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2.
大辛庄遗址出土的一件玉龙,据其形态和装饰风格判断,应为凌家滩文化玉器。本文还收集到几件商代和汉代的凌家滩文化玉龙的仿品。大辛庄遗址发现的玉龙、玉虎在墓葬中的位置与濮阳西水坡发现的蚌塑龙虎相似,二者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牛河梁遗址N16M4出土玉人的身体下部为模拟男根形状,因此该玉人为男性形象。玉人是牛河梁人祭祀的男性祖神,且是后世祭祀祖先时所供奉"神主"的雏形。用玉雕刻祖神证明红山人已经产生"玉德"观念,是玉礼制产生的体现。玉人的出现说明在红山文化后期,族权、神权逐渐向权势人物集中,社会阶层不断分化,预示着社会的重大变革——"王权"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10.
1996年7月12日,青州市文物管理所接到青州市高柳镇东水渠村支部书记朱协云的报告,说本村村民黄呈书在村南坡挖建蔬菜大棚时,发现两个陶盒(图1),每个陶盒内盛放4个玉人,共8个玉人(图2)。 相似文献
11.
北阴阳营、凌家滩属江淮地区,时间一先一后。通过对玉器质料、器形、工艺的对比分析,说明凌家滩继承并发展了北阴阳营的玉文化,已进入产生宗教信仰的新阶段。江淮地区与东北、黄河下游、太湖流域共同创造了中国史前的玉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漫长的埋藏过程中 ,凌家滩古玉的颜色、透明度、硬度、吸水性等物理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甚至出现了“外实内松”的特殊现象。为研究和解释这些现象 ,对典型样品进行体视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结果表明 ,古玉在入土埋藏后先后经历了风化淋滤阶段和渗透胶结阶段 ,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是造成古玉“外实内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剖析凌家滩祭坛的构造,对比良渚化祭坛性质的研究,通过解读为祭坛定性的诸因素,认为“祭坛”一说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此外,凌家滩祭坛和墓葬分布之间的关系,似无法引证该遗址所处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4.
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器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二里头文化的玉器制造业并不十分发达,表现在尚未形成规律性的用玉制度。玉器在二里头文化各期之中的使用情况差别很大。二里头一期仅见少量绿松石饰;二期为发展期,玉器数量和种类均有增加;三期的玉器数量和种类都达到高峰,这一现象与三期二里头遗址夏代王都文化繁荣的景象是密不可分的;四期的玉器出现明显衰落的趋势,数量和种类大大减少,体现了夏商政权交替对手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的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对含山县凌家滩遗址进行了第五次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4座、灰坑3座及一处与祭坛有关的石头遗迹。其中,07M23共随葬玉器、石器、陶器等330件,包括组合成套的玉龟形器、玉签等占卜工具。在此墓填土上方还发现1件大型玉猪形器。这些发现填补了许多学术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含山凌家滩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主要收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山凌家滩遗址的第三次发掘出土了大批精美的玉礼器,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大型祭祀遗迹,为探讨凌家滩文化在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中的地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