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讲声音最能感染人,也最能引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巷口的吆喝声,总不时在我的记忆中回荡。 拉开城市第一乐章并不张扬,是一阵短促的哨声,和着大妈大娘们的忙碌,犹如现在的晨练。 哨声替代吆喝声是时代特色,如果归为一类,可称哨声板块,哨声板块统领倒垃圾(含摇铃、拨鼓)、送牛奶等,大凡官办又需招摇者均  相似文献   

2.
石魁巷是外祖父家对面的一条幽深的青石铺地的小巷,也是古镇双沟千百条巷子中的一条。儿时在外祖父家时,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最早听到的声音便是从石魁巷传出的“油条,刚出锅的油条哟”的叫卖声,那声音沙哑悲怆,穿透力极强,这就是毛和卖油条的吆喝声。每次听到这吆喝声,就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这可能与外祖母常对我说的,石魁巷里闹鬼,每逢凄风苦雨或大雾迷漫的夜晚,就会有冤魂苦鬼发出凄惨的嚎叫有关。  相似文献   

3.
宋涛 《世界》2013,(10):170-171
这是我心态最为平和的一段日子,没有一次因为爆堵的城市晚高峰而抱怨,没有—次因为找不到加油站而焦急,甚至有那么几天,我竟然爱上了只在城市里开车的感觉。出来混,只选那条最难的路。  相似文献   

4.
解读大地湾     
叶梓 《丝绸之路》2003,(4):28-28
大地湾遗址就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偏北处: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虽说坐车不到一个小时即可到达,但我只去过一次,之所以少,是因为我对它心存敬畏。  相似文献   

5.
许筱言 《神州》2011,(1):104-107
老北京叫卖也称"货声",俗称"吆喝",是旧时京城社会底层的小商小贩基于北京胡同这一特殊的居住形式,为招揽生意、推销商品和出卖手艺的需要,在街头巷尾之间自发口头创唱的一种带有一定韵律和别样情感的叫卖调。从语言、韵律、内容和反映的民俗风情上都具有强烈的京味特征。老北京小贩的吆喝声是很特殊的。老北京街巷中抑扬顿挫的吆喝声,对于许多那时的孩子来说,首先勾连起来的都是一种让他们垂涎欲滴的况味。这也是被老舍夫人胡潔青赞为"京城叫卖大王"的臧鸿关于老北京叫卖最初的记忆。  相似文献   

6.
"叮铃铃……"盼望已久的下课铃终于响了。收拾书包、打扫卫生,不知不觉,天已经暗了。在暮色中,我带着饥饿走出了校门。车来了!我加快了脚步飞奔到车站,只见那车如风一样从我身旁驶过,看着车离开的背影,我的心里好不是滋味。这时,一句陌生而亲切的吆喝声传入耳中:"卖冰糖葫芦  相似文献   

7.
我本可以早点来到这座城市的。我记得一次,洪水冲断青藏线,我被堵在了格尔木而不得其入。但有时,隐秘而深刻的回忆,与现实有着惊人的相似。我猛然记得:就在我现在居住的太阳岛住所之下,竟然是十几年前居无定所的我曾经盘桓和游玩过的荒滩。这两者之间基于时空的牵连和角色的转化让我觉得: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关系,早已不是以往那种因文学冲动而与之相遇(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那种汇聚在拉萨的集体创作意识和气氖,曾是多么地吸引如我一般的人),而是非常清晰和紧密的亲人关系。  相似文献   

8.
“补锅——锔碗——“这是儿时经常听到的小炉匠有节奏的吆喝声。小炉匠进镇入村后不紧不慢地走着,肩上的扁担一弯一弯地颤着,扁担两端的风箱和煤灶一上一下颠  相似文献   

9.
"补锅——锔碗——"这是儿时经常听到的小炉匠有节奏的吆喝声。小炉匠进镇入村后不紧不慢地走着,肩上的扁担一弯一弯地颤着,扁担两端的风箱和煤灶一上一下颠  相似文献   

10.
驶向威尼斯的火车上,和一位刚刚认识的台湾老太太聊了一路。她向每个认识的人推荐这座城市:这是她第3次来威尼斯了。快到威尼斯主岛时,她突然兴奋地叫喊着让我去拍照。此时,火车已经成功地逃离了意大利城市中的杂乱涂鸦,在碧蓝的海面上缓缓推进。  相似文献   

11.
正星期六早晨,妈妈和我去菜市场买菜。还没到市场就听到里面一串串吆喝声和一阵阵讨价还价声。进去之后,发现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每个摊主都忙得不亦乐乎。我和妈妈找了一个小点的摊子。我想吃番茄炒蛋,看了看番茄的颜色非常鲜艳,又摸了摸其中一个,感觉硬硬的,挺好的。往袋子里装了几个,递给摊主,摊主一称,说:"一斤  相似文献   

