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靓 《旅游》2012,(11):84-87
某知名品牌的广告开篇说,"何为旅行?旅行不是一次出行,也不只是一次假期。旅行是一次过程,一次发现。一次直面自我的过程。"十几岁时的旅行不过是玩乐,而此刻,玩乐成为很小的一部分,当大片的景色划过车窗玻璃,当心中关干欲念的种种逐步褪去,这就是旅行。一直迷恋各种"在路上"的电影,当人们脱离原本固定的生活模式的时候,比较能像自己本身。我最爱的公路片——"Vincent will meer",一个妥瑞症患者,一个饥饿症女孩,一个强迫症患者,3个人偷了一辆车从疗养院逃出,去看海。那种肆意狂奔,像是对目前局促生活的意淫。我不知道,人是不是要在肉体上有所缺失,才会在精神上彻底放开,快乐就是快乐,爱就是爱,难过就是难过……最美的旅行一定不是看了多少美丽的风景,而是一路上与喜怒哀乐有关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徐昕 《风景名胜》2014,(1):172-173
正带团的时候,我也常常会给客人们"加点",只是心境会大不相同。有人说,导游不都喜欢"加点"吗?因为"加点"有外快可赚啊!确实,"加点"曾经是导游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但是在这背后,也有很多外人所不知道的故事。带爸妈出门旅行,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我在设定的计划之外给他们"加点"。比如有一次我们在重庆,最后一天订的是中午的航班,十一点出发去机场。爸妈本想在酒店休整半天的,但是吃完早餐后,我觉得上午这两个小时也不能浪费了,便临时起意,带他们去坐长江索道。爸妈勉为其难地跟我坐完  相似文献   

3.
去年夏天,我去了一次上海。我的工作不导致任何出差,我也不喜欢旅行。我去上海,只是为了见朋友。我高中时最好的朋友,从美国来上海开会。临时起兴,机票几乎没打折,这让我越发觉得自己是个浪漫  相似文献   

4.
蜜月是结婚计划中重要的一环。如果你是一个传统的人,你可能会指望新郎去打理好所有细节,但用朱莉亚·罗伯茨在《风月俏佳人》中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这并不是说男人无法安排好行程,但让一个人来计划两个人的旅行往往会把事情搞砸。我们应该记住这个婚姻信条:"你我  相似文献   

5.
“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更晚一些,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若干年前,初次听到新疆歌手刀郎的这句歌词让很多内地人大惑不解:汽车怎么可能停到八楼呢?我当时就对歌词中“八楼的2路汽车站”很好奇,但是也没有追根探究。2013年5月,我参加“朝圣·敦煌”活动,第一次来到了乌鲁木齐,在旅行大巴的音乐声中又一次听到了这首歌。  相似文献   

6.
梦伦 《旅游》2011,(11)
旅游对于我来说,一直是工作的载体,当纯粹作为游客而不带任何工作内容的话,我也许会很不习惯了,但我依然会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揣摩普通旅行者的心态。最近的一次旅行是今年夏天的瑞士之旅,我选择了在法语区的几个小镇,很小但不失典雅。干净整洁是最初印象,平静和谐是最终结果。坐在街区咖啡馆,看着人群来来往往地穿行,从容和安详浮现在眼前和心底……回想起在上海的生活,都市嘈杂而艳丽,每临周末便散步在梧桐树下的弄堂里,也偶尔会发现许多有情趣的小店铺和咖啡馆,急就章似的把自己窝进一个沙发里,点了咖啡和甜点,但是心还是安静不下来,为什么?哦,原来我在上海这个都市不是旅行者,而只是一个活在当下的都市人。没有了旅行的心态,也自然就没有了享受身边美景的那一份安宁。同样场景,两重心态,也许才可以更能让我们理解:旅行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李奕圻  哈悦  李润民 《世界》2014,(12):24-33
“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汪国真眼中随心变化的天气在马苏身上看到了异曲同工,对她来说,旅行是随心的游走,到了一个地方,她会随自己的心情去行走,没有规定,没有压力,因为旅行不是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8.
风行疯行     
胡东岳 《旅游》2002,(5):21-23
骑车远行吗?那就不是近道,在这里的概念是1000公里以上,不少于一周的旅行。我骑自行车远行大多是20—30天,也去中国的西部骑过(也有带队时)数次,那时我被称作“车虫”。直到受伤后,才下了“贼车”,但每每遇到巨大的诱惑时,就是不能抵抗,而成为“俘虏”。希望我的经验对骑车远行的朋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翔子 《世界》2012,(12):192-195
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概念车,没错,蓝色的车牌提醒我,它是家用车,也是一种普通的量产车。但接下来的情境:没有人接待,寄存在酒店的一张房卡、一把钥匙就是全部装备,去都市中自由寻找与VOLT契合的元素,使这次旅行从此充满了趣味,开始期待……  相似文献   

10.
张家荣 《旅游》2013,(5):44-49,3
我喜欢在多种方式的旅行中转换,这个转换过程会使我获得奇妙的新鲜感与陌生感。另一方面,我的旅行往往只能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切入,面不宽,但这也会带来另类的深度快乐与深度满足。世界很大,我们能行走的总是很小。随遇而安是我旅行的态度。平日工作繁忙,那么纸上的行旅总是可以的吧,看书或者业余写作,就是在这样零碎的时间里完成的。有空的周末就去附近的地方观察拍摄植物与昆虫的世界,这也算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具奇妙感的旅行方式吧。休假时间则更多地交给云南,那是我的故乡。十余年来,我独自走过云南的大部分乡镇,感受着这片土地的变化,获得一些熟悉又陌生的别样旅行趣味。  相似文献   

