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幅员辽阔的国家。区域文化研究在中国兴起较晚,但是却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区域文化研究方兴未艾。近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赵文化论丛》一书即是对重要的区域文化———赵文化进行研究的一部论文集,它是2005年在邯郸召开的第二届全国赵文化学术研讨会的重要学术成果,代表了赵文化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本书由李学勤先生作序,共收入论文51篇,另有附录,收有会议资料5篇。全书以赵文化研究为主题,几乎将赵文化的所有方面都讨论到了,而且还涉及了一些其他方面的相关问题。全部论文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为历史综述…  相似文献   

2.
《隋书》(1973年8月版)卷46《赵煚传》记载:“(北周)闵帝受禅,(赵煚)迁陕州刺史。”而《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75《赵煚传》记载:“周闵帝受禅,迁硖州刺史。”卷后校勘记解释说,以前旧版《北史》也记作“陕州”,是根据张森楷先生的考证改“陕”为“硖”的。张森楷先生说:“‘陕’疑作‘硖’,以以下所行事皆在今夔巫地,不在陕州也。”张森楷先生对赵煚任职地望似乎并不十分肯定,只是根据赵煚的平叛之地作出的推测?萸欠镝壬摹侗敝苄傻墼谖皇逼陧讨萆形瓷柚谩?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辑)一文之考证:“从西魏、北周时期…  相似文献   

3.
战国赵九原郡补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战国赵九原郡补说陈仓自赵武灵王北击匈奴,把地西至于河套,九原之地名就屡见于史乘。然而当时之九原究竟是县还是郡,诸书皆无明文记载,遂为后世留下一桩学术疑案。《史记》卷一一0《匈奴列传》追述赵武灵王时事云:“……而赵武灵王亦变低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  相似文献   

4.
李云 《收藏家》2013,(1):64-68
中山国是我国战国时期燕、赵、齐、楚、魏、韩、秦七雄之外的又一强国,位于今河北省的中部,其南、西、西北部与赵国为邻,北部与燕国接壤,东郜连接齐国的领土,被赵武灵王称作“腹地”之地。它虽然只是面积“方五百里”的“千乘”之国,却能长期纵横捭阖于大国之间,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李长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南洋史地与华侨史研究专家,也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他早期擅长于治华侨史、南洋史地,这方面的成果收于2001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李长傅先生论文选集》。后期主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和一些历史地理古籍整理注释工作。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学方面建树更为卓著,这方面的学术成果《李长傅文集》最近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作为“名家文存”出版了。全书共汇集先生41篇论文。分有4部分:“地理学概论”部分收有论文10篇,“中国区域地理研究”部分收有论文…  相似文献   

6.
2007年3月去看望好友甘肃省博物馆的祝中熹先生时,他送给了我几本《陇右文博》。在翻阅中有幸读到了于祖培先生《‘京’字初义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影迹——宁县庙咀坪遗址浅释》一文,很受启发。于先生从文字的初义去研究历史文化不失为一种有创意之方法。我相信依此法再参照文献及考古材料定会解破一些历史文化之谜。不过于氏在该文中所表述的“由是则知庙咀坪古名叫‘京”’。“现在‘京'‘姜’二字音、形的破解。表明我国在神农时期已有了成型的复杂文字”,“京是宗庙”,“《说文解字》‘人所为绝高丘也’依稀反映了‘京’原为宗庙神舍这类人工建筑的历史痕迹”观点等。鄙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7.
谁是造假的祖师爷?不好考证。有人说是赵武灵王,也有人说是秦昭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说:“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刻疏人迹其上,广三尺,长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常游于此。’”就是说,赵武灵王让人搭架子在石头上刻上巨大的脚印,然后在旁边注释说:赵雍到此一游。  相似文献   

8.
<正> 战国后期,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在北击林胡、楼烦,辟地拓境之后,为了保障这一地区的安全,曾沿赵国北部的新边修筑长城。关于这条长城的具体走向,长期以来,一直不甚明了。爰为此文,以事考辨。 《史记·匈奴列传》说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以后,赵“置云中、雁门、代郡”。赵武灵王长城作为保卫赵国北部领土的屏障,必在云中、雁门与代郡的北界,由这三郡的北界地望可以推断赵武灵王长城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9.
走出传统模式--评王和著《从邦国到帝国的先秦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晁福林 《史学月刊》2004,4(2):102-107
王和先生的《从邦国到帝国的先秦政治》一书,不仅阐述了先秦政治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且给学术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哲理思考之风。他超越了传统的“五种生产方式说”和“部落联盟说”两个理论模式,并对传统文化的核心“群体本位”论做了精到的解读。该书进行的以三代历史为背景的历史分析,相当辩证、冷静而深入,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0.
对邯郸古代城市问题的系统研究,首推侯仁之先生于70年代所撰写的《邯郸城址的演变与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一文。此后20余年间,很多学者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特别是1987年9月在邯郸召开的首届全国赵文化学术讨论会,极大地推动了邯郸古代城市文化研究的深入。之后,《赵国历史文化论丛》、《邯郸简史》、《邯郸历史与考古》、《三千年春秋话邯郸》等专著和一大批专题学术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这不仅是对这一研究的系统总结,也标志着邯郸古代城市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在史念海先生的积极倡导和不懈努力下发展起来的。近 2 0年来 ,这个领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 ,如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吴宏岐《元代农业地理》、李令福《明清山东农业地理》、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等等。其中王双怀博士的《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是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正如史念海先生在“序”言中所说 ,《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的专著”。这部著作的优点之一是紧紧抓住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  相似文献   