12.
王海 《旅游纵览》2016,(1):104-108
正小时候,曾无数次幻想过这样的场景:清晨醒来,外面的世界突然变成一片彩色,如童话世界一般,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梦幻与童真。而这一次,当我清晨起来面向那一片五颜六色的房子时,突然觉得儿时的这个心愿,便在这个绚丽的小城里实现了,这个位于墨西哥中部的城市:瓜纳华托。城市的色彩散发浪漫在瓜纳华托,有着太多大大小小的巷道,他们用各自的色彩连接起人们的生活。而有一条巷道,却吸引着无数情侣前来,这条小巷有着一个浪  相似文献   

13.
哦,夜排档     
倾听热线主持人: 自从我的父母双双下岗后,家庭经济拮据。我正面临中考和升学,估计又要一笔较大的开支。为此,父母每晚都去摆饮食摊——就是被人们称为“夜排档”的那种摊子,赚一点钱。看着深夜而归的父母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我的心里很难受。有时,我一个人在家复习功课,耳边好像老是听到父母招揽生意时的吆喝声,每每此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我有好几次提出要到“夜排档”去帮忙,但却遭到了父母坚决的拒绝。妈妈说:“我们大人无所谓了,你是一个女孩子,不能让同学或其他人看不起。”爸爸说:“别的事情用不着你管,你还  相似文献   

14.
桂林 《旅游纵览》2009,(6):30-33
<正>在锦里,做一尾闲逛的鱼对于成都锦里,我一点都不陌生。短短一年半时间,我去过三次,而且千山万水地飞过去,仅仅因为老成都生活安逸,美食诱人。这是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即使走了还想再来的城市,尤其是锦里。  相似文献   

15.
kurt 《世界》2012,(7):72-75
我也许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被这四四方方的建筑所感动。这种感动来自小时候对未来城市的想象,那样的阳光让人想起前苏联电影里一个公寓的周日早晨,我被一种从水泥上荡开的温暖所包围,温暖如诗。  相似文献   

16.
杨波 《百年潮》2012,(9):13-19
正第一次面见周总理第一次见到敬爱的周总理,是我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工作的时候。1950年初的一天晚上,周总理召开会议,讨论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和稳定市场物价的问题。会前,总理办公室通知中财委,要整理一份京、津、沪等八大城市的主要物资库存和主要商品价格等方面的材料。当时中财委计划局局长宋劭文同志,把这件事交我来办,要我把材料整理好经他审核后直接送给周总理。  相似文献   

17.
<正>再次来大庆参加志稿评议,对我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有幸三次通篇拜读大庆市的志书和志稿,每次都对自己的工作有非常实际的帮助,从中受到很大的启示,借鉴了很多好的做法。这一次又是正逢其时,我们市也正在着手市志的出版工作,在看兄弟城市志稿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具体的教益,有助于我们自我完善。所以,首先要感谢  相似文献   

18.
在商业发达的武汉三镇,无论是漫步在繁华的闹市区还是在僻静的居民小区,随处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和卖货声.闹市区的吆喝声有的是通过录音机反复播放出来的叫卖声,有的是通过电喇叭传出来的售货员的吆喝声,有的则是通过“大减价”、“大放血”等叫卖声来吸引顾客,兜售商品.这些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叫卖声,犹如一曲现代商业都市粗扩而嘈杂的交响乐章,它吸引着众多的行人驻足回首,激起人们阵阵的消费欲望.与商业闹市区新潮的叫卖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民小区、街头巷尾那别具一格的叫卖声,这种叫卖声依货郎售货内容不同而各具特色,有卖蛋的、有卖煤的、有卖米的、还有卖竹篙的,等等.总之,平常百姓家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的,大都在商贩的兜售之列.这形形色色、不同行业、不同内容的叫卖声给僻静的居民小区  相似文献   

19.
正班上要搞"跳蚤市场",我一没钱,二没货,地道的"穷光蛋"。看着别人去领"经商许可证",我没法了,思来想去,决定投奔到大商人"羌有钱"门下当个小员工。我跟在"老板"后面,在"市场"里东走西逛,跳蚤虽小,五脏俱全,各种小商品琳琅满目,吆喝声不绝于耳。"丁昊禹,丁昊禹,看看我的望远镜,啧啧,看得清,望得远,八成新,卖给你,只要4元,怎么样?"吴俊杰一把拉住我,一副商人的架势,极力向我推销他的望远镜。看着望远镜,我的确"馋"得要流口水了,但是因为没钱,我叹了口气,默默地走开了。为了心爱的望远镜,我要努力工作赚钱。  相似文献   

20.
正一、孤身一人闯香港我做香港永久居民马上30年了。这30年来我们与香港这座城市一起成长,见证了香港30年来的历史。80年代初,祖国大陆刚刚改革开放,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我想到了去香港发展。1982年,我带着我5岁的女儿到过香港一次,当时就想留在香港。但想到一个人在外打拼,还要照顾女儿,在香港很难生存下去,就把女儿送回内地我母亲家。1984年,我又重新申请,再次来到香港,当时还是个年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