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增收的关键就是就业。我国由于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大中城市容纳力有限,致使大部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可能都到大中城市就业,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进而合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便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渠道,这也正是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们国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提下,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剩余,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拉大了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成为了当前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主要从了农民的自发转移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以及就政府介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1978年后,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大量农民转向城市和第二、第三产业寻找就业机会;城乡分割体制逐渐被打破,国家允许农民进城务工,放宽了城镇对农民的户籍限制,自由流动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三农"问题日益呈现出的严峻性也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和全市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三农"问题日益呈现出的严峻性也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和全市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社会分层角度分析农民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并认为制度性的障碍对这种弱势地位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事实上也是在制度性障碍面前占有不平等的社会资源的表现,对这种制度性障碍的修正需要遵循帕累托改进理论解释,维护农民权益的同时,使得社会利益得以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农民收入结构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对农民收入增加途径的讨论,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偏低的原因的分析,得出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其工资性收入的最有效的途径结论。 相似文献
8.
从陕西劳动力结构变化及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相对速度的比较入手,提出了陕西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影响陕西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作出总结,得出了加快陕西城镇化良性发展和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土地和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两大基本要素,中国农村现状地少人多与弃耕抛荒情况并存,使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压力。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从统筹城乡区域就业体制、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业等方面,推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目前,中国农村1.5亿的富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安排就业,但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众多,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12.
发展中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城市化的一个主导过程,并基于河南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严重偏低的事实,提出\"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力不足,是制约河南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这个假设。通过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证明该假设是成立的。以此为依据,文章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地区应通过合理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城市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美华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4):58-65
论文通过调研华裔、印度裔、巴基斯坦裔等少数族裔在苏格兰的创业活动,分析了苏格兰华裔、印度裔、巴基斯坦裔等少数族裔移民的人口与经济活动及创业障碍。认为尽管少数族裔创业对促进少数族裔就业、改善少数族裔群体生活条件、促进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少数族裔创业仍存在难以获得外部融资、可获得建议渠道有限、创业动机不太积极、行业过分集中导致竞争激烈以及创业者素质有待提高等局限性。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少数族裔创业环境的"政策缺失"和"社会资本弱化"。这两点可通过"政府引导"与"社会资本引入"管理制度的创新进行改善和补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重庆市奉节县 390 个行政村(社区)调查数据及 5180 份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问卷数据,探究农村劳动力回流多维特征,运用二元 Lo‐gistic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个体和村域层面识别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内外源因素,并探究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农村回流劳动力个体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赡养抚养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②村域劳动力回流水平整体偏低,县域中部和南部较高,北部和中南部回流较低,表现出回流水平等级越高,空间集聚越不明显。③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内生性因素影响个体的回流能力和发展动力,而外源性因素决定劳动力的发展机会、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5.
梁茂春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2,(3):1-11
论文就中美两国对赫蒙人截然不同的族群界定与依据、赫蒙人在美国的生存适应与族群认同的状况进行了研究。对于20世纪中叶沦为难民后,陆续辗转移居美国的老挝赫蒙人,中国学者将其视为少数民族华人,美国官方却将其确定为与华裔、韩裔等少数族裔并列的独立族裔类别。美国赫蒙人虽然在血统的意义上可归属于具有中国血统的人,但其几乎不存在华人归属意识,也极少与中国发生社会联系。许多海外华人或海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失去华人认同意识,并与中国社会浙行渐远。因此建议依据中国血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主观认同为华人、与中国社会的联系等“华人性”的几个维度去理解和定义“海外华人”。 相似文献
16.
Donald Houston 《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nal》2013,129(4):285-298
Abstract Dundee has a small black and minority ethnic (BME) population, which has been neglected by previous research, as have BME populations in small towns and cities generally. As in other British cities, the residential locations of the main BME groups are distinct from that of the white population. After briefl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settlement in Dunde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patterns of ethnic segregation have changed between 1991 and 2001. Some moves towards dispersal and suburbanisation are identified but there are important contrasts between different BME groups. The implications of segregation for housing availability are assessed through Census of Population data. The hypothesis is posed that the consequences of segregation for housing disadvantage are greater in small cities such as Dundee.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关注贫困问题的负责任旅游研究和实践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我国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具有高度的重叠性,进而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这些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致富起到了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因缺乏对文化景观脆弱性和自然生态敏感性的系统考虑而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重点讨论了负责任旅游视角下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模式重构问题,明晰了民族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的战略取向和运行机制,构建了民族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的旅游者驱动和社会型旅游企业带动两种模式,进而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实施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乡镇工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化的蓬勃发展 ,不但促使了农户对劳力分配的调整 ,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存量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而且也影响农户收入的变动。农村工业化对促进中国农业、农村及劳动力过剩等问题的解决有积极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确可由农村工业化之发展来达成。中国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总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便来源于农村工业化 ,即乡镇企业的发展及相关农业的发展。在目前状态下 ,要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要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乡镇企业内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蔚州志和蔚县地名资料汇编为数据源,借助GIS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了蔚县乡村聚落商周时期至清朝3000多年间的空间格局演化特点。总体演化过程呈现由集中分布趋向随机分布的特征;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四个不同阶段的区域空间格局:\"缓慢增长的壶流河一侧‘一’字形‘双核’分布模式\"、\"普遍增长的壶流河下游‘多核’分布模式\"、\"快速增长的壶流河两侧大范围增长带的空间扩展模式\"、\"稳定增长的壶流河两侧带状‘多核’空间分布模式\"。根据演化特点和历史文化资料分析,总结了蔚县乡村聚落演化的自然条件、军事历史条件、人口迁移和经济贸易发展四个方面驱动因素。研究表明核密度估计法可以较好的表现聚落空间格局,方便历史聚落演化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