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岛屿种植园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刺激了太平洋劳工贸易的产生。该贸易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扩张的衍生物,由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所主导。80年代,受到太平洋"白色化"和"白人至上"观念盛行的影响,该贸易逐渐走向衰落,直至20世纪初彻底消亡。以南太平洋岛民为对象的强制劳工贸易具有强烈的奴隶贸易特征和明显的种族主义色彩。强制劳工贸易极大地冲击和改变了南太岛屿社会,促成了南太平洋殖民经济的繁荣,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种族主义和社会等级,初步奠定了19世纪后期美国在太平洋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推动了太平洋地区的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略论宗教在美国城市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宗教在美国城市化中的作用金卫星19世纪早期兴起的美国城市化运动,既是从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向工业化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由传统的村镇自治社会结构向现代都市化社会结构转型的艰难过程。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危机,美国人民因此从19世纪...  相似文献   

3.
程群  何奇松 《世界历史》2001,(1):124-125
从明的角度看待欧洲,自近代以来即已有之,但时代不同,常看常新。《欧洲明扩张史》(陈乐民、周弘,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以下简称《扩张史》)以5世纪至19世纪欧洲明的起源、发展、扩张为纵向,以欧洲明的内涵为横向的历史坐标,用中国学的眼光描绘出欧洲明的扩张性的过程。总览全书,不难看出一个中国学独具匠心的欧洲明观:  相似文献   

4.
16、17世纪英国政治文化中的父权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荣 《史学月刊》2001,(1):93-99
父权主义是在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背景下,为适应秩序和稳定的需要而产生的,是16、17世纪英国大多数人共同的政治态度,为英国君权的扩张和君主实施社会控制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暴君和暴政在英国的出现。英国率先完成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父权主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张巍  陈旭 《中华遗产》2009,(11):90-105
景教,即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公元5世纪前期兴盛于中、西亚。唐贞观九年(635年),聂斯托利派传教士阿罗本由波斯来我国传教,改教名为景教。这块中国唐代的景教纪念碑,从竖立到深埋,记载了从万里之遥进入中国的景教的繁荣史与落寞史。同时见证了后来中世纪西方宗教世界争取同盟的努力与对外扩张的野心。  相似文献   

6.
华人流寓海外由来已久,但大规模移居东南亚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这是帝国主义在亚洲地区进行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公元8世纪到11世纪,北欧维京人开始不断侵扰和殖民欧洲沿海,足迹遍及欧亚非大陆,甚至北极和美洲。海盗活动破坏了被侵略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并奴役压迫殖民地区;但维京人的扩张同时加强了欧陆内部甚至各大洲间的有机联系,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商贸的复兴,并且对欧陆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英国都铎时代伦敦商人的财富和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约当都铎王朝统治时期(1485—1603),英国处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初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和租地农场制产业,它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是以贸易的扩张为前提。在这个时期里,尤其是自16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的商业和海上势力的拓展是迅速而无敌的,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过程中,商人的势力也随之发展壮大起来。恩格斯指出:在15世纪,市民已“成为体现着进一步发展生产、贸易、教育、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阶级,”对社会来说,他们“已经比封建贵族更为必要了。”①这里所  相似文献   

9.
十八世纪东方外交与西方殖民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后半期,发源于英国的产业革命,使西欧各国迅猛地发展了资本主义。西欧新兴的产业资本为了进一步开辟和占领东方市场,加强了对印度、中国等国的侵略。18世纪中叶沙俄向东方扩张的势头也愈猛烈,它不仅继续蚕食中国领土,并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而且把扩张的矛头扩及到日本。 在世界整个格局中看东方,东方在社会发展上无疑是落伍了。在世界形势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东方国家面临着双重任务:首先是遏制西方和沙俄的侵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其次是接受西方科学技术的挑战,发展自己的社会生产力。在这方面,当时日本做得比  相似文献   

