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画家张大千羁留海外,为世人诟病,其实张大千自有一番隐衷。1948年12月,筹备已久的“张大千画展”在香港举行,张大千带着新娶的四夫人徐雯波去了香港,在那里迎来了1949年新年。翌年1月,内地传来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当他听到古都完好,未受战火破坏,欣喜不已,十分佩服共产党的高明决策。又一天,有位贵宾来到张大千的临时寓所,她便是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寒暄后,何香凝说明来意:“新政协即将在北平召开,我将应邀出席,并准备带一点礼物馈赠毛泽东。考虑再三,一般礼物都嫌俗套,只有带一幅大千先生的画最为珍贵,不知先生肯挥毫…  相似文献   

2.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名画家张大千羁留海外,为世人诟病。故园情浓,乡思无已,其实张大千自有一番隐衷。 1948年12月,筹备已久的“张大千画展”在香港举行。张大千带着新娶的第四夫人徐雯波去了香港。 画展无日不是人头济济,艺坛人士惊叹张大千高超的艺术水平。张大千夫妇在香港迎来1949年新年。1月底,内地传来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当他听到古都完好,未受战火破坏,欣喜不已,佩服共产党的高明决策。 2月底的一天,一位贵宾来到九龙亚皆老街张大千的临时寓所。来者是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寒暄后,何香凝说明来意。新政…  相似文献   

3.
六、遵义三年 1940年初,谭其骧已经作好了去大后方的准备。由于浙大友人的意见希望他不要带家眷,而当时他的儿子德睿4岁,女儿德玮刚满2岁,要携眷同行也不可能,所以决定留在北平,并迁居城内。谭其骧将书籍寄存在许宝騤家中。许与重庆国民政府和中共都有秘密联系,负有特殊使命,他在北平的公开身分是大汉奸王克敏的秘书,他的太太常陪着王克敏的姨太太打牌,他家中自然是相当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1916年9月,一个周日的上午,重庆求精中学国文教员张文修的住处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家屏声静气,紧张地等待着他的八弟张大千的苏醒。将近中午,张大千终于苏醒过来,看到自己的亲人和同学,忍不住失声痛哭……原来他被土匪掠去失踪了三个多月。这是张大千生命中的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插曲,一段令他刻骨铭心的经历,从遇匪被绑到平安归来前后整整一百天!  相似文献   

5.
1916年9月,一个周日的上午,重庆求精中国文教员张文修的住处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家屏声静气,紧张地等待着他的八弟张大千的苏醒。将近中午,张大千终于苏醒过来,看到自己的亲人和同学,忍不住失声痛哭……原来他被土匪掠去失踪了三个多月。这是张大千生命中的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插曲,一段令他刻骨铭心的经历,从遇匪被绑到平安归来前后整整一百天!  相似文献   

6.
<正>游埠是兰溪古镇,具有千年历史,素有"钱江上游第一埠"的美誉。在那里,可看、可品、可游、可言者不胜枚举,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游埠的两馆一家一高士。两馆者,郎静山纪念馆、宝丽来古董相机展览馆也;一家者,摄影之家也;一高士者,(兰溪市)郎静山纪念馆、(宝丽来)古董相机展览馆馆长卜宗元先生也。  相似文献   

7.
国画大师和巨匠张大千,作品之多、步履之远和交往之广,是令人惊叹和敬服的。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浪漫和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在张大千丰富的人生经历中,向往敦煌,梦圆敦煌,是其重要且极具色彩的一个华彩篇章。严敬斋和李丁陇激起大千的敦煌梦上世纪30年代的北平颐和园听鹂馆,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60年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旅居巴西时,他的两位四川老乡发现,当地人杀猪后都把猪鬃丢掉,他们认为成立一个猪鬃收购公司,肯定赚钱。此时的张大千经济紧张,也想赚钱贴补家用。于是,三人一拍即合,随即由张大千出资,成立了  相似文献   

9.
杨海亮 《文史博览》2013,(11):41-41
齐白石与张大千是两位杰出的中国画大师。两人相识于北平画坛,时间大致是20世纪30年代。不过,虽有交往,却不太深,且彼此互有成见,齐白石就曾三“刺”张大千。  相似文献   

10.
张大千成名后,曾多次到北平举办画展、会晤艺术界知名人士,随着他画艺的日臻完美,遂有“南张(大千)北齐(白石)”“南张(大千)北溥(心)”之誉。当时的北平,荟萃了中国艺术界众多的名流、精英,如戏剧界的梅兰芳、余叔岩、程砚秋、马连良;收藏界的张伯驹;美术界的齐白石、溥心、黄  相似文献   

11.
<正>巢菊初(1930—2016),江苏武进人,生于天津。其父巢章甫,名章,以字行,擅书画,精鉴赏,为张大千弟子。菊初受父亲熏陶,自幼喜爱书法绘画。1947年耀华学校毕业后,考入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1948年10月作梅花一帧,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大风堂同门画展("大风堂"为张大千室名)。作家雁声在《菊初书画》一文中称赞:"老梅秀石,着墨无多,可是玲珑峭拔的神韵直扑纸上。"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考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当年8月毕业时,组织上考虑她  相似文献   

