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吃之人对香港明阁餐厅恐怕都不陌生,我对它“米其林二星餐厅”的光环也总是惦记再三。听闻北京朗豪酒店的明阁是它的姊妹餐厅,此次在北京转机,便特地从T3航站楼乘坐大巴前去一试究竟。  相似文献   

2.
日本著名学者井上清先生谈钓鱼岛历史及主权归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7月6日下午,在北京京丰宾馆会议厅,日本著名作家、历史学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井上清先生,在“纪念七七事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他对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问题的观点.井上先生从历史及“国际法”两个方面论述了钓鱼岛的归属问题.经征询井上清先生同意并经他亲自审阅修订,本刊以下发表井上先生的这段谈话记录.在此,我们对井上清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相似文献   

3.
“中国敦煌古代艺术及科技博览会”1992年6月至10月在台北市展出。9月18日,九十三岁高龄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莅临展场,他兴致盎然地观赏展品,仔细地听取解说,谈笑风生,这位九三老人一点不显疲倦。参观完毕。乘兴挥毫,大书“敦煌精华在宝岛”,记下了他对台北敦煌古展的观感。9月26日是敦煌古展在台北展出一百天纪念日,主办单位台湾大洋洲文化经济协会负责人丁中江先生举办“敦煌占展在台湾展出百日庆祝酒会”。陈立夫先生又到会祝贺。他在即兴讲话中对敦煌艺术之博大精深倍加赞扬,  相似文献   

4.
<正>“航空救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率先倡导的理念,因为他认识到“飞机将是未来战争决胜的武器”。他在1920年重建大元帅府时,专门设立了航空局,并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25年逝世,他始终未能亲眼见到“航空救国”理想在自己国家实现。孙中山先生没有料到,在他辞世13年后,“航空救国”竟然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得到全民族的热烈响应和大规模的践行。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历史教材的编写,凝聚着吴雁南先生的一份辛劳。他参与编写的中学历史教材,对上个世纪50年代的绝大部分中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主编的大学历史教材,熏陶着“文化大革命”后相当数量的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世安、孟广林在唁函中提到“由他主编的多部专著,被收藏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成为各国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必读之书”,高度评价了吴雁南先生编写的历史教材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2020年12月20日,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因病去世,享年90岁。在美国,他同时有“日本先生”和“中国先生”之称。1979年,他出版《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在日本高居畅销榜榜首。2011年,他倾10年之力写就的《邓小平时代》英文版在美国出版,《纽约时报》书评称之为“迄今为止对中国惊人而坎坷的经济改革之路最全面的记录”。  相似文献   

7.
马大成 《古今谈》2008,(2):8-12
梁漱溟先生誉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的马一浮先生,是浙江省文史馆第一任馆长。他的家史扑朔迷离。滕复先生写的,2007年8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代儒宗——马一浮》根据马一浮自述中“明以上世系不可考”一句,就对马氏的家史不作考证,这对了解儒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现今在介绍马一浮先生文章中,其家史一段都没马一浮先生自述清楚。更有甚者,1995年12月,由高文德先生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竟将“一代儒宗”马一浮收入该辞典中,定马一浮为回族,这更是毫无根据也是不负责任的。  相似文献   

8.
“大憨堂”是任志军的斋号,不知他起这么一个斋号究竟有怎样的想法。任志军另一个斋号称做“法雨精舍”,也挺有意思的。因在家中排行第四,朋友们都称他“老四”或“四先生”,他亦自号“老四先生”;常让人想起江湖中传说的寂莫高手──萧湘夜雨莫大先生,还真颇有些“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味儿。老四原本有份挺不错的工作,丰厚的薪水足够他泡泡吧,喝喝茶,当个白领什么的。前几年,又风传他下海经商去了,其实他什么也没干,把挺不错的经商项目交给了一个朋友,自己去租了一间画室,专心致志地画开了画。扔下薪水丰厚的工作,又放下大把…  相似文献   

9.
孙伏伽,贝州武城人。对孙伏伽的身分,早在30年代,邓嗣禹先生就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中论及他作为隋代进士“是确凿无疑的”①。后来,何忠礼先生在《科举制起源考》一文中认为,孙伏伽在隋朝中进士一事应予否定,他作为唐武德进士理由充分。但对何文,又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孙伏伽在武德中考进士,于情理不通,他不可能是唐武德进士,并认为孙伏伽为隋进士一说仍然可信②。近年出版的各种“状元传”、“状元谱”、“状元录”、“状元史话”等,都无例外地把孙伏伽当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显然,论者所歧义者乃是隋进士或唐进士…  相似文献   