10.
即将跨入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现代化的潮流席卷着全球,处在这样一个潮流中的中国,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并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其中意义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变化有两方面:一是社会财产的总量迅速扩张,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球化的时代。回顾历史,全球化自海洋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从各自相对闭塞的陆地走向海洋,最终走向了整体世界的历史。人类大规模走向海洋,始于15世纪这一海洋世纪,由郑和下西洋开其端。15世纪末,西方航海东来,东西方向海洋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人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乐浪郡治朝鲜县初址并不在今土城洞,而是在卫氏朝鲜故都王俭城的旧址之上,而王俭城位于清川江之南,这从<史记>的相关记载中可以得到印证.随着高句丽势力的扩张,浿水之名亦由北而南,今清川江由"浿水"更为"萨水",而浿水所指亦变为大同江,约在太祖大王执政之初,即公元1世纪中叶,乐浪郡的统治中心南移至大同江南的土城洞.  相似文献   

13.
从15世纪起,由于乡村工业的广泛兴起,英国的工业重心呈现着向农村移动的态势。为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城市在16、17世纪里也进行着自身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的调整和变革。本文拟对各类城市的这种变化进行分别考察,探讨处于这种变化之中的城市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跻身殖民列强行列的日本为了获取更加可观的殖民利益,积极向西南太平洋地区扩张,逐步将势力渗透到南沙群岛,从而引发了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利益冲突。根据自身以及南海地区大国实力发展状况,日本南沙侵略活动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由最初的经济扩张逐渐过渡到武装占领,日本对西方列强的态度也由“平和”转向强硬。在南沙群岛的利益争夺中,西方列强企图利用国际法遏制日本的扩张,而日本则依靠大规模、长时段的殖民开发活动将西方势力逐渐排挤出南沙。日本在南沙群岛的侵略活动从根本上服务于其“南进”扩张政策。  相似文献   

15.
"共同体"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认识观念中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战前由"共同体"理论演化出来的"中国社会停滞论",成为支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借口之一。战后日本的中国研究就是在否定"中国社会停滞论"的基础上重新出发的。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的"共同体"理论发生重大变化,对其价值判断也由否定转变为肯定,并引申出"乡绅论"和地域研究方法。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事实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社会停滞论"。但是,在日本近代以来所形成的错误观念依然残存,应该继续清理。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英国下层儿童生活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义慧 《史学月刊》2008,13(4):99-106
19世纪英国下层儿童的生活史是近年来西方史学界的热门话题.从儿童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它缘起于20世纪60年代史学界对儿童和童年历史的关注,但在随后二三十年里始终附属于家庭史研究.从19世纪英国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它长期被湮没在工业革命史的研究之中.随着儿童史研究的转型,它才逐渐由儿童史研究的边缘向中心发展,也逐渐由工业革命史研究的边缘迈向中心舞台,童工问题、下层儿童童年生活的转型等问题成为考察和评价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7.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跨国民族。主要分布在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中心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以17世纪为界,先后经历了两波大规模的西迁,由叶尼塞河上游到达中亚地区;当沙俄扩张的势力进入中亚后,柯尔克孜族被迫跨国而居。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80年代,清朝在对朝鲜政策上经历了从“防俄”到“联俄”的转变。“防俄”作为清朝对朝政策的首要目标持续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明治维新后,日本很快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朝鲜首当其冲,武力打开朝鲜国门、积极参与甲申政变等行为让清朝切实感受到日本对中朝藩属关系的威胁,开始视日本为最大对手,清朝的对朝政策由“防俄”转为“联俄”。  相似文献   

19.
德吉 《中国西藏》2002,(6):7-10
《格萨乐》是一部英雄史诗,据学者研究,约产生于古代藏族的部落社会时代,距今有2000年历史,作为一部口传史诗,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吐蕃王朝(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崩溃,藏族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就是藏族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奴隶制过渡的历史时期(10世纪至12世纪)、《格萨尔》得到广泛传播,并日臻完善,11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一些僧侣开始参与《格萨尔》的搜集和整理,并出现了最早的手抄本19世纪,由传说是格萨尔大王后代的德格岭仓土司主持,刻印了几部《格萨尔》木刻本,由于条件所限,木刻本的篇幅较小,淬范围也不广。从雄伟壮丽的青藏高原,到了阔富饶的蒙古草原,从长江、黄河源头,到美丽的贝加尔湖畔,从昆仑山到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区,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区域,《格萨尔》通过民间艺术“促肯”在到处传唱着。  相似文献   

20.
<正>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1,约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约公元前565~486年),兴起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境内),由释迦牟尼创立2,从公元前3世纪至前5世纪开始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逐渐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很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当下,佛教传播于世界各地,已成为世界性宗教。藏文史籍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