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历史课的重要一环。犹如电影导演精心设计的“特写镜头”,镜头选得好,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讲授《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一编时,如果只是按教材讲一下:“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中国历史第一编原始社会”。这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果这样导入新课:“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与现代人不尽相同的石膏复原人头像。这是经考古  相似文献   

2.
1981年,史学史的研究出现了比较兴旺的景象,发表在全国性报刊和高等学校学报上有关史学史的论文有一百来篇。其中有综合性的论述,也有对某一个问题、某一部史著、某一位史家的探讨。讨论比较集中的有: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史书的体裁问题、对司马迁和章学诚两大史家的评价问题。除这四个问题之外,从古到今,上起《春秋》、《左传》,下至近代史家梁启超、王国维都有专文评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史学史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了对“五四”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探讨。这种现象在前几年是比较少见的。对前人的史学遗产如何批判继承,这是史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白寿彝同志对这个问题发表了四篇《谈史学遗产答客问》(载《史学史研究》第一至四期。本文所提及的论文及报刊均以1981年为限,故不标年份),从历史观点、历史文献、史书编撰、历史文学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文章以轻松活泼的“答客问”的形式,谈得比较全面、透彻,对人颇有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教学与发展学生智力问题的讨论,这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课题。我们对历史教学的研究,亦应展开讨论,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为实现“四化”加速培养人才,是有一定意义的。历史教学和学生智力问题的认识什么是历史教学?郭沫若同志说:“历史发展是辩证式的发展,历史研究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然后才能成为科学。历史教学是要以经过科学整理的历史来教育青年。”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学校教育的中心是教学。历史课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对邪马台国社会性质这一富有争论的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现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意见。一王和王权古代日本从公元二世纪初,原始社会开始解体,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过渡。黑格尔在他的《美学讲义》里,将过渡时期名为“英雄时代”。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阐述了“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个时期经过了自己的英雄时代。”恩格斯这段历史普遍规律性的论述,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日本的古代历史,世界各地和各民族的具体情况也有所不同,但这个原理是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世界上有些民族自原始社会解体后,没有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直接跨入封建社会?对此,诸多学者发表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我以为,还有一个常被人忽视的问题,即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形态产生的动力、发展趋势和历史进步性彼此有相似之处。由于这一重要原因,加上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使这些民族在原始社会后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在原始社会,人们完全受自然条件的支配,少量、简陋的劳动工具,极其低下的劳  相似文献   

6.
不将“中国”这个概念视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而是力图解释或说明走向统一的具体的历史过程 ,这确实是近年来战国秦汉史学界的一个潮流。正值唐代史研究的报告集《东亚历史中的国家与地域》(唐代史研究会编《唐代史研究会报告》Ⅷ ,刀水书房 ,以下略称《国家与地域》)付梓 ,其中与战国秦汉史有关的论考有池田雄一的《长江文明与尹湾汉简、马王堆“小城图”》 ,松崎常子的《从楚、秦、汉墓看秦的统一》和古贺登的《蜀的开国传说和氐羌族》三篇。池田雄一论文在分析了新出土资料的基础上指出 :一直到战国时期 ,长江流域都保持了独自的文化 ,…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史学史著作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 ,随着“史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和新史学思潮的涌起 ,“史学史”这一学科概念形成。有学者认为 :这一概念“可能是从外文译来的 ,或者可以说相等于英文‘Historiography’ ,俄文‘Историоrрафuа’ ,法文‘Historiographie’ ,德文‘Historiographie’”(耿淡如 :《什么是史学史》 ,《学术月刊》1 96 1年 1 0月号 )。而“中国史学史”这一概念则是梁启超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 (见俞旦初 :《梁启超论中国史学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刊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史学史资料》1 980…  相似文献   

8.
客家祖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祖地.亦即客家始祖居住之地。它首先是个地理概念.然而.它并非单纯的一姓一族的始祖居住之地.而是“客家”这个集体发端的共同家园。同时.“客家”是个文化概念.并非单纯的血统概念,所以,“客家”的概念,比某氏某祖,有丰富得多的文化内涵.它饱含“客家”的全部元素,如地理、历史、人文等各方面。我们确定客家祖地的位置.必须从这一地方同客家民系整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海云诗派”的提法,首次出现在陈永正先生的《岭南诗歌志》(待刊手稿)里。此外,《岭南诗歌志》中还论述了“海幢诗派”。很明显,两个诗派是以诗僧所居寺庙来命名的。《岭南诗歌志》手稿把明末清初诗僧放置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去探讨,注意到明末岭南遗民诗僧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诗歌志》之前,陈永正先生还出版过《岭南文学史》①,有关章节阐述了明末岭南遗民文学的历史。相关的成果,有蔡鸿生先生的《清初岭南佛门事略》②,对明末清初岭南遗民的历史勾稽考信,条分缕析,评定论衡;姜伯勤先生《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③,解剖了遗…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黄慕洁、白月桥同志在所著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指出:“历史教学长期来存在着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偏向,这就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为解决知识与能力二者结合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现以教学世界近代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为例,说明这一探讨过程,以求正于同行。一、指导自学,分析综合。指导学生自学,以培养他们分析综合能力,准确掌握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11.
如何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邵之安国家教委主持修订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指出:中学历史大学在传授基础历史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为中学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0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所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中国古代史论坛暨“‘封建’社会名实问题与马列主义封建观”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读书》杂志社、《光明日报》社,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马研院、世界史所、近代史所、经济所、《历史研究》编辑部、历史所等多家单位30余位学者与会。会议围绕如何看待“封建”、“封建社会”概念的演变、如何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封建观、中西方封建社会的比较、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以及“封建”名实问题讨论的意义与实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一、如何看待“封建”、“封建社会”概念的演变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认为,“封建”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近期内恐怕也看不出能够获得统一的认识。关于“封建”概念的演变区分一下不外乎三种:一名实之争,一内容之争,一牵扯到社会形态。名实之争相对好解决。内容之争比较复杂,这个问题要取得一致认识可能比较困难。而第三个问题则更难,它涉及到社会形态,牵扯到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在叙述商代奴隶社会时,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选用了四幅插图。“带手梏的陶俑”和“武官村大墓”插图,说明商代的社会性质是奴隶社会;“甲骨文”和“司母戊鼎”插图,说明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商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公元前十四世纪末至十二世纪,盘庚迁殷,即今河南省安阳小屯一带的地方,在这里建都二百七十三年。武王伐纣后,繁华一时的殷都变成一片废墟,史书称“殷墟”。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左传》,有“封于殷墟”(定公四年)的记载,《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洹水南,殷虚上”的地名。史学家把盘庚迁殷后叫着商代后期,称“殷商”、“商殷”。  相似文献   

