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北石窟寺是北朝时期陇东地区最大的佛教石窟,造像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供养人像是现实中的善男信女为表功德将自己的形象雕刻在自己供奉的窟龛内,其服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以及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目前对于北石窟寺供养人像服饰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对北石窟寺北朝时期的供养人服饰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并参考同时期考古发掘实物,对北石窟寺供养人服饰名称、款式、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以敦煌莫高窟409窟为代表的男供养人像是西夏皇帝还是回鹘可汗,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持回鹘可汗观点的学者以男供养人的袍、冠造型,同窟女供养人服饰样式以及通过技术手断提取出的题记为依据。然而409窟男供养人的服饰与新疆地区回鹘贵族存在明显差异,并非回鹘族群的专属服饰;女供养人虽着回鹘装,但不足以推证该男供养人为回鹘人;"国之狮王"题记存在诸多疑点。本文以妆容为切入点,发现409窟男供养人像没有高昌回鹘供养人披发、"卷发深目,眉修而浓,自眼睫而下多虬髯"的回鹘人种特征,而是无须、束发、圆面、直鼻梁的形象,这符合西夏党项面容特点及其拔除胡须的习俗。同时通过文献与图像比对的方式,进一步解释服饰款式、仪仗等问题,笔者最终判定409窟、237窟男供养人画像为西夏皇帝像。  相似文献   

3.
云冈石窟第9窟是著名的"五华洞"之一,窟内四壁分层布龛,满雕佛像,布局严谨、内容丰富,装饰华丽,雕刻精美,特别是窟顶的雕刻装饰韵味浓郁,是云冈石窟顶部雕刻中的精品佳作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莫高窟早期三窟供养人服饰类型及演变,说明了5世纪初敦煌北凉供养人服饰的内容与特色。研究表明,敦煌服饰文化继承了汉魏服饰文化传统,并吸收少数民族胡服文化,在十六国时期形成胡汉交融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交融的典范;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得益彰的结合。北魏匠师在云冈石窟造像中所体现的精湛技艺和审美理想,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北魏匠师在云冈开窟造像中运用的技法纵观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历程,云冈石窟在整体艺术构思设计上、在雕刻的宏观把握上、在艺术处理方法上实属典范[1]。首先在整体设计构思上,云冈第一、第二期大型窟群都是皇室主持  相似文献   

6.
云冈石窟雕刻艺术驰名中外,具有多元化融合特征的中国古典艺术风格,是集建筑、雕刻于一体的古代艺术精品。云冈石窟的一龛一窟,雕刻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比例适度,对比、夸张、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杜红 《丝绸之路》2011,(24):21-25
新疆石窟壁画中的服饰图像既有佛界人物服饰,又有世俗供养人和普通百姓的服饰,是了解古代佛教服饰、研究古代丝绸之路民族服饰的第一手资料。新疆石窟壁画中出现的西亚人物服饰,是迄今为止国内少见的域外人物形象,是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8.
在云冈石窟中雕刻着精美的乐伎演奏乐器,其中排箫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乐器之一。通过乐伎乐器雕刻表现佛国世界的美好,成为令人欣赏和了解古代音乐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石窟,是古代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千余年来不断发展,由单纯坐禅的枯燥洞穴逐步发展为雕刻内容丰富,宗教色彩强烈,装饰效果浓郁的石窟艺术。石窟造像与装饰图案,共同构成石窟的主要内容,装饰图案的雕刻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关云冈石窟图案方面的问题,前人有过不少研究文章发表,故不作重复。在这里,就云冈石窟中的动物雕刻作一浅谈,以飨读者。云冈石窟中雕有动物题材图案的达数十种之多,虽不是装饰图案的主流(云冈石窟的装饰图案以植物纹样为主要题材),但在石窟中亦有广泛的表现,对于烘托主题,装点画面,诠译经典…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着重从云冈石窟人物造像所配披巾的敷搭方式,与人物造像的相对位置关系,颜色形态及扭转状态的表现等多方面论述其在云冈石窟造像服饰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莫高窟西魏第288窟男女窟主的形象在东壁供养人行列中非常明确,其中男窟主所穿的是襦裙服,而非袍服,拖地纱裙应为"绛纱裙",而不是"狐尾单衣"或"偏后衣"。将第288窟男窟主的拖地纱裙与多幅北魏帝后礼佛图中的服饰对比以后,发现襦裙服中带有拖地纱裙的装束级别很高,是王族及贵戚的礼仪性服饰。在整个西魏时期的供养人像中,第288窟男窟主的襦裙服是唯一带有拖地纱裙的,在北朝莫高窟的营建历史中,最有可能穿着这种服饰的人就是作为皇室宗亲的东阳王元荣。  相似文献   