12.
一、如何看待虞舜文化研究中的故事讲述 在虞舜文化研究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讲故事”的文本,对于这些文本往往被称为“戏说历史”,认为不可取、不可信。龚鹏程先生在《讲史的门庭》(《读书》2002年12期)一文中认为这种情况根源于宋代的“讲史”.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木刻纪程”小引》中说:“中国木刻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体面的历史”。版画对于普及和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古代的木刻画从隋唐至明清曾经有过一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因地区与风格的不  相似文献   

14.
复台湾来信     
《文史月刊》2003,(4):45-45
一赵政民、穆雯瑛主任大鉴:接李蓼源先生函,嘱以《山西文献》与《文史月刊》交换,至为欣感。自元月1日出刊之《山西文献》起,按期陆续寄上。本社地址“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段256号12楼”。兹先寄上第59和60期《文献》各一册。另包付邮。《山西文献》每年二期,今已30年,由同乡义务供稿,编后发行,印刷等费由同乡乐捐,为寓台及海外同乡之精神食粮,青年乡亲藉以认识三晋,不忘故乡。谨先申谢,敬祝新年迪吉山西文献发行人原馥庭社长兼总编席涵静2003年元旦席涵静现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台湾孔庙、关公庙均有,关…  相似文献   

15.
《文史天地》2011,(6):94
各行各业,大多有自己行业的祖师爷。造假行业的祖师爷最早见录于《韩非子》一书,文曰:"赵主父令工施构梯而缘播吾,刻疏人迹其上,广三尺,长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尝游于此’。"意即赵武灵王搭架子在巨石上刻上大脚印,并留言:赵武灵王到此一游。明显是糊弄人,他的脚印  相似文献   

16.
《陇右文博》2007年1期发表李仲立先生《议“京”字初义非神农宗庙》一文,说京是大窑洞,驳我在《陇右文博》2004年1期发表的拙文《“京”字初义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影迹一宁县庙嘴坪遗址浅释》中“京”是神农氏炎帝族宗庙神舍的观点。故欲借贵刊一席之地。与李先生商榷。以期“京”字初义及“京”文化发展轨迹昭彰于世。  相似文献   

17.
马立诚先生在《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发表《对日关系新思维》,拜读之后我非常震惊。我认为,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研究现实,都不能脱离对事物发展因果关系的分析。而“新思维”之  相似文献   

18.
2021年国庆期间,陈祖武先生到贵州参加“敦煌文书、徽州文书整理与研究百年经验总结暨清水江文书与乡土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会后应贵州大学之邀,到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做了系列专题学术演讲,其中多有对自己学术研究的回顾。此前,贵州师范大学王进教授曾专门赴京,到陈祖武先生府第进行口述访谈,形成《恩重如山———陈祖武先生口述史》书稿20余万字。兹选录其中一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0月17日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尹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中国史学会在京联合举办了“纪念尹达先生诞辰100周年暨中国历史学论坛”,老中青100余位学者聚会一堂,缅怀先生业绩、总结历史学科发展的经验教训、研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会后将提交的论文结集成《从考古到史学研究之路——尹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906—2006)》,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07年12月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20.
1990年《史学月刊》第3期发表拙文《续论中国近代史上若干问题的“情”与“理”》。(以下简称郑文)1992年,郭世佑先生在《史学月刊》第1期发表质疑文章《“情”与“理”不宜作为评价中国近代史的价值标准(《续论中国近代史上若干问题的“情”与“理”》一文质疑)》(以下简称郭文)。郭文洋洋万言,其质疑之具体、细致、不厌其烦、不惜笔墨之功实令人感佩。笔者从中获益匪浅。历史问题,有不同评价、不同见解,这是不足为奇的。史学工作者都在力求恢复历史原貌,力求客观评价历史、说明历史。如果史学界出现郭先生所期望的,思路都如郭先生那样的“一致性”,那才是不可思议的。本来,对郭文所持的不同学术观点,可以置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