10.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徐鼎新先生穷五年之辛勤努力,和他的同事钱小明先生共同完成了36万余言的《上海总商会史》一书,并于1991年由上海社科院出版社作为“学者书库”之史丛第一辑出版。多承厚意,远遣寄给我一本,并要我写一点读后感。他在信中郑重声明:不要“溢美”之辞,只要求“实事求是”的评价,特别要求指出“论证中的疏失和不足”。我感谢徐先生的盛情和推重,对他在学术研究中的谦虚精神和审慎态度,尤其表示钦佩。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05,(Z1)
陈葆棣,19岁时就成为王雪涛先生的入室弟子。雪涛先生既赏识他的艺术才华,又感于他的刻苦努力,对他不免更加有所提携,要求也逾发严格起来。多年来的耳提面命,陈葆棣的画也朝着“精”、“绝”的方向前进。比如现在他画的神仙鱼,在书画界可是独树一帜,成为他标志性的符号。这神仙  相似文献   

12.
数载追随悲立雪,不堪重忆曲江头──悼念吾师筱苏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悄无声息地,他轻轻地走了。他没有痛苦,他可能是在追寻梦,一个浩瀚无边的梦。“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孩提时即耳熟能详的苏词,竟成为他毕生追求的梦——踏遍祖国河山,直到死,而后不死。否则,他怎么能以“筱苏”为字呢?据说,“筱苏”即“小苏”的意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吾师史念海筱苏先生一生的写照。 记得那是19年前一个春寒刚褪的日子,在我和费省、辛德勇兄受业先生的一堂课中,先生要我们讲《水经注》有什么不足之处,我们都觉得哪道元所记河道有些与现今河道位置出人很大,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先生说…  相似文献   

13.
《贵阳文史》2013,(3):17-17
刚才张教授和顾教授都提到了阳明先生。正德年间,阳明先生被贬谪贵州,然后有了“龙场悟道”。后来他虽然离开了贵州,但他的思想学说在这里得到发展,可以说带出了贵州的一大批人才。阳明先生本人之所以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物,我认为与他的崇高之人格亦是密不可分的。人格的崇高,向我们揭示人性所能达到的高度。所以今天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谈一些个人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梁瀚嵩一生信奉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追求“世界大同”。1937年中国人民全国抗战伊始,他即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坚持抗战八年。在解放战争中,他为迎接全国解放英勇战斗,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金庸先生“很不喜欢”编剧们改动他的小说,个中主要原因是他的小说情节大多写了11个“版本”而最后只采用其中一个“版本”。一次,有位女记在采访金庸先生时,他正在修改《越女剑》的书稿,该记看到每一页上都密密麻麻写满了修改的字,十分惊叹金庸先生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庞朴先生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先生学识渊博,思路宽广,为学善于小中见大,爱用“汉学”方法钩稽“宋学”课题,每每新见迭出。他气度温文尔雅,说话不瘟不火,与人相处时是宽厚长者。因此,学者圈中多尊称他为“庞公”。 结识庞公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庞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1982年,他在《人民日报》上率先发出“应该注意文化史”研究的呼唤,并和朱维铮教授一起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  相似文献   

17.
徐悲鸿先生是我国现代的艺术大师,又是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先生天资敏慧,早在童年时代已经流露出他的艺术才华。有一天,先生父亲的朋友来访,父适外出。及归,告父。父问:“来者何人?”先生回答说:“没有问姓名。”父道:“不问姓名,何用告我。”显然带有责备的意思。先生翘起左手大拇指说:“是这个人。”原来客去之后,先生把来客的容貌,已在手指上作了妙肖的默写。 先生虽然聪明过人,但始终认为“艺精於勤”。他尝言:“兄弟不信世界上有甚天才,是在我辈切实研究耳。”又说:“今欲成艺术家者,则有数种条件:一、须有极精锐之眼光,灵妙之  相似文献   

18.
唐湜 《文史月刊》2002,(2):23-26
1950年印出我的评论集《意度集》后,我寄了一册给健吾先生的清华同窗钱钟书先生,他回信说:“你能继我的健吾(刘西渭)学长的《咀华》而起,且大有青出于蓝之慨!”健吾先生比钟书先生在清华外文系高一、二级,他称健吾先生为“学长”,是名副其实的,说我能继健吾先生的两本《咀华集》而起,对我已是十分抬举,说“青出于蓝”就是太过誉了!  相似文献   

19.
我是2000年~2002年连续编发邵长兴先生的《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及《新版方志学年鉴编著述略》而“初识”邵长兴先生的,至今仍未谋面,但从他每一年度的“独家新闻”专稿中就略窥到他“一夫当关”的智勇和“一马千军”的豪壮。近日承蒙邵老先生相赠大作《邵长兴方志文存》(以下简称《文存》),一口气浏览之后,钦佩、敬重之情油然而生,被他那种对地方志事业赤诚、执著到痴迷地步的境界所感动。  相似文献   

20.
闻章 《文史精华》2005,(12):24-29
著名书画家韩羽先生在5O年代画了很多讽刺、针砭时弊的漫画,并且他本人思想“落后”,说过许多不合时宜的话。但在“反右”运动中,竟然安然无恙,没有被划为“右派”;在更左更荒唐的文革中,他虽然“隍惶然如惊弓之鸟”,但最终却是“漏网之鱼”:好不令人奇怪,让人费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