12.
云冈石窟蕴含着丰富的乐舞雕刻内容,其中尤以第12窟表现的最为集中突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留给世界的雕刻艺术经典巨作,它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14.
云冈石窟中的二佛并坐和文殊问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文物世界》2005,(4):16-19
云冈石窟中大量出现的“二佛并坐”和“文殊问疾”雕刻画面,是北魏佛教流行《法华经》和《维摩诘经》的结果。佛教认为,《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五十年说法的最后至极教理,因而流传中国很早。西晋竺法护于太康七年(286年)就译出《正法华经》。至云冈石窟开凿(北魏社会繁荣期,公元5  相似文献   

15.
云冈石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人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也是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齐名的东方艺术瑰宝,以其石窟造像气势雄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1961年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世界  相似文献   

16.
大同云冈石窟第一、二窟(又名石鼓、寒泉二洞)位于云冈石窟群的东尽端,两窟并列,型制相似,为"云冈期"开凿较晚的平顶方室中心塔柱窟。窟内四壁、顶板及塔柱,仍保存有北魏雕刻艺术,自开凿以来,历经一千多年的自然破坏,造成壁根蚀空,岩体  相似文献   

17.
云冈石窟造像服饰雕刻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太和十年春,实行朝服改革,“(孝文)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至太和二十一年,“朝臣皆变衣冠,朱衣满座”,这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一次大变革。与此相适应,中国佛像雕刻艺术也同时发生了规模较大的变革和艺术转型,即褒衣博带式佛装之兴起,秀骨清像之蔚然成风。云冈石窟地处京师,又为皇家经营,近水楼台,率先沐浴了这场服制变革的洗礼。 一、 云冈早期造像服饰的雕刻特征云冈早期佛像服饰主要有两种:一是袒右肩式,再一是通肩式,以袒右肩式居多。袈裟边缘浅刻折带纹,右臂半披由左肩斜垂成折带纹的偏衫,内着僧祗支。第17窟西龛佛像僧祗支上另画出方格,格内雕刻花瓣式图案。第20窟主尊凸起的衣纹,带有钩形分叉,大的纹络用直平阶梯式刀法,细部刻以阴线,袈裟的边缘镶有连珠纹,反映了犍陀罗和中亚牧区造像的服饰特点。第18窟主尊衣纹线条剖面作浅直平阶梯式,轻薄,贴体,密集,反映了印度恒河流域笈多造像服饰的特点。同时,早期佛像还融有鲜卑拓跋形象的因素,是一种模拟当今天子之容颜,具有“胡貌梵相”特点的新型佛像雕刻模式。早期菩萨像具有古印度贵族的装束特点,如第17窟南壁立侍菩萨,圆脸,短身,袒裸上身,络腋斜披,轻薄透体,线条流畅。头冠两侧宝缯,平...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因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独特的雕刻技术而举世闻名(图一)。对其保护一直倍受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等多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云冈石窟风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静虎  丰晓军 《文物世界》2004,(5):74-76,81
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中期,是人类遗存的伟大艺术宝库,它以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精美的雕刻驰名中外,并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悠久的历史。但是特殊的地质结构以及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破坏了石窟全貌,不少雕刻造像程度不同地受到风蚀,甚至荡然无存。中国的文物保  相似文献   

20.
王恒 《文物世界》2000,(5):32-35
1965~1966年出土于大同市石家寨的北魏司马金龙墓墓主之“石棺床”及艺术雕刻石座(又称石雕柱础),皆以浅灰色细砂岩作原料,分别雕刻了乐伎演奏乐器和装饰图案(包括波浪式连续和环形忍冬纹以及龙、虎、凤凰、鸟、人首鸟等),其中乐伎乐器的雕刻生动逼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魏时期音乐发展状况,同时又旁证了云冈石窟乐伎乐器的雕刻内容,对我们了解音乐史和乐器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