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遵宪的对联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体形式,可谓最精炼的诗歌。写对联既是撰写古典诗词的基本功,也可独立显示自身的才情。旧时人,没有不会撰联的,作为清末名的诗人,黄遵宪自然也精于此道。据吴天任《黄公度先生传稿》、罗滨《人境庐诗事》、杜常善《中国近代名家名联》等书收载,黄遵宪共有存世联语十四副,主题咏其书房人境庐,是作人品诗格的鲜明写照,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也是客家人特别重视传统化的显明例证。  相似文献   

2.
《日本国志》以志书体裁叙述日本史事,成书于一八八七年,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史(特别是明治维新史)的一部值得重视的历史著作,对后来的戊戌维新也曾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作者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一八七六年中举,先后随使日本、美国、英国、新和坡。甲午中日战后,黄遵宪投身于“变法”活动;晚年闲居故乡,开办学堂,以讲学终年。他的著作除《日本国志》外,另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诸书传世。  相似文献   

3.
吴振清 《文献》2004,(4):261-270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是近代爱国诗人、外交家、政治改革家、史学家.清光绪三年(1877)三月随清朝第一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东渡日本,任使馆参赞.光绪五年初春,启蒙思想家王韬来日本,两人结识并且成为挚友.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沉睡的酣梦。“强国御侮”为时代之音。黄遵宪所著的《日本国志》使主张维新变法的首领康、梁“至今才了解”“日本之所强”,“中国之所弱”,称之为“海内奇书”。黄遵宪进历亚、美、欧、非四大洲,被誉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其《人境庐诗草》和《日本杂事诗》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精神,是时代之最强音,被誉为“史诗”。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县人。他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从小就深受客家化的熏陶和教育,具有客家人勤奋好学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厚实的客家化底蕴,对黄遵宪的一生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他少年时就被乡人称为神童,后又中秀才、补廪膳生、考取拔贡生到中举,曾被北洋大臣李鸿章誉为“霸才”;他还具有过人的政治外交才能,曾任驻日公使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公使馆二等参赞、新加坡总领事,以及江宁洋务局总办、  相似文献   

6.
1926年4月17日,我生于山西省陵川县附城镇西下河村。家极贫,只有土地二亩半,无房,借住他人一间豆腐坊。父在外做长工。我七八岁上学两冬。7岁开始给人放牛、打短工、住月工、做季工,直至18岁参加工作。自幼酷爱学习,可谓“家虽贫、学不辍”。但我“有心读书无书读”,常在别人大扫除后的垃圾堆上捡破书,忽捡半本《大学》,忽捡半本《中庸》,忽捡半本《小罗成》,忽捡一个老《包公》,捡来什么读什么,读书一如收“古董”。但我夜读不学“囊萤”和“映雪”,而是“日暮收工兼打柴,夜里烧柴充书灯”。我整整打工10年,那滋味深有感触,“一怕天阴雨下,二怕种毕锄罢,农事空闲少人问,三怕长冬雪大。阴天下雨闲暇,种毕锄罢回家,农事有空肚也空,大雪长冬难过。” 我12岁时抗日战争始发,便参加了村里的儿童团、牺盟会,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的地方自治理论是其进行地方自治实践的指导思想。黄遵宪的地方自治是一种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政体过渡的一种制度,是一次传统社会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尝试。本文将从黄遵宪地方自治理论提出、内容、实践以及评价四个方面来论述,阐明利弊,以求全面、客观的认识其理论。  相似文献   

8.
前言 值此中日两国复交二十周年纪念之际,我们来谈谈百余年前为中日两国在文化交流上做出极大贡献的黄遵宪,这或者是很有意义的。 迄至今日,对黄之研究及有关于黄之著书甚多。例如:钱萼孙的《入境庐诗草笺注》(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社修订版),麦若鹏的《黄遵宪传》(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社出版),这两本书对研究黄遵宪都作出了不少贡献,但当时钱,麦  相似文献   

9.
"飞蝗避境"是始出于西汉末年史料记载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关于其出现原因历来学界多有争论。笔者通过梳理自汉代后记载关于此现象的史料并分析发现,关于"飞蝗避境"现象记载的产生及发展是在基于一定客观现实状况下,史家观念受到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及谶纬学说的影响,而将此现象有意识的与良吏、德政相联系,最后发展成为史家记载良吏和贤德人物的固定书写模式。这一过程起于西汉末年,东汉迅速发展,至魏晋之际逐渐发展完善,转变为与"猛虎渡河""鸟雀集庐"等并存的史家书写模式。中唐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天命史观向天理史观的转变,"飞蝗避境"这一书写模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10.
王文欣 《文献》2023,(1):153-168
《匏庐公日记》为康熙朝内廷词臣陈邦彦的日记,其中多言及作者所亲历的书籍编纂校刊事,为洞悉康熙朝钦定书成书过程中参与人员的组织动员、官员私人力量的采用吸纳、皇帝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等问题提供了信息,对了解康熙朝中后期钦定书纂刻事业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据《匏庐公日记》可知,康熙朝中后期的钦定书生产模式为适应现实需要,在以皇帝作为权威裁决者这一前提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广泛且有效调动了地方的文化、经济资源作为宫廷出版力量的有力补充,使得一系列大型钦定书在短时间内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11.
麦积山石窟第43窟是西魏皇后乙弗氏的瘗窟,此文从建筑、墓葬、丧礼等新的视角对该洞窟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外檐建筑可称为"庙",中间穹庐顶的空间是孝子守孝的"庐室",后室为"柩室"。在"庐室"内原有乙弗氏的容像。另外第44窟应该是仿照第43窟原来的容像而开凿和塑造的供养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乙弗氏样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黄遵宪的《朝鲜策略》及其风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的《朝鲜策略》及其风波杨天石黄遵宪任驻日参赞期间,曾和朝鲜访日使臣有过来往,写过《朝鲜策略)}一文,在朝鲜朝野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我最初接触这一方面的资料,还是在六十年代。那时,我正准备为黄遵宪写一本传记,承黄遵庚先生惠示黄遵宪文抄本一册,其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不越境而书"及其乃中国地方志传统编撰原则说法之滥觞进行了考证。然后梳理了第二轮修志以来针对"不越境而书"产生的各种观点,大体可归纳如下:一种是坚持"不越境而书",并对"境"的含义进行发挥阐述;一种是认为可以"越境而书",但又分为适度"越境而书"和将其作为第二轮修志通则两种态度。最后文章分析了该讨论产生的原因与意义,阐述了作者的思考意见,并结合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的《“校邠庐抗议”签议集》一书,近日已由线装书局出版。《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写成的一部政论书。全书四十七篇,八万余字。其内容涉及当时社会在官制、吏治、教育、科举、财赋税收、水利建设、军事力量等方面的问题。作者引经据典,分析形成原因,援引“西学”内容,阐述自己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改革的看法。光绪十五年(1889年),翁同把该书推荐给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将其置于案几,加以研读,深感书中所论“最切时要”,并将其中与时政有关各篇抄录成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百日维新高潮之时…  相似文献   

15.
阿兰.德波顿在《幸福的建筑》一书中,提出了"建筑的美德"的概念。他站在人文关照的角度赏析建筑,认为建筑也有美德,只有尊崇美德的建筑,才能带给人幸福感知。本文将运用阿兰.德波顿提出的"建筑的美德"到景区建筑异化问题的解决中,试图拓展景区建筑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阿兰.德波顿在《幸福的建筑》一书中,提出了"建筑的美德"的概念。他站在人文关照的角度赏析建筑,认为建筑也有美德,只有尊崇美德的建筑,才能带给人幸福感知。本文将运用阿兰.德波顿提出的"建筑的美德"到景区建筑异化问题的解决中,试图拓展景区建筑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当下"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正逐渐走进幼儿园、家庭,新西兰儿童文学研究学者多罗西·怀特说:"绘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儿童时代的感受,也将影响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想象力。"因此,绘本阅读的教学不能单纯地给孩子讲故事,而要运用多种有效的引导方法,让孩子在听一听、看一看、讲一讲、玩一玩的阅读过程中感受、体验、掌握阅读内容,唤起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为了最大化的发挥绘本的教育价值,我们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孩子阅读绘本,让幼儿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裳 《收藏家》2006,(6):37-42
天一阁拾种建国之初,在上海旧书肆中,天一阁书是并不稀见的。上海的嘉业堂、积学斋言言斋、九峰旧庐,苏州的许博明等旧家都偶有阁书流出,散见于市肆。由甬上、杭州来的也不少,甚至流落在书摊上的也时有所闻。就中以宁波估人林乔梁携来者尤多。1952年岁暮,我随军委总政文艺工作团去江浙一带劳军,其中一站是宁波。曾抽暇两登天一阁,得饱观劫后藏书,诧为平生快事。又访得了寓居,得与林乔梁氏相识。他家有两间老屋,其一间是用来藏书的。向他打听天一阁的故事,源源本本缕述无遗。问他可藏有阁书,就取出数种相示,全是残本,即以善价买得。谈得高兴,…  相似文献   

19.
(六)第七、八、九、十札寄书者。据提示,第七札系“樵客致黄螺主人札”。第八札“寄书者不署姓名,笔迹同前,受书者亦无名号,疑是前人”。第九札“同前”。第十札则是“樵客寄结一庐主人札”。由此看来,第七札和第十札寄书者都是樵客,其受书者前者为黄螺主人,后者系结一庐主人。第八  相似文献   

20.
陶詩與對話     
陶淵明所體現的"自然"是建立在人的"關係性"本質上,以田園爲場域,所開展出的"人境自然";"對話"則是陶淵明基於人境關係表陳存在體驗的自然傾向。他的"對話"反映了三個向度的多重主題:一是空間向度的社會與自然場域,二是時間向度的歷史與未來意識,三是深層向度的主體與精神的掘發。經由這三個向度的對話,不但使他成爲最善於透過藝術形式呈現深度哲思的詩人,也使他所塑立的人格典範與桃源理想受到讀者最爲廣大的迴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