14.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一章中谈到“汤灭夏以后,建立了商朝”。又说“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玉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因此,商朝也称作殷朝”。还说“十九世纪末,河南安阳西北发现了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那里是殷都的废墟,叫作殷墟’。”这里提出了三个含义不同的概念,我们略加辨析。什么时候称商呢?商,在汤未建立国家之前是一个氏族、部落的名字,在汤建立国家以后,则变成了国家(王朝)的称号。这个称号,一直延续到商(殷)王帝辛(殷纣王)灭亡。《诗·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是否同西方一样,也经过了奴隶制阶段,这是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中心议题。对此,郭沫若以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首次作了肯定的回答,从而引起了激烈的论战。在此,郭沫若是以古希腊罗马的“典型的奴隶社会”作为参照,来论证中国的奴隶社会的,其理论视角是奴隶社会的一般特征,而反对者也同样是由此立论进行反驳的。因此,忽视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就构成了双方共同的理论特征,这一缺陷一直延续到四十年代。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世界史的研究呈现了思想活跃、积极探讨问题的可喜气象。现将五年来报刊、文集上发表的学术文章(截止1983年8月)择其主要讨论的问题作一介绍,以供参考。一古代中世纪史1.亚细亚生产方式。1978年将这个早在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争论未决的问题再度提出,焦点在于对它的社会性质有不同的看法,大体上有五种意见:原始社会说;奴隶社会初级阶段说;东方型封建社会说;长期存在的一种混合社会形态说;独立的生产方式说。众说相峙,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1619—1692)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著名的史学评论家。他的进步史学思想除集中地反映在他的《读通鉴论》、《宋论》等史论专著外,在他的其它著述里也有所反映。如其《尚书引义》、《春秋家说》、《春秋世论》、《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黄书》等,虽名为“说经”,实则其中都有关于古代历史的评论。王夫之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把自己的民族主义思想贯穿于著述之中,以是否有利于民族利益为臧否人物和评论朝政得失的重要衡量尺度;提出了“理势合一”“趋时更新”的史学理论,认为历史是发展、进化的;主张从事著史、论史必须有自己的宗旨和原则,并强调以史为鉴,以“求治之资”。兹分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1盯9·11一1980.1)浅谈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关于世界通史教材体系的一个间题(罗荣 渠)《武汉大学学报》80一1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几个间题(吴大馄) 《学术研究》80一1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亚细亚生产方式” —与志纯、学盛同志商榷(宋敏)《吉林 师大学报》?9一4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竺(王可、王敦书)《吉 林师大学报》”一里试论原始社会史分期(黄英贤)《华南师院学 报》”一4我国史学界对世界古代史上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 (王阁森)《齐鲁学刊》80一1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问题(崔树菊)《夭津师 院学报》的一…  相似文献   

19.
从《新历史教科书》到《最新日本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年4月9日,日本有关当局通过了“日本会议”编写的高中教科书——《最新日本史》。本就“日本会议”与去年编写《新历史教科书》的“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的关系,80年代“国民会议”(“日本会议”的前身)教科书事件的原委,《最新日本史》出台同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关联,以及《最新日本史》与《新历史教科书》的共同之处进行了剖析,并就《最新日本史》中歪曲和篡改历史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批判。指出日本教科书问题远远没有完结,国内外学术界应该密切注视日本教科书问题的动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方志源远流长,仅从周朝算起,至今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方志起源有多种说法:一是源于史。方志之名,最早见于《周礼》,据记载:“外史,掌四方之志。”所谓“四方之志”,就是周天子的外史官所掌管的国别史。古代学者郑樵说:“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二是源于地理书。“地理”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春秋战国时期,记载全国地理情况的名著《山海经》,被认为具有原始“地志”性质,《禹贡》被称为“最早的全国性区域志”。三是源于古地图。有人认为,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