12.
刘振宇 《收藏家》2014,(7):81-85
在《张大千书信中的〈溪岸图〉》中,我考释了1946年张大千致北平门人萧允中书信,解答了《溪岸图》在近代收藏流传中的一些疑点,丰富了人们对《溪岸图》命名、修复、流传的认识。今天我将通过解读张比德收藏的一件题跋原件,介绍民国书画收藏大家庞莱臣、吴湖帆关于《溪岸图》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张正权,后改名爱,季爱,字大千,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自幼随母学画。1917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学习印染工艺,兼习绘画。1919年回上海拜曾熙、李端清为师,书画大为长进,擅长诗、书画。他善于继承传统,博采众家之长,勇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国画大师之一。《西康纪游》图册,是张大千先生中年时期作品。1947年6月,时值成都洪水为患,大千先生将家眷转移到中和场,便与友人杨孝慈①先生相约去康巴藏区采风。从成都出发经雅安、天全、翻越二郎山,过…  相似文献   

14.
杨骏 《文史月刊》2007,(7):40-41
张大千(1899—1983),名爰,又名秀,季爰,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我国著名画家,与齐白石、溥心畲、徐燕荪等大家齐名,被称为“南张北齐”、“南张北溥”、“南张北徐”,徐悲鸿则称他为“五百年来第一人也”。他一生喜好游历,然而,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希望从北平回四川老家却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成行的。  相似文献   

15.
老拙 《收藏家》2000,(3):63-64
书画家多收藏书画,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也不例外。因为被画名所掩,至今似无人称张大千为收藏家、鉴赏家。其实,张大千收藏古代书画,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当代名列前茅,说他是大收藏家、大鉴赏家,名副其实,并非过誉。应该说,张大千收藏古代书画有其过人之处,有的颇富传奇色彩,足资后人借鉴。八十年前,青年张大千由上海回四川,在重庆用三千银元向收藏家卢雪堂购得元倪瓒《岸南双树图》,这是有记录可查的张大千收藏的第一幅古代名画。后来他把画带到上海给老师曾熙看,曾熙称赞其眼力。翌年,他在上海看中了一位江西画家收藏的几件书画,议定价格一千二百元。他交了四百元定金,正在等待四川老家汇款,而江西画家急于回原  相似文献   

16.
简小娅  吴仕忠 《贵阳文史》2007,(5):F0003-F0003
邱石冥,原名树滋,别号石冥山人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月初一出生于贵州省石阡县白沙镇,1920年由贵阳省立模范中学考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从蔡培元,陈师曾,齐白石,张大千等治学,1925年毕业后约集几名同学创办京华美术专科学校,他先后担伤教务处国画系主任及校长等职务,为我国的美术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龙腾 《成都文物》2006,(2):36-41
汉张陵天师道二十四治之一的北平山治,距成都一百四十里。关于北平山治北平观,献上有很多分歧的记载,要弄清问题,须亲历该地,实地考察,才能解决。 我们乘汽车到新津县永兴场下车,步行进入长秋山山区。深入彭山县境,登上陡峻的北平山,考察了北平观遗址,访问北平观附近居住的农民,使很多问题,得到正确解答。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政协已历经55个寒暑。在这半个多世纪中,担任过北京市政协委员的各界人士已达数千之众,但是从筹备北京市政协之始即参与其中,并至今身体力行参政议政者,实在屈指可数,而孙孚凌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朝抉择终不悔1948年底,正在淮南煤矿营运处工作的孙孚凌接到家里的紧急电话,速回北平准备南迁。孙老回忆到,南迁就是南逃。当时东北已经解放,淮海战役炮火正酣,北平已成铁壁合围之势,解放军兵临城下,国民党要员纷纷携家眷南逃,自己的父亲———北平福兴面粉厂老板,由于不了解共产党的政策,也已将部分生产设备运到沿海城市,做好了南逃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正>一代巨匠张大千曾有语曰"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这句话是他仕女题材偏多又得到世人诸多美誉的真实写照。在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张大千"人物画中佛像和仕女价格最高"(张颖《张大千绘画作品市场分析》,《荣宝斋》,2008年4期)。纵观张大千笔下的女性题材作品可以发现,他笔下庄严圣洁与世俗美艳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能够万分自如地呈现,我们不得不对他这种拿捏准确的艺术表达由衷地赞叹。众所周知,四川是张大千的  相似文献   

20.
张大千,学名正权、文名爰、季、季爰,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1899年5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初一日)诞生于四川省内江具(今内江市市中区)。他自幼随母学画,这对他后来的绘画艺术起了良好的启蒙作用。1920年他在上海曾拜著名学者、书画家李瑞卿(号梅魇)曾熙(号农髯)为师。画风最崇明末清初的石涛和朱耷。1932年和他二哥善孖定居苏州网师园,曾在北平,南京举办画展及担任中央大学教职。1937年日本侵华、他被软禁北平,第二年逃回四川,久居成都。他的画上追宋元,勤临董源、范宽、深得其中神髓。后来远涉敦煌,耗时两年六月,临摹巨幅壁画260余件。从中领悟到丰富的绘画传统技法。五十岁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