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896年至1937年,中国留日学生总数大约达到11万人,而在各类学校毕业的却只有1.1万人。同时,在留日历史上,留日学生曾多次决议集体回国。为什么世界上接受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日本,不能培养中国留日学生对日本国家的亲善感情呢?可以认为在这个时期,民族纠纷、政治冲突是中国留日学生和日本发生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缓和留日学生与日本政府之间的矛盾,以培养留日学生的"中日亲善"感情,日本政府顺应国际上列强退还庚款以资助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趋势,于1923年3月在第46届国会上通过了《对华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案》,并以此为基础,经与中方协商建立了一般补给生制度,正式开启了庚款补给中国留日学生工作。此后,日本政府为垄断庚款补给中国留日学生的大权,独自推出了特选留学生制度和选拔留学生制度,并在九一八事变后将一般补给生制度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由于中国停付庚款和对华文化事业经费的扩张,日本政府的庚款补给中国留日学生政策也是几经变化,并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而彻底终结。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留日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留日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王奇生在30年代的留学界,留日学生人数最多,约占当时出国留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与欧美留学生相比,留日学生因置身敌邦,外受日本军阀的压迫,内忧故国家园的陆沉,对国难感触最敏锐,其民族情绪最激昂。本文试以1931-1...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抗日救亡活动为研究取向,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至1937年抗战军兴为探讨范围,就海外留学生的救国活动、心态、方式,效果及其意义,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正于大家。一留日学生及其爱国运动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始于甲午战后。然自甲午战争至抗战胜利,这一段中日关系史,不啻是一部日本侵华史。留日学生因身处日本,对日本政府的侵华策划和日本国民由潜意识中反映出来的轻视中国的心态,感受极深,因之更能激起其爱国心和民族意识。早在1905年,留日学生因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留日史上的第  相似文献   

5.
<正>由日本华人教授会成员、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廖赤阳主编,李恩民、王雪萍任副主编的《跨越疆界:留学生与新华侨》一书于2015年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是"留学日本丛书"的第二卷,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留日学生的奋斗历程,以及日本华侨社会在新时期所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庚子事变后清廷宣布实行新政 ,要求内外臣工献计献策。在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倡导下 ,先有各省督抚联衔会奏的动议 ,后演变为由刘坤一领衔与张之洞一起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三折》由张之洞主稿 ,其主要思想来源仍是以《劝学篇》为中心的变法思想主张。《三折》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 ,同时 ,对于确立张之洞在新政过程中的角色与地位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志民 《近代史研究》2022,(2):124-138+16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通过伪满政权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对口接受,安排进入相应的学校和机构实施定向培养,既通过常规的课程教学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也灌输亲日思想,以培养“日满融合”的“楔子”,服务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和侵华政策。为防止伪满留日学生产生反“满”抗日思想,日本采用特殊管理,限制伪满的留日学生与中华民国及其他伪政权的留日学生交往,并借助社会团体“辅导”伪满留日学生,利用留日学生会影响和控制他们。日本政府对伪满留日学生的特殊政策,体现了日本“以华制华”“分而治之”,并吞中国东北的战略企图。  相似文献   

8.
近代日本人对中国人留学日本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顺长 《世界历史》2001,4(6):46-53
清末中国人留学日本,是近代中日化交流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那么,在清末,即日本的明治时代后期,日本人是以怎样一种心态来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呢?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基本认识又是如何?研究这些问题,对分析留日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剖析留日学生归国后的种种表现,都将起到一定的作用。本试图以明治后期日本报刊杂志中有关留日学生的报道为中心,结合一些其他相关资料,对以上问题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通过伪满政权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对口接受,安排进入相应的学校和机构实施定向培养,既通过常规的课程教学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也灌输亲日思想,以培养“日满融合”的“楔子”,服务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和侵华政策。为防止伪满留日学生产生反“满”抗日思想,日本采用特殊管理,限制伪满的留日学生与中华民国及其他伪政权的留日学生交往,并借助社会团体“辅导”伪满留日学生,利用留日学生会影响和控制他们。日本政府对伪满留日学生的特殊政策,体现了日本“以华制华”“分而治之”,并吞中国东北的战略企图。  相似文献   

