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鲜虞 《泉汇》元4.14、《古钱》上编补遗1219著录一枚方足小布(图1)。 李佐贤云“左似廿字,右下半系贝字。”实则未识此字。诸家亦多阙而不释。 按,布铭二字均从“虎”字头,这类偏旁参见《古币》,尖足布“膚虎”(读作“虑(厂虎)”)、桥形布“(?)氏”诸形体:  相似文献   

2.
~~周方足布续考@何琳仪 @唐晋源~~  相似文献   

3.
李佐贤《古泉汇》(1864年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元集卷三收录一枚方足小布的摹本(见图1),丁福保编纂的《古钱大辞典》(上海医学书局1938年)曾重加著录(见该书上册第四页第39号)。这种面文  相似文献   

4.
中昌方足布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笔者曾见三品方足布,据云是1995年河南省济源县出土大量货币的劫余。三品铭文似乎均未见已往箸录,弥足珍贵。本文重点讨论其中“中昌”,顺便介绍“中子”。至于“珏”字方足小布,详见另文①。  相似文献   

5.
下阳《中国钱币》1990年3期61页新发表一品方足布,据云“听松轩主珍藏”。铭文二字(图一),智龛释”蒙阳”.  相似文献   

6.
朱安祥  孙辉 《中国钱币》2013,(5):8-9,I0001
近年来,笔者陆续见到两枚方足布,属于未曾披露过的新品种,今撰文介绍相关资料。希望有助于学界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安阳出土战国方足布刘新明1992年,在安阳市西郊15公里,距殷墟8公里处的洹河中出土了一批小方足布,这批布币出土时成捆,无流通痕迹,品相极好、约有四、五千枚之多,大部分流到钱币市场,一小部分卖与废品回收门市部或个人收藏。这批布币品种多,数量大,面文丰富,版式繁杂,是安阳市出土小方足布规模最大的一次。安阳出土战国方足布@刘新明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的“三晋”布币中,有一种最常见的方足平阳布,不仅在当时“三晋”的主要地域今山西省境内大量出土,就是在原“三晋”范围以外亦时有出土,只是数量和山西相比较少。现就山西省为例,略谈有关方足平阳布的一些问题。自从1950年雁北文物勘查团在山西山阴县故驿村古城址发现布币以来,直至1982年,全省约有28个市、县共30余处出土各种  相似文献   

9.
《中国钱币》2007,(2):I0001-I0001
  相似文献   

10.
《安徽钱币》2007,(2):3-5
《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卷》中收录平肩方足布一种,编号为第1886,此方足布面文当释读为负夏。但对负夏地望的认识却岐义颇多。北魏时郦道元将其与鲁地的负瑕混为一谈,清人赵一清又将其与帝丘相提并论。这都是不妥当的。本文认为负夏又称瑕丘,其地望在今濮阳县老城南9公里的五星乡固堆村西首。  相似文献   

11.
陈隆文 《考古与文物》2008,(1):47-49,61
在先秦货币中有"咎奴"方足布一种,对其面文的释读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说法: 一、马定祥批注<历代古钱图说>中说 释为咎如,即廧咎如,国名,北狄之别种,<左传>成三年,晋郁克卫孙良夫伐廧咎如[1](图一,1).  相似文献   

12.
程纪中 《中国钱币》2008,(2):32-34,I0001
笔者曾在十二、三年前的《北京金融&#183;钱币专辑》中撰文先后列举个人收藏的十五枚异品方足布,谈到了方足布常见的各种异书现象,包括方足布文字的反书、传形、省笔、赘笔、背书、合背及合面等情况(见1994年7期及1995年7期《北京金融》)。当时在《异品方足布九例》一文中提及合面布时,  相似文献   

13.
平顶山市大河砖厂出土的方足布初探张照近年来,先秦货币在平顶山市时有出土,而且主要集中在汝州、叶县、襄城县三个县市。汝州出土的多是空首布,叶县出土的多是安邑布,襄城县出土的多是方足布。特别是1992年7月襄城县颖阳乡大河砖厂出土了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型...  相似文献   

14.
马静 《文物世界》2013,(6):10-14,66
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国铸造的货币习称为三晋货币。三晋货币按铸币形制一般分为布币、刀币和圜钱等三种体系。金属铸币发展至战国时期,布币流通区域逐步扩大,根据目前已出土的各国布币币文,地名达百余处,可见当时在我国广大北方形成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布币流通区。  相似文献   

15.
“干关”方足布地望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布币中有“干关”铭方足布一种,丁福保先生《古钱大辞典》和《中国钱币百科辞典》均载有此布拓片。按拓片此布足宽2—2.2、通长4.4厘米。钱界诸贤都以此布为真品无疑。近年来,黄锡全先生对此布的铭进行了专门考释,黄先生立论稳妥,分析透彻,个人读后获益非浅。  相似文献   

16.
<正>一燕布简述及论文出发点燕系方足布(以下简称"燕布")是战国后期由燕国铸行的方足布币。自从人们将之同三晋方足布区分出来后,泉界对其形制、文字特征早已达成共识,故不再赘述。而随着燕地考古的发展及今人对该地区的开发建设,燕布的发现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燕布出土量虽不及燕国另一主要流通货币——明刀,但也是相当可观的。目前已确认的燕布共有八种:安阳(为避免歧义,以下用燕安阳)、纕坪、坪阴、怳昌、韩刀、宜平、"阳坪"(有资料显示,当年学者释义所采用的标本因锈蚀而笔画不全,故  相似文献   

17.
程纪中 《中国钱币》2010,(1):29-29,I0008
2006年2月19日傍晚时分,我接到京城著名钱币收藏家李振如先生打来的一个电话,说他已回迁到原住的虎坊桥南横街附近新建的南华里小区,约我前去洽谈转让钱币一事。放下李老的电话后,我当即拨通了好友梁学义先生家的电话,同老梁约定次日一同前往李老家。第二天上午,我和梁学义如约来到李老的新居。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年初的一天,我们在报国寺的钱币市场上发现了一枚“武平”类方足布,当时甚感惊异,因此种类方足布以往从未发现过,我们三人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新品种。经询问摊主后得知,此枚布币乃是去年六月在距报国寺市场不远处原义利食品厂施工工地出土的为数众多布币中的一枚,并且是刚从二、三十枚锈结在一起的一块布币疙瘩中新剥离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20.
<正>方足布是铸行地域最广的战国布币,也是存世数量最多的一种战国布币,铸行于战国中、晚期的三晋(魏、韩、赵)、两周和燕地。主要特征是首、肩、足的拐角均呈方形,平裆,正面中间铸一竖线,中线两侧为文字,背面除中线外,两侧也各有一条斜线,并铸有外廓线。其中束腰的方足布是战国晚期燕地的铸币,亦称燕布。同时,方足布也影响到南方的楚国,在楚地诞生了楚布。本文先叙述三晋、两周的方足布,余者在"燕布和楚布——读先秦布币(六)"中再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