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起来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表现为对自己土地田园和人民的深挚的眷恋,对祖国的独立、自由和繁荣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为民族的命运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这是经过历史千锤百炼出来的珍贵的精神财富,反过来又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要影响。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各个时代的爱国主义内容虽不相同,但却既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和发展。古代的爱国主义以反对异族的压迫和侵略,忠于君主和解除本民族苦难为主要内容。到了近代,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几千年灿烂文明和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一种推动我们民族发展、前进的巨大精神。学习祖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日益显示出了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祖国的历史,其内容是丰富多采的,从史入手,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其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形式的。除了进行文字、讲演等方式进行宣传普及外,利用历史文物来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已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用具体的文物进行宣传,可以使广大群众获得更形象更生动的历史知识,可以给群众以更直接更真实的爱国主  相似文献   

3.
方志与爱国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爱国主义是方志的优良传统 ,方志是爱国主义的渊薮和重要载体 ;方志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 ,本身就是坚持爱国主义 ;方志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爱国主义又是史志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新的历史时期 ,利用方志搞好爱国主义宣传 ,扩大爱国主义教育 ,是各级志办的重要任务和光荣职责。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研究是史学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仅就民族精神内涵研究与民族历史特点、民族精神与历史发展大势、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史学的关系,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指出,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把握民族精神的历史特点,继承史学传统,在历史典籍中进一步挖掘传统民族精神的深刻底蕴,并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对史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历史学家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外宣传的重要基地和窗口,肩负着弘扬民族历史文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博物馆应更多地利用文物特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固有资源的文化魅力,去吸引观众、满足观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6.
李文海教授和匡继光同志主编的《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书系》(以下简称《书系》),新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在运用民族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传统领域内所凸现的一批新作。其显著特色首先在于,编者别具慧眼地选择了一个似乎已被人们熟视无睹、却又需要进行深入细致了解的历史课题——不平等条约,而此课题一经编者和作者巧妙有心地犁拥,便翻然换发出一种强烈的激动人心的爱国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关系民族未来的不朽伟业。它借助于本民族无限丰富的历史宝藏是必要而必然的。这种借助,既要张扬民族辉煌的过去,也要诉…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包括曾经在这块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各民族人民不仅共同开拓和保卫了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也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即抵御外侮、同仇敌忾、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各民族人民自强不息、共同发展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裴娟 《神州民俗》2010,(8):11-13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岭南文化有利于培养岭南人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我们了解岭南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潘华 《黑龙江史志》2007,(11):12-13
江桥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起点,其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与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事件本身,江桥抗战是进行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  相似文献   

10.
论洋务思潮的爱国主义蕴义周辉湘洋务思潮的爱国主义,既承继了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宝贵遗产,又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古代不同的内函和时代特色,反映出近代意义民族主义的萌发和古老民族新的觉醒。一自强论是洋务思潮的主旋律。多年来,人们习惯于把“中体西用”看作是...  相似文献   

11.
白寿彝先生热爱本民族 ,确认主体民族的历史地位 ,以民族友好的中心思想贯穿三个理论和两个主流说 ,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与伟大复兴作贡献。他的民族观的动力源自爱国主义、民族平等思想和唯物辩证法。他的民族史、民族关系史思想和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科学理论的建设 ,并从一个方面诠释了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最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爱国义始终是动员鼓舞人民团结斗的一面旗,是各族人民同的精神支,在维护祖国一和民族团、抵御外来侵以及推动社会步方面发挥了大作用。然而,国主义作为一历史范畴,其容是一定社会治、经济的反。在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爱国主义的容始终同人们“国家”这个政概念的认识紧地联系在一。有什么样的家观,就有不内容的爱国主与之相适应。文拟从国家观爱国主义之间关系出发,对的关系出发,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历史发展作一简要分析。一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犤1犦。这里所爱之国指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隆重纪念今年十月十日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宣传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和华侨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作用,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广泛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华声报社和北京电视台联合举办了《华侨与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电视邀请  相似文献   

14.
张东阳 《神州》2013,(36):199-199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里程碑。中国人民在抗战期间发挥了不畏强敌、顽强拼搏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在推进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发挥的历史作用作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虽经人们着意或不经意地选择,也经过时间的筛选剪裁,仍能保存至今,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说明了它同时兼具传承力和创新力。历史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沃土。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历史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根深叶茂、有魂有形的历史文化是社会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只有经过竞争与挑战才有希望走向未来。文明在发展,历史文化在更新。饱受磨难与摧残而能承续不断,历…  相似文献   

16.
阶级的出现,国家的成立,这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但随着这一进步,也出现了阶级压迫与民族间的侵略,在历史上有不少反压迫反侵略的英雄,都是爱国者,他们都是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杰出人物。但在原始社会,还不曾出现阶级压迫或民族侵略,我们讲授原始社会史,能不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7.
人物志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历史是人类活动的历史。编好社会主义时期的《广西通志·人物志》,对于学习和继承各民族历史遗产,借鉴历史经验,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团结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贯...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教学中长期敏感、困惑的一页当属民族问题了。当今随着对传统文化“反思”之风的兴起和大量国外思潮的涌入,传统的历史教学受到青少年学生的轻视,中青年一代中也有一部分人民族虚无思想相当严重。现状告诉历史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重视爱国主义的教育,克服民族虚无思想。此工作必须从中小学抓起。  相似文献   

19.
于沛 《世界历史》2004,(5):4-12
中国的世界史研究 ,自萌生时起 ,就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它的时代性决定了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具有不同的内涵。和 19世纪中期相比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历史研究 ,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爱国主义仍然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灵魂。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优秀传统 ,就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弘扬和培育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 ,自觉地将世界史研究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 ,使中国世界史研究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 ,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文物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以及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代表性实物或遗存.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中国的文物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它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学研究,认识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促进同世界人民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