽同乡胡侍御景桂,披拾多款参奏."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末法制改革中,袁世凯是积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上书请求变革法律,积极推荐修法人才,并参与新法内容的讨论;他极力主张多渠道地造就和选用法律人才;他利用直隶总督的地位和权力,将法制改革的许多措施在直隶施行,对推动当时中国封建法制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