10.
抗战爆发后,中国留日学生的选派主体变成了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扶植的傀儡政权。战时的特殊背景与选派主体的特殊性使留日学生失去了战前的相对自由,在专业选择、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只能接受日本政府、学校和相关机构的安排。随着日本深陷中国战场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压缩学制年限、"学徒出阵"、"勤劳奉仕"等政策严重影响了留日学生的专业学习。作为伪政权选派的留日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战争环境中与日本民众一样经历了饥饿、空袭、疏散,甚至原子弹爆炸等灾难。加之,他们远离故土,战时生活的困苦在某种程度上更甚于日本民众,尤其是在日本警察、特务的监控下,早已没有战前留日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兴趣",但又不得不参加日伪机构组织的各种亲日、崇日活动。战时日本主导下的中国人赴日留学,既然偏离了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正常轨道,结果必然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而终结。  相似文献   

11.
1918~1926年日本政府改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政府在1918~1926年的大正中后期一改此前相对冷漠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支持成立"日华学会",颁布改善中国留日学生待遇的系列法案,退还部分庚款建立中国留日学生学费补给制度等。其原因主要来自中国留日学生日益剧烈的反日斗争和欧美各国争夺中国留学生教育权的国际压力,以及本国各界人士要求反省和改进中国留日学生政策的呼吁与建议。因此,这些政策虽在客观上为中国留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并未改变日本政府通过留日学生培养中日亲善意识和亲日分子以配合侵华扩张政策的主观目的,所以具有明显的功利性、选择性、象征性和国际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清末留日学生"取缔规则"事件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因日本政府颁布"取缔规则"而发起的群体抗议活动,无疑是民族精神和爱国激情的张扬.但是,就"取缔规则"本身来讲,从出台缘由、性质到具体内容,实属正常的教育整顿,旨在进一步规范日本的留学教育.留日学生因日俄战争中国所遭受的民族耻辱,以及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积之日久形成强烈的反日民族情绪,以"取缔规则"为导火线,一触即发,从而将教育问题演变成一场激进的政治反抗运动.事实上,留日学生对此规则存有诸多的误解与误读,情绪化的激情有余,冷静的客观分析不足.难能可贵的是,留日学生也在"蛮干"的过程中逐渐反省,回归理性.这对留日学生日后的政治追求和社会活动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文玉 《史学集刊》2008,(2):106-114
"君臣之纲"、"民权"、"议院"是<劝学篇>中体现张之洞政治思想的三大核心概念,张之洞以"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何必袭议院之名哉"阐明了他的政治立场,然而也给学界留下了解读的难题,多年来聚讼纷纭.本文以<劝学篇>为基础,通过对这三个核心概念的研究,认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尽管是以君臣之纲为基石的德治主义,但并不影响张之洞在事实层面上对民权事业的实质推动.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多、规模大,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影响深远,因而广受学界关注。考释近代中国留日运动的兴起时间、留日学生人数及其所学学科专业、分析留日热潮的原因、考察留日学生的爱国政治运动、探讨留日学生与中国社会变革之关系等,是中日学界关于留日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的焦点和主要内容。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存在"重清末轻民国"的倾向,以及中日学者彼此利用对方档案文献和研究成果不足、部分领域亟待细化和深入研究等缺憾。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更需广泛搜集相关史料,充分关注中外学界成果,不断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从而推进留日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5.
刘青峰 《史学月刊》2023,(10):34-43
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意图“据地为质”。因台湾孤悬海外,清廷屡饬沿海督抚援台。时两广总督张之洞对台援助积极,随着战局的变动,不断调整援台策略,反映其相关判断及利益考量。依靠沪、港、闽相关人员,张之洞与台湾建立联络,获取台湾情报,并转运兵勇、饷械。法舰封锁台湾后,张之洞派遣坐探赴台,并秘密札派委员于闽粤交界小口对台潜运军火。中法战时,张之洞对台情报获取与饷械转运,助推了台湾抗法,牵制了法军力量,终以镇南关大捷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局势。对张之洞而言,其积极援助台、越,获得醇王奕譞和军机处的赞许,为其赢得了一定的政治退路,摆脱了马江之战后的政治困境。  相似文献   