11.
何创 《旅游》2012,(2):30-35,3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我选择旅行,选择在古老埃及迷醉,只为找寻灵魂深处久违的碰撞与共鸣。我特别享受埃及给我的文化上的冲击。行摄,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一种生活与另一种生活的偶遇和对撞。行摄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世界,同时也可以反思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我的人生因为行摄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因为行摄而创造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行摄是这样地让人着迷,让人着迷的远不止那些美丽的风景、可口的食物、陌生而又亲切的面孔。如果一世人生想要过出两世精彩,常去行摄是条捷径。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而旅行将会精彩你的人生。身未动,心已远,希望更多的人去行摄,希望更多的人活在路上。  相似文献   

12.
黄华:在上星期六晚杨尚昆将军的宴会上,理良问我是否对来中国“感到遗憾”。我告诉她“当然不是”!这次旅行是非常有价值的。正如你所知道的,我收集到的每一点滴资料都是无价之宝。我感到遗憾的是,我想你也会有同感,我失去了与邓小平谈话的机会。如我以前说过,这不是因为他在长征中是个重要的角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在很多人眼里是神圣且神秘的,无数人都有着西藏梦、新疆梦、青海梦……于我,最初只是自助旅行的一个点,最初的想法只是因为那是Hard线路,困难与挑战并存,得趁年轻、身体还好的时候赶紧去. 我的西部大环线严格意义上说是从西藏的拉萨开始的.这其实就是简单的旅行,是一段不为了什么而在远方的路上时光.然而,就是这种简单的心情,后来却让这次独行西部大环线成为了我此生最难忘的一次独行,由此而来的那种心灵的震撼,在未来的每一段日子里,都被反反复复小心翼翼地翻起,如是珍宝.  相似文献   

14.
无论多忙,老何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去国外旅行两次。"我不是一个工作狂,失去了旅行我的生命也就失去了色彩。"呷了一口茶,老何悠悠地说,那副知足常乐的神情,充满了感悟人生后的淡定。  相似文献   

15.
从安徽启程     
周艺 《风景名胜》2015,(2):104-113
我的26岁与旅行结缘。这一年我辞去工作,周游中国。安徽是我途经的第一个省份,我去了徽杭古道和黄山。旅行的开端并不顺利,我在徽杭古道历经艰险,又在黄山追寻日出时一次次失望而回。走在路上才发现旅行也如生活,美好与意外并存,收获与失去同在。  相似文献   

16.
“医生你好。我是一名高中女生,面对考试,我有心理问题。如果克服不了,考试成绩上不去,我的一生就完蛋了。我心里好忧伤……”这是一次电话咨询,女孩的口音有点沉重,有点沮丧。我问她是怎么引起的,她说:“那是上高一的时候。有一次做作业,我眼角的余光偶然注意到同排靠边一个同学也在做作业,我内心立刻感觉很不是滋味——这就是我的心理问题的触发点。以前我在初中时也曾有过这类情况,自己做什么事时别人也做这件事,我心里就觉得好烦躁。这种情况我很快就压住了,但我感觉它藏在心里,日后一定会突然爆发——果然不出所料,在高一爆发了。从此…  相似文献   

17.
换位     
徐昕 《风景名胜》2014,(12):174-174
前不久跟团去了一趟额济纳旗,七天的时间,我有机会以游客的身份,真正体验了一次跟团旅行的经历,换个角度观察同行的工作,近距离地探听游客们对旅行的评价.这一次去额济纳旗,路上要坐十个小时的大巴,我就想,我们的导游会怎样讲解?换位成为游客后,我才发现,其实我挺喜欢安安静静地看风景的.幸好,我们的导游很有经验,在车上把重要信息一讲,也就二十多分钟,就让大家自己休息了.  相似文献   

18.
行囊     
《中国国家旅游》2012,(12):27-27
《路上没有你,也会好好走下去》在路上重拾久违的幸福 “瞪界上任何角落都充斥着无聊与疲惫。你长大以后去旅行就知道了。但是,默默背负着这种无聊与疲惫,再坚持一下,再前进一步,也许才是旅行的本质。”这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旅行指南,而是一部温暖的行走日记,有感性的文字和明媚的照片。去地图上没有标记的地方走走,去旅游指南上没有推荐的...  相似文献   

19.
成文军 《旅游纵览》2011,(12):62-65
<正>就这样,我想着,走着,找着,拍着,问着,从1997年开始了寻着毛泽东塑像的旅行。这个旅行间续进行着,不经意已经走过了10多年。喜欢旅行。在读中学的时候即便是不能自由自在地四方奔跑,也时常在课堂上注意力从老师那里偏移到课桌下的地图册上。长大以后,"独立"了,有机会有点盘缠就会去到处转。这时旅行不管是目的地,还是在路途中,都无外乎"大好河山"风土民情"。然而在20年前的两次行程后,渐渐让我有了寻着毛泽东塑像旅行的决  相似文献   

20.
翟文涛 《世界》2012,(2):170-173
采访唐亮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在先前的电话沟通中,唐亮几次申明“我可能不是你们要找的人”。在唐亮看来,虽然自己喜爱开车,却独爱开SUV;虽然也玩自驾旅行,但仅限异地城市,杜绝一切险恶之地。正因如此,唐亮自认不是冒险家,也不是探险者,而是在自驾旅行中享受生活品质的推崇者,这与人们常规思维上认定的自驾达人似乎背道而驰,却正是时下另一派都市精英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