16.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东北成立.该伪政权采取了鼓励留学日本的政策,以便训练为日满合并效力的骨干分子,培养汉奸政权的中坚及接班人.除以各种形式派遣公费留学生外,还重用留学回国人员.1936年末,伪满统治下的东北各主要城市举行第一次留学生考试,卒业者全部被伪政府及各特殊会社录用.从而使留学日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职位的诱惑下,一些青年乐于赴日镀金.更有一些汉奸亲日分子,为表其对日本侵略者的忠心,都积极地将子女送往日本.由此造成了公费、自费留日者络绎不绝,人数大大超过关内同期留日学生数的现象.据1936年“日华学会”统计,在5909名中国留日学生中,伪满的学生有1833人,几乎占到1/3.  相似文献   

17.
庚子事变后,辛丑乡试开科问题曾是朝野关注的热点之一。慈禧太后和朝臣为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希望举行乡试。而正在酝酿改科举的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鉴于科举新章来不及在辛丑乡试中实施,担心再考八股旧科举,不仅会拖延落实作为新政首务的科举改章,甚至会影响兴学堂等新政次第展开,故奏请辛丑乡试展期一年。尽管张百熙在王文韶、孙家鼐、瞿鸿禨等朝臣支持下,激烈奏驳东南督抚,力主辛丑乡试不可再展,但刘坤一、张之洞既向清廷重申己见,又对各省串联施压,仍坚持乡试展期。经过多回合明争暗斗,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展期一年,引发士绅舆论颇多争议。此次论争既反映了庚子乱后当局协调稳定与变革的两难处境,又显示了新政伊始主张渐改与急改的不同趋向,同时说明清廷决策受到东南督抚严重限制,刘坤一、张之洞的举动实为东南互保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代先祥 《江淮文史》2021,(2):145-153
因兴办洋务的需要,清朝政府自1870年代开始成批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到20世纪初期,因推行新政从而形成留学热潮.起始阶段,派遣留学生以欧美为主要目的地.甲午战败后,清朝政府举国震惊,人们开始瞩目日本.维新运动皆以日本为楷模.日本政府为缓和对立情绪,邀请中国派遣学生留日.张之洞、杨深秀等都以路途较近、费用较低、文化互通等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张之洞档案”中的若干机密文件,揭开戊戌前後诸政事的内幕:刘坤一查办张之洞被弹劾案,容闳、李提摩太、刘鹗在戊戌前後的表现,张之洞与李鸿藻的关系,岳州自开通商口岸,张之洞与日本政界联手驱逐康有为出日本,奖励广东绅士“报效”逃亡西安的清廷以及废黜“大阿哥”溥儁等事件。这些虽非重大的政事,但对戊戌前後的清朝政治起到了相当重要或非常微妙的作用。本文分上下篇刊出。  相似文献   

20.
1901年1月,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奖励游学成为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有力地刺激了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据统计,到1904年留日学生人数达到1300人,到最高峰的1905—1906年间,更猛增至8000人。有学者估计,清末十年间,留日学生总数在2万人以上。留日学生旅居日本,深深感到中国的积弱和日本的强盛,强烈的忧患意识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推上了从事政治活动的道路。过去,史学界对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对同一时期众多留日学生参与立宪运动的现象则很少有人涉及。鉴于此,本文即拟探讨留日学生